目前分類:職場經驗分享 (3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工廠與辦公室生活之差異性
如果有待過工廠的朋友們,一定可以體會工廠與總部辦公室的作息、生活之間差異性非常的大,尤其在整體的管理方式與運作模式都跟在辦公大樓工作幾乎是不同的,由其員工的穿著、談吐與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
早上在宿舍用早餐之前,趁機逛了一些我們的工廠,除了走走運動之外,也順便到處看看員工的作息,才走沒有多遠就聽到夜班的組長與領班,正在大聲招呼組員集合、點名準備換班,而另一批正要接班的員工,也在組長、領班的帶隊下魚貫的從員工宿舍齊走向工廠,準備做交班的工作,那種感覺讓我回到多年前在部隊服役時的情景,不管出操、用餐、休閒,都要集合帶隊一起行動,因為工廠是講求紀律的地方,所以,管理工廠員工的方式就像當年我們在部隊一樣,重視團隊與嚴格的規範,畢竟只要稍有不慎,可能就會釀成很大的損傷。
也許已經在總部大樓待太久,而也離開部隊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因此,這樣的景象讓我停下腳步好奇的看著他們的動作,而很多員工可能也被我這突然其來的人,也好奇的轉頭看著我,可能他們也覺得大清早怎麼會有一個傢伙,穿著非工廠正式制服,又停在路邊看著他們,還好過沒有多久的時間,大概他們也猜出我這傢伙應該來自於總部,所以,每個人又開始注意組長與領班的交班前的訓話,這些訓示內容都會跟提醒大家注意進廠工作時必須注意的安全有相關,就我所知每位生產線的員工在上線前,都必須接受相關安全規範的測驗,且成績都必須要合格,這樣的作法也是為了大家的安全著想。
我們在辦公室上班的人講求的是績效責任制,說真的,平常也沒什麼人會來特別管你,除了消防與防災演習,幾乎從沒看過人員集合的動作,所以,有時候整棟大樓裡面,有很多人我是沒見過面的,走在馬路上如果沒穿上我們公司發的外套或配戴識別證,一般也很難認出是自家人,當然,我教過的同仁大都會認的出我,只是有些人會跟我打打招呼、有些點頭、有些就對我傻笑,感覺跟在工廠的同仁就不太一樣了,一樣是我教過的同仁,都會很熱情的走過來跟你問好,還會跟我寒喧幾句,有些人還會把上課的東西運用到工作上的心得跟我來分享,讓人感覺非常的窩心與快高興,或許這也是都市比鄉村的人較為冷漠,所以,像這樣的熱情平常實在是少見啊!
想想偶而有機會來這兒看看、走走,也是挺開心的一件事情,至少在這歲末忙碌的時節,讓自己煩悶的心情可以得到一點舒緩與喜悅,然後再繼續來接受更大的工作挑戰。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脈經營的重要性
在職場上人脈就等於錢脈,尤其在社會歷練的一段時間之後,如果沒有用心在自己未來發展的領域去經營人脈,可能後續的個人發展,必須要比別人多花更長的時間與精力,更有可能最後無法如自己的預期來達到目標。
這段時間剛好是年終歲月,有一位平時在人資聯誼會擔任義工的朋友剛好有轉職的打算,因為他不管在會務工作表現、做事的態度以及與他人相處的方式,都很得到大家的肯定與欣賞,所以,每個人都很熱情與願意的幫他推薦給其他的人資朋友,也有人主動幫他修改中英文的履歷表,或是利用聚會時分享面談時要注意的事項,我開玩笑的跟他說「你得到的東西可能別人花十年都不一定可以獲得」,雖然是個玩笑話,但是,卻也是實話,因為在這樣的不景氣時代,有人履歷表丟了好幾十封都不一定得到一次面試機會,但是他可以得到的面試機會不只很多,而且藉由推薦的工作,不管內容與未來的發展性都非常的棒。
為什麼他跟其他人在職場發展的差異性有這麼大呢?原因就在人脈的經營,很多人都認為職場競爭主要是能力,而忽略了對於自己人脈的經營,雖然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沒有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建立起廣泛的人脈,等到未來想要再向上一層發展,或是拓廣與收集資訊時,可能就會面臨到瓶頸與困境,尤其當年齡到了30歲之後,很多的機會與成功,除了需具備很強的能力之外,自己累積的人脈會讓結果以平方來快速增加,相對的,如果另位欠缺豐富人脈的人,在整體競爭可能就被拋的遠遠的距離。
其實,人脈的經營一點都不難,但要有恆心與毅力,這也是在考驗一個人待人處事的態度,要知道人脈的建立不是只有「認識人」而已,而且要花時間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優點、長處,以及專長,更重要的是能夠在這過程中讓別人對自己印象深刻,因而來建立彼此深厚的交情,繼而成為事業上的朋友,所以,只要有任何的機會或需要時,別人腦海裡所顯現出來第一個最合適的人選就是自己,而當自己面臨需要協助或是資源時,對方也會非常樂意及時的伸出援手來協助。
個人在職場工作這麼多年,深深體會人脈的多寡、厚薄,對一個人在職涯發展的影響力有多大,所以,當自己面對未來無知或無助時,如果週遭欠缺可以提攜與幫助你的貴人,或是在重要時刻時,可以幫助自己貴人有限時,可能要去深思,是否平日對於人脈的經營與投入是不夠的,而這些不足的人脈卻也成為影響你個人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素!不能不去重視與在意它!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像一場馬拉松競賽
人生是長長久久的路程,就像是馬拉松賽跑一樣要具備堅強的體力與毅力,有時候剛開始跑的快的人,最後卻反而被其他人給追了上來,成為落後者,這是因為長跑不像短跑,比的不是短暫的勝負,而是最終的結果。
我的周遭有很多讓我十分欽佩的人,大學、研究所不是畢業於名校或名系,但是,卻在後來的逆境中,不斷的向前努力,不到幾年就成了獨當一面的要角,這些人有種很特別的共同特點,也就是剛開時的時候,很多人根本不看好,更重要的是可能連找份好工作都很困難,但是,他們會為了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的抓住任何可以掌握到的機會,在各種挑戰裡把自己最優秀與突出的一面,完全的表現出來,最終也得到長官的欣賞與信任,而不斷的扶搖而上。
我常常把每個人的人生,將它比喻成長距離的馬拉松賽跑,沒有到終點是不能論輸贏的,有時候在剛開始時或某一段,可能有幸超越了別人,但是,稍有疏失或是大意,可能馬上別人就追上來了,也因為是長途賽跑,如何有效將自己的能量在適當時期給發散出來,以及保有長期奮戰的能量,是一件不容易的挑戰,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最終結果的要素。
我在小學、中學時期,成績一直是家裡最令父母擔心的小孩,當時很喜歡用岳飛的「滿江紅」,來形容我每次考試後的成績,也許因為當時的教育體制與老師的填鴨式教學,讓我內心充滿排斥,加上資質未開、晚熟,所以,我在國中的班即是屬於那種「放牛班」的學生,當時連我的父母都認為只要我能混個高中畢業,有一份安穩的工作,大概就很好了,沒想到多年之後,我不僅是我們家族中第一位唸大學的,最後還去修讀碩士學位,每每談到這邊家裡的人都說「跌破眼鏡」。
其實,我很幸運的是在高中時期,開始碰到很多「有熱誠」的老師,願意陪我們這些學生自修到凌晨2-3點,教導我正確的讀書方式與技巧,也啟發我對文學、歷史的喜愛,所以,在後來的大學聯考,我的歷史、地理、公民幾乎都是考滿分,而這樣的結果也改變了我的未來,就像在「馬拉松賽跑」的中途突然懂的換氣一樣,不僅步伐可以加大、速度也越跑越快,甚至超越了前面很多人,這樣的改變也讓我學會,人的一時成敗都是短暫的,真正成功的人是不斷在這段路程中可以讓自己永保競爭力。
相信很多父母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小孩是否有輸贏在「起跑點」,但是,他們卻忘了之後更長的「路程」,才是人生路途與旅程最重要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卻是直接會影響最終的結果,只是很少人去深入思考在這場「馬拉松」的過程要如何讓自己永保競爭力,或是把一開始就累積與培養的能量,持續的發揮到整個過程,可能才是更重要的一項考驗與問題。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江後浪推前浪
年輕世代是國家與社會未來的希望,如果年輕世代的競爭力越強,也代表我們的未來越有希望,但是,對於鄰接於這群年輕時代前面的族群,可能所面臨的壓力就非常的大,會造成所謂的「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只能讓自己拼命的向前跑,以免被後面優秀的年輕世代給取代。
很多人都說現在7年級生是草莓族,不過,就我個人的觀察結果,事實上並不是如大家所想的這麼悲觀,也許因為台灣這麼多年來的經濟不景氣,有很多六年級尾段班的年輕人,很多人在學校就開始投入工作、累積自己的工作經驗,展現出個人積極努力的態度,而對於自己未來目標,早也清楚明白,甚至有一些六年級尾段班的年輕世代,在最近這一、兩年,在所服務的職場領域中,因為出類拔萃也開始有機會嶄露頭角,成為部門主管或專家,就我週遭認識的人資朋友中,即有好幾位這樣優秀的年輕世代。
每次我只要有機會跟人資朋友上課或聊天時,我都會對很多目前在人資界服務的五年級尾段班與六年級初段的朋友們提出警告,如果再不努力向前,未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現象將會在他們身上發生,其實,也不用說未來,很多狀況現在就已經產生了,因為經濟的不景氣,很多企業在找尋人才時,如果當彼此的能力相當或替代性很高時,年輕、薪資便宜的人,基本上就容易替代年紀大、薪資高的人,這是經濟學的供需理論的延伸概念,而現在的年輕世代,因為長期面臨社會不景氣,不能像早些年的年輕人,家裡可以無憂無慮的提供金錢來唸書,所以,被迫從大學一年級,有些甚至在高中就要投入到社會半工半讀,這樣的背景跟2-30年的台灣「戰後嬰兒潮」的三、四年級與五年級初段生有點雷同,因為年輕就面臨強大的挫折、壓力與不順暢,反而更容易激發出內心積極、向上的態度與潛力,而這部份卻是在成長時期剛好面臨,台灣富裕時代的五年級尾段班與六年級初段班的族群,所欠缺的推動力。
如果有觀察現在拍賣網站、部落格,或是在路邊擺攤買賣的人,就可以發現有非常多的年輕學子,投入這些工作,尤其以年輕的女性朋友為最多,這麼年輕就創業、當老闆,除了開拓個人未來的路之外,也等於提早學習、歷練社會與了解市場的真實現況,這些都是學校老師教不來的經驗,而用另種思維邏輯來看,如果大學生普遍在大二、大三就開始半工半讀,當他讀完研究所後開始投入工作,就已經累積了4-5年工作經驗,而這些經驗又都跟「人」的相處、應對進退有相關係,當然爾後在職場展現的能量與成功的機會,一定遠遠高於先前缺乏這樣歷練的族群,這時「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現象就開始發酵,也會全面性、快速的世代交替與接班了。
面對這一波波席捲而來的交替浪潮,目前在位的人都必須很嚴肅且在意的來看待這件事情,假設台灣未來經濟景氣能就保持現在衰退的情景,在工作缺乏大量的增加下,「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速度勢必增快,每個人只有不斷提升個人在職場的優勢與物可獲缺能力,才足以抵擋「長江後浪推前浪」來臨時的衝擊與可能遭遇到的困境。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到老學到老」
「活到老學到老」是一句很有意義的哲學,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習是要因應時代進步而日新月異,尤其隨著年齡的成長,吸收新知的速度與態度,一樣要保持著活力與衝勁,因為,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職場上,才能永保競爭力。
這些年成立部落格已經蔚成風氣,對時下的年輕人而言,可能沒有什麼,但是,如果對已經工作40年而且退休的人而言,那可就非常的不容易,人資前輩石銳老師就是這樣的一位令我敬佩的長者,在人資領域他是一位德高萬眾的前輩,在10幾年前我剛進入人資領域時他就是我HR的啟蒙老師,願意分享與持續、認真學習,是我對他最佩服的地方,而讓我更感動的是老師也在雅虎奇摩開設了部落格,
除了分享自己在異國的生活趣聞之外,也將平日所學、觀察的想法,整理出來與他人做分享,石老師對部落格的用心經營程度與態度,跟我認識他這麼多年來是一致的,我也從他身上驗證了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
這些年因為資訊成長與知識變化的速度太快,讓每個人保有知識以維持競爭力的時間,越來越短暫,有時候才剛知道、獲得的新知識或能力,才沒幾天就變成已經落伍的知識或能力,而新新人類的不斷的在後頭追趕,真讓人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感覺」,據統計職場巔峰的年紀從10年前的40歲,一路往下滑落到35歲,這也就是說每個人在職場的被僱用年紀的最高年齡是35歲,過了這個年齡之後要是沒有向上一層樓,職涯發展就開始向下滑落,這樣恐怖的現象也是造成這些年台灣大批中年人高失業問題原因所在,畢竟從心理與生理來看,人在過了30歲之後,成長與改變的速度會開始遲緩,可以運用與發揮在工作上的全賴經驗指導,只是,面臨社會變遷的快速,既有的經驗可以被快速成長的知識所替代,甚至予以推翻,也就是以前對的,不一定現在是對的,這樣的挑戰也是目前很多中年人面臨的最大危機。
面臨這樣的危機與挑戰,除了不斷學習、成長之外,實在很難有其它方式可以存活下來,以我個人為例子,大學畢業10多年後,剛好躬逢其實碰到EMBA剛開放,就去修讀了一個人資碩士學位,到今年畢業才5年多,就又深感知識與觀念已經不足以未來發展的需要,所以,再次進修或者是自行研讀其他專業,就成了我目前的當務之急,我自己也常常跟朋友說,這年頭去修讀個雙碩士學位或者是三碩士學位,已經是不足為奇了,因為,人的需求會被社會快速變遷的速度給激增,如果不能讓自己永遠站在浪潮的高點,很快的救回被海浪給吞蝕的無影無蹤,這也就是說人只能永保「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才能讓自己存活於職場強大的競爭壓力下。
各位好友可以想想,您多久沒有逛書店去買本好書來看了呢?您了解最新的產業趨勢與變化嗎?您已經具備下個工作應有的能力與知識嗎?不要僥倖與滿足於現在的自我,不管自己的年紀、學歷與地位,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讓你永保個人的競爭力。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知行合一」
人時常迷失在以精知道了資訊卻不一定去做,或是沒有先去了解資訊就埋頭的努力去做了,為什麼常常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呢?原因就在於缺乏正確的做事態度與方法,如果把資訊獲得視成為「知」,把實施視為「行」,那「知行合一」就成為是否成功的重大關鍵。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的王陽明先生所提出來的,主要內容是提醒世人,不僅對事情要知道,也要在知道之後立即起而行,在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用這句話來檢視職場上每個人的競爭力,可以發現「知行合一」這句話得意義與內涵其實是非常的深遠。
曾經有位朋友找我來談他自己在職場上常碰到的問題,這位朋友跟我談過他的狀況已經有好幾次,其實他所面對的問題不大,重點在於自己的問題他都知道了,不過就是欠缺「執行力」,心理不太願意去做、去改變,有時候我們看別人明明就知道這件事情應該就要這樣走,而有趣的是當事者也認同,但是,對方就是會朝另個方向去走,原因就是這樣的人基本上就是屬於王陽明先生說的「知易行難」類型,知道了很容易,但要他去做、去執行,困難也。
而我也曾經碰過一位主管,屬於做了再說的那種人,很多事情還沒去先了解資訊與事實,就憑著自己的感覺與認為,就埋頭苦幹,他常常跟我吐苦水說「做到要死,被人嫌到流口水(閩南語)」,不過,真正可憐與難為的是他的部屬,跟著他一起受苦、受累,這種人在王陽明先生說的「知難行易」的類型,也就是只會想去做事,卻不願意先花時間去了解與蒐集資訊,來分析做為行動的判斷。
在職場上這兩種人我都碰過,而且常常出現在我們週遭,最後都因為缺乏另個力量來幫助他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有時候連我自己看了都會非常於心不忍,記得10幾年前我剛擔任主管時,碰到一位非常剽悍的老闆,我們底下做任何計劃如果沒事先做好資訊分析與狀況判斷,這份計畫一定會被他從辦公室丟出來,然後人會被他罵到臭頭,有一天我依照他的規定將資訊分析與狀況判斷都完成了,藉此也如擬了我的計畫書,沒想到他反問我「雖然你知道也看到了這計劃可能產生的風險是很小,那為什麼你沒有去嘗試將這最小風險降到零呢?」,他接著告訴我「如果你知道了卻沒有去做,那跟不知道有什麼差別呢?如果這樣你幹麻還要花這麼多時間去分析與判斷呢?」,因為他的這句話點醒了我,也讓我深深的體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職場上過的並不順暢,常常會怨天尤人,有時候可能要思考除了機遇之外,是否有很多時候,自己並沒有把「知」與「行」合一,而造成目前的結果呢?我想這是大家可以一起來深思的問題。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法不同,最後的結果就不一樣
人的行為往往都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之間,卻會讓形成不同的結果,如果將事情分成緊急與重要性兩大塊,自己內心會自動將自認為既緊急又重要事情擺在第一位,其他的優先順序就會自然而然的往後排序。
有這麼個有趣的寓言故事「一頭獅子很努力的最草原上追逐著一隻羚羊,結果因為羚羊使命的逃跑,獅子最終沒有抓獲牠的獵物,旁邊看笑話的獵豹取笑獅子已經老邁,沒想到獅子回了一句話『對我而言只是在追逐我的一頓午餐,但是對羚羊而言,牠卻是在保命啊,當然結果會不同』」,換種角度想想,如果這頭獅子最後因為連續幾天都沒有獵食到任何食物時,也許牠追逐羚羊的速度與技巧就會非常的成熟,因為這時候如果牠要是在沒有任何獵物可以進食,就輪到牠面臨到保命的問題了。
在職能模型的學理來看,人內心深層的態度與特質,如果要被改變,最佳的方式就是讓已經習慣的舒適區給移除,讓人面臨最強烈的挑戰與壓力,這時候內心的潛力就會被激發,也就比較容易改變,這樣的作法在心理學稱做「刺激」,當然,人遭遇到強大的「刺激」之後,會產生兩種極端反應,一個就是正面的改變,一個卻是極端的負面行為,像自殘或是傷害別人都是這樣類似的行為;而我所要談的重點在於,行為的產生全都跟自己內心對事情的認知程度,有極大的關連性,如果當自己認為事情是很緊急且重要的,個人一定會使出全力來做改變,反之就會意興闌珊,放著不去處理,而慢慢的等到這件事情再次提升到不得不去面對時候,他就會集中全力努力去處理。
這些年自己在幫很多好朋友、同仁在做職涯規劃與輔導時,常常看到有些人當我也如時的,將他優缺點與未來可能面對的發展限制與狀況,都已經明確的分析出來時,最後卻都因當事者不願意面對問題而無疾而終,但是,很好笑的是,過了一段時間等到問題嚴重到不得不面對時,他確反過來很積極的求我幫助他,只是有時候浪費掉這麼多時間,時機與機會都早已流失,雖可做一些補救,不過結果已經跟當初的計畫差距太大了。
想想人的生命中一定有很多次這樣的體會,因為當初沒有及時去做好與做對一件事情,而讓自己懊惱的經驗,甚至都會非常悔恨的期望「如果再來一次,自己一定會把這件事情看成是最重要的」;人看待一件事情與處理的態度,往往決定的就在於一開始對這件事情的想法而已。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馬太效應」來談「大者恆大、贏家通吃」
這幾年台灣的個人所得已經產生很強烈的M型的狀況,而會造成這樣的情況也就如經濟學所談的「馬太效應」,大者恆大、贏家通吃的邏輯,其實不管是經濟與個人所得,職場的工作與競爭,「馬太效應」的情形也不斷在我們週遭不斷的發生。
所謂「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在1968年由美國科學史的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所提出,所謂「馬太效應」是指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羅伯特•莫頓闡述這一觀點是引用了「聖經」在「馬太福音」第25章中的兩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搶奪過來」,「馬太效應」是十幾年來經濟學界經常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也揭示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關係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有兩位同時從某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第一位是甲君、第二位是乙君,兩人剛到公司工作沒幾年之後,甲君因為得到主管的賞識,因此被派送去接受某種專業技能訓練,而乙君則仍留在工作崗位上繼續做自己原本的工作,很奇妙的變化就從這時候悄悄的開始發生了,甲君從此在工作與職務歷練的成長快速的晉升,薪資所得也已倍增的方式在增加,沒幾年甲君個人的成長早已超越了乙君好幾十倍,最後變成了乙君的主管,而相較於乙君整體的成長跟開始時的自己來做比較幾乎是停留在原地;這兩人之間的變化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所造成的。
人生的社會跟職場其實都是很現實,「大者恆大、贏家通吃」的道理在我們日常生活與週遭幾乎時常可見,可能幾個成功的關鍵點就會造成自己跟對手之間的差異性,這些差異點我在自己的部落格幾乎都曾經陸續撰文介紹過,在職場裡很多人往往輕忽這些成功的關鍵要素,結果跟他人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等到有天一天猛然驚覺發現時,這才懊惱的發現一切都已經太遲了,因為「馬太效應」的累積速度不是相加、也不是相乘、而是平方,也因為剛開始的差異不大,不容易讓人覺得差異很大,等到彼此差異拉大到很大的距離時時,已經無法追趕。
我們用數字的例子來看看這彼此之間的差異變化;2的平方是多少?答案是4,因為2加2或是2乘2也是4,因此,開始時這樣的變化大家不覺得怎樣,那4的平方呢?答案是16,而4乘2等於8,而4加2等於6,感覺好像也還好,只差這麼一點嘛,接著16的平方為多少?答案是256,而8乘2是16,而6加2只等於8,這時候你可能已經發覺彼此之間的差異性了,也想開始急起直追,決定將被加數與被乘數提高為4,但是,更可怕的事情卻在後頭,256的平方是多少?答案是65,536,而16乘4也只有是64,而8加4更慘只有12而已。
可能有朋友認為這時候我並不一定都是要用乘法啊,我也可以開始使用平方來追趕啊!我們可以在沿用上面的例子來看看,當65536一樣平方之後得到的數字是4,294,967,296,而64的平方卻只有4,096,而12的平方也只有144,各位從數字上就可以看到這種可怕的變化,也就會知道「馬太效應」為何被經濟學家稱為恐怖的魔術,想想如果在職場上自己跟別人或競爭對手是像上面這樣數字變化的差距在拉大彼此的距離,您認為自己還會有任何的勝算的可能性嗎?除非等到對方犯下很大錯誤,那就像是原來使用平方的人開始改成使用乘法或加法,不過,大概這種機會很渺茫,在「大者恆大、贏家通吃」遊戲規則裡,大概對方已經獨占了這整個市場,能被佔據的已經全被對手所擁有了,最後你只能去爭搶市場的第二名、第三名了,而其餘的就必須退出這場競爭比賽,這也是行銷學常說品牌如果排不到前三名,就喪失競爭權力的道理。
因此,如果你沒能具備職場上的拉大與他人競爭距離的「馬太效應」,這將是一場非常困苦與艱難的競爭,也許最終可能會讓自己鬱鬱寡歡,而相對的要是自己覺得為何與他人之間的競爭輸贏越來越大,相信這就是「馬太效應」所產生的結果。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確的投資報酬率
經濟學常常會告訴我們正確的「投資報酬率」是讓人可以很快致富的原因支一,而相對的在職場上,我們在投資自我、培養與提升競爭力時,也是必須要考量到所謂的「投資報酬率」,這也是職場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最近看了篇有趣的故事,100年前有三個剛剛失業的美國人從政府手上拿到了一美元的「失業補償金」,於是他們決定做出了不同的投資決定,甲投資了黃金認為最保險,乙則決定投資債卷,丙則投資了股票;200年後他們的子孫受益結果卻有天壤之別,1美元黃金獲利13.4美元,1美元債券獲利6620美元,1美元股票獲利卻達3,005,000美元;為什麼他們之間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原因就在於所謂的「投資報酬率」。
我們在職場上不管是自我去接受教育、訓練,或是去歷練任何工作,其實都可跟「投資報酬率」的觀念是有相關係的,曾經有位朋友跟我談到他個人這些年來對於自己的投資,他覺得自己非常努力的學習,可是得到卻非常有限,後來我就用「投資報酬率」的觀點來跟他討論這些年他對自己的投資,最後發現他所投資在自己的全都是回收率或是市場價值不高的地方,當然會有這樣的結果,我一點也不會覺得很奇怪。
舉個例子來說,這些年大家都看到台灣慢慢走向高學歷的時代,所以,每個人都認為碩士學位是重要的,可是,如果你只是未了一個碩士學位,就隨便去考個跟自己未來無相關的科系,或是市場上充斥著很多人的科系,那這樣的「投資報酬率」就非常低,也就是花了這麼金錢與時間,反而得到的卻低於預期許多,這樣的事情我在職場上看到很多真實的例子,很多人都喜歡問我說「某個證照好不好?」或是去接受什麼「訓練」好不好?我是覺得這種答案,應該要由自己去投入這個訓練或認證之後,所可以得到的「投資報酬率」來做判斷,就可以知道自己要不要花時間與成本去投入了。
在職場上有一句非常棒的話叫做「階段性任務」,有時候我們在轉換跑道、選擇工作時,這句「階段性任務」其實還蠻受用的,也就是從你個人職涯的發展中,什麼是你的下階段必須去歷練的,而這個歷練剛好可以讓你彌補與得到原來你自己所欠缺的,如果個人可以因為這樣的歷練而提升這塊所不足的,這段時時間所投入的,就是很棒的「投資報酬率」,反之,假使每次轉換跑道、選擇工作時,都不去針對自己所不足之處來思考,這就不能滿足你的「階段性任務」,當然你的「投資報酬率」就很低,幾乎等於是零。
也許找個時間你可以自我衡量,在你的職涯工作期間,你對個人的「投資報酬率」到底是高還是低,如果是很低,那也九可以釐清為何常常會覺得別人跟你一樣都在投資自己,可是成效卻會比自己很高的原因了。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理想與現實
每個人從小都懷報著「理想」,而且也希望能在未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但隨著進入職場工作之後,遭遇到很多現實的情境,自己的理想會慢慢的被迫修正,直到能符合實際的狀況,只是理想與現實之間難道都不能並存嗎?
最近跟幾位年輕女同仁在聊天,有人說他從小到大最大的理想是想成為一位「貴婦」,每天玩玩小貓咪、喝下午茶,談完他沉浸於開心想像世界,很無奈的揮揮手說「不過,現實是根本不可能的」;上週我在大同學會看到了很多年輕時立志做大事的同學,可是,面對現實世界的折磨,很多人早已失去當年豪情壯志的想法,只想安穩的過生活。
人的「理想」當還在自己腦袋思考時,是充滿想像與美好的,因為很多不可預期的變數與內、外在環境的因素是不會被納入思考的,等到「理想」開始要實踐的時候,這時候自己才猛然發覺,原來「現實」的世界充滿了這麼多不可預期的變數、挫折與打擊,原來心中的「理想」也就慢慢的消磨殆盡,所以,就像很多人會說「結婚是愛情的墳墓」,因為當兩人結婚建立了家庭,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現實」的事情,很快就會把戀愛時甜言蜜語對愛情世界的「理想」與「憧景」,全部毀於一旦。
從某種角度而言,「理想」與「現實」之間也不一定說是不能取的平衡點,也許很多人在追求的是過於「理想化」的「理想」,並未考量這樣的「理想」其實根本無法存活在「現實」世界裡的,如果是這樣的「理想」,也許可以稱之為「夢想」,我給它的不同定義是「只能在夢中實踐的理想」,本來現實世界就有很多可預期的變數與內、外在環境的因素,這都必須在實施自己「理想」時,要將自己原來的「理想」做很大的修正與改變,就像我常常跟很多HR朋友談到的,我們都有想為組織發揮最大人力資本的「理想」,但是,如果沒有辦法考慮與符合。適應組織的現況與需求,人力資源管理是根本很難得到人家的支持,如果這層「現實面」我們沒有去考量,自己內心的「理想」大概永無可以實踐的一日。
人生要一直有很多「理想」,因為那是可以驅使我們不斷向前的原動力,我們也可以把「理想」視成為職涯的目標,所以要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當然就要想盡辦法克服各種障礙,而這些凗在週遭的「障礙」,不就是我們所談的「現實」世界的一切嗎?如果我們無法克服「障礙」,面對這些「現實」,自己的「理想」是永遠也無法達成的,也只能永存於自己的夢中,成為永遠的「夢想」。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30 Tue 2007 09:42
  • 際遇

際遇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際遇」,所謂「際遇」指的是機會跟命運以及遭遇,雖然我自己相信命運,不過,我也認為人生很多的「境遇」有時候是自己造成的。
這次大學同學會中看到很多以前學生時代自己覺得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同學,不過,後來因為「際遇」不佳,黯然的離開了熟悉的舞台,讓很多人替他感到惋惜,我也想起多年前我剛進入人力資源領域時,曾經有一位非常頂尖的人資朋友,學歷高、英文佳,談吐也非常的棒,在當時還是台灣第一位邀集業界HR每週固定召開讀書會以及翻譯相關人資原文書,在某種的程度他還是我的人資啟蒙老師,那時有很多人資前輩都非常的看好他,甚至認為他應該是台灣HR界的第一位人資總經理,只是可惜的卻是「事與願違」,他後來在人資的「際遇」一直都沒有很好,甚至也在人資領域裡銷聲匿跡。
古人常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命跟運是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我自己在這些年不管親身體驗或是看到、聽到的,都對這樣的說法非常的認同,只是我也會覺得「際遇」除了命與運之外,有時候跟自己的個性與人生的佈局也都有相關係;曾經有一位年輕人在偶然間認識了我,因為當下彼此之間交談甚歡,我也覺得這位年輕朋友還蠻肯受教的,所以,我也樂於多跟他分享一些職場心得,我也得知他有意投入人資工作,於是也安排時間跟他細談與了解他的未來,在整個談話過程中,我發覺他一直覺得自己的「際遇」很糟糕,都沒碰到貴人相助,不過,他自己卻無法釐清到底自己要的是什麼,更糟糕的是他也不太願意改變自己現在的狀況,當我們談話結束後,我告訴他「等你釐清自己的想法在跟我說」,很長時間過去了,我從別人口中得知,他還是陷在自我混淆裡頭,而且還是認為自己的「際遇」不好,碰不到貴人,但是他卻沒想過,我這個貴人卻是被他硬生生的給推拒於外的。
職場上的「際遇」有很多是跟自己的命與運有相關聯,就像我們常說的一個人是否有「官運」是一樣的,同樣職務有人坐了三、四年什麼事情都沒發生,有人卻是剛上任沒多久,就發生了一大堆的事情,但是,我也觀察有人卻是把到手的「機會」給推掉,另外卻是有人不願意去努力營造自己的「機會」,或是改變自己增加職場上更多的機會,畢竟「際遇」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就像人脈一樣,唯有自己努力去爭取、經營,才會更有機會得到別人的賞識,有道是「自助、人助、天助」,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去努力爭取,就算老天真想幫你,都還不知道要下手幫你呢?
如果下次自己認為「際遇」不是很好,或許可以先靜心思考是否在其他可以努力的地方都已經盡心了呢?也許你會發覺其實「幸運之神」可能早在某個地方等著你去跟牠相會呢!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場的道德勇氣
在職場工作有時候要具備道德勇氣是不容易的,尤其是人資人員,因為天生就具備了妥協性的特質,所以,往往明知是不對的事情,但是因為妥協,而無法將自己充份給表達出來。
曾經有這麼一個真實例子,有位大家都覺得非常不適合擔任主管的同仁,有一天在經營會議裡,CEO覺得這個人感覺很不錯,就詢問當場所有主管的意見,有些人贊同,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輪到HR主管發言時,他用「尊重大家的意見」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私下問他看法,他會煞有其事的分析這個人可能如何的不適任,當再深入詢問他為何當下不在會議時提這些意見呢?他神思了一下回答說「我不想得罪人、做壞人,而且這已經是老闆的決定了」。
我在還沒在HR領域工作時,曾經遇到一位非常強悍的老闆,他決定的事情沒人敢有意見,也不敢提出疑慮,有一天有位主管對他某項決策產生的風險,有很大的疑慮,決定要當面向他報告,這位主管在去報告前,跑來找我商量,因為很多同仁都勸他不要多此一舉,他告訴我「如果這件事情明知道是錯的,但是因為自己沒有道德勇氣提醒老闆,這是他個人失職,不過,若是因此而被修理或是失去工作,他覺得可以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聽不聽那是老闆的問題」,我聽完之後很受感動,建議他可以在溝通技巧部份稍作調整,沒想到他去報告之後,老闆不僅沒生氣,反而在主管會議中,大大的鼓勵了這位敢提出諫言的主管;這位老闆認為我的同事具備了「道德的勇氣」,不會跟其他人一樣永遠在揣摩上意,或只是一昧的附和老闆的想法,當然我的那位同事除了具備令人佩服的勇氣之外,他的溝通技巧也是讓老闆折服的關鍵。
職場上我們也常常面臨到很多「明知不對」的事情,可是在當下因為內心欠缺德勇氣去提醒與告知,尤以人資人員為最,主要是HR的個性大都是比較重視合諧與融洽的性格,在職能分類上,這樣的職能叫做「妥協性」,但是有時候,可能因為欠缺這樣的「道德的勇氣」,讓錯的事情或把不對的人放到不對的位置,事情發展的結果可能對組織的傷害會更大,所以,由時候必要的「道德的勇氣」在關鍵時後還要被發揮出來,這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與企業。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未來的方向自己決定
方向是一個人可以向前走的重要引導,如果人對自己未來方向不明確,就算他能力再強、學歷再高,最後也是無疾而終,所以,要讓自己在職場成功,明確的方向是必要的。
常常在部落格碰到很多朋友問我自己未來的職涯問題,可是,最讓我頭痛的是這中間很多人自己根本沒有方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因此希望自己的未來寄託或是請問他人,這樣的風險實在很高,對於他個人的幫助也是十分有限,我曾經有一位非常優秀的同事,留洋的碩士學歷,表達能力強,個性也很隨和,是長官很喜歡的一位青年才俊,可是他的最大問題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個人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年紀都35歲了,對於未來方向還是很模糊,問他到底想要什麼?他回答我說「我的興趣很廣泛,喜歡科學,也喜歡科技,也不排斥研發,也對人有興趣,又很想做財務會計….」,到頭來他卻一事無成。
我在課堂上教授訓練發展這門課時,每當談到「個人需求IDP」這個部份,我都會請同學針對自己未來目標來規劃自己的發展需求,很有趣的是常常有大半的人其實臉上展現的是很茫然的眼神,因為他們壓根根本都沒想過自己到底未來到底想做什麼;不只職涯發展沒想法,有時候連自己日常生活、感情世界都不一定有想法,曾經有位朋友跟我聊到他的感情世界,從他的敘述可以感覺兩個人其實頗不合適,於是我就反問他「你有沒有好好思考過你到底喜歡的是什麼人呢?」,他愣了一下然後對我搖搖頭,淡淡的回應我「因為自己很懶的再談戀愛」,我回應他「如果你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別人要怎麼幫你建議呢?」
人的明確方向會牽動一個人的企圖心,也就是當自己對來有了清楚目標之後,內心的動機與企圖心就會被激發出來,我常會拿「毅力」與「耐心」這句話來做比較,從字面上來看這兩句話感覺很相像,可是從職能模型的角度來看,「毅力」是當人有確切的方向與目標之後,展現出來要積極追求目標達成的行為能力,而「耐心」則是在自己未來方向與目標都不明確時,展現出來消極容忍與忍耐的行為能力,因此,一般而言有「毅力」的人會比有「耐心」容易成功,個人特質上也會比較積極與樂觀。
相信大家都希望能在工作或生活上都得到自己想要的,這也說明了自己未來的方向應該由自己決定,千萬不要連自己都沒去思考前就一直問別人「我到底適合什麼?」,除非對方非常的了解你,否則也許去求神問卜,神明的答案可能都比陌生人來的精確與適合。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M型社會下的台灣年輕世代
台灣經濟這些年每下愈況,再加上高學歷的時代來臨,整個就業市場變的非常極端,勞動密集的基層工作沒人願意做,需要很專業的工作也找不到人,但是,大量培養出來的一般的大學生確是找不到工作,在這M型是會的就業職場下的年輕世代該何去何從呢?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這兩年的大學畢業生,平均找工作大概要花將近6個月的時間,而一位大學剛畢業學生的薪資所得幾乎已經降到比10年前還低,不過,更弔詭的是幾乎有多公司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現在的社會高學歷已經不再是就業的保障,很多工作要的不是有經驗不然就是勞動密集的基層工作,如果自己很不性剛好落在M型中間那段的凹點這群人,職場就業的競爭與挑戰的壓力,實在比我們當年還強了好幾十倍。
上週剛好到台北敦南誠品書局去逛逛,我很驚訝的發現誠品書店外面居然有個獨特的景象,有好幾十個專賣百貨的地攤,圍繞在誠品書店的外圍,最吸引我目光的是這些攤位清一色都是由年輕人在擺設,每個攤位的主人都是三三兩兩青澀的臉龐,從外表判斷不是目前還在就讀大學,不然就是剛畢業的年輕人,有情侶結伴擺攤,也有同學、朋友合資擺攤,最大的特點是擺攤的人比實際光顧的人還多,當下我心裡著實有點心酸,這些如果是我自己的小孩,心中還真有點不捨,不過,也或許他們希望自給自足吧,這年頭的時下台灣的年輕人所面臨的是十數年以來,台灣經濟最大的衰退與衝擊,比較不需專業與經驗,且能夠發揮學校專長的工作幾乎大量消失,畢業就是失業幾乎是現在台灣年輕人的寫照。
無獨有偶的昨天剛好中天的「大學生了沒」,剛好也介紹了M型職場下的年輕人,主持人陶晶瑩找了明星Alice跟一位公司主管,來針對目前的職場與大學生交流,當然最讓我比較有深刻映像的是另外邀請上電視的幾位年輕朋友,同樣畢業沒幾年,有人月入6位數,有人每月才2萬多,其實,在M型職場下的年輕人,真的還要有點本事,我也看到很多有創意、能力不錯的7年級生,小小年紀就已經年收入百萬,但是,相對的大部分的年輕世代的年輕人,是很突破陷入在M型中間的凹點。
我一直都不同意很多人講現在年輕人不努力這樣的說詞,我週遭認識的很多6-7年級生,努力學習的程度都超越當年的4-5年級生,如果台灣整體環境可以跟70-80年代那樣的欣欣向榮,我相信以這些年輕人的能力,一定可以有所發揮,問題是現實的台灣榮景已不再,如何讓自己快速的突破現於M型中間的凹點,是非常的重要,從中殺出一條血路是很重要的。
我個人覺得要突破現於M型中間的凹點,可以思考藍海策略與紅海策略兩種,所謂藍海策略也就是要去針對自己的能力、特長去思考找一個職場目前冷門的藍海,避開競爭慘烈了殺戮戰場,這樣的做法可以讓自己輕鬆的找到好工作;另種紅海策略是指,如果自己的能力與特質就是只能在競爭慘烈的殺戮戰場跟他人競爭,那就得讓自己跟別的競爭者「區隔」與「突出」,也就成為浩浩紅海中的顯明令人注意的一點「白」,不要一昧的去跟著大家做相同的事情,要突出一定要逆向思考,讓自己與眾不同,當然這必須要特別去研究每個領域與工作職場的特點,千萬不要因為想差異,而觸犯了某些領域與工作的禁忌與忌諱。
舉人力資源管理的領域來說,這個領域目前大概精算是超級紅海戰場,大量的人要湧入這個領域,可惜僧多粥少,太多應徵者鍛羽而歸,主要是太多同質性的競爭者,其實很不容易引起人資主管的注意與重視,因為你自己擁有的,別人同時也具備,在這麼多競爭者競爭下,很難有所「區隔」與「突出」,所以,如果要讓別人覺得你很突出,差異化的能力與表現是必要的,我常常跟很多立志進入人資的朋友說「如果你擁有的能力佔所有應徵者的5%之內,你一定會優先被錄用」,當然,要進入人資,人脈經營更是重要,很多人不願意花時間去投入與經營人脈,有好的機會時,別人想到的當然沒有你,因為腦海中的思索對象與名單,就是非常重要的機會,這種道理很簡單,但是,願意去做的人鮮少矣。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8 Thu 2007 09:06
  • 心態

心態
事情做的對不對「心態」非常重要,當人內心怎麼看待一件事情,通常就已經決定這件事情最後是否可以成功,所以,「心態」正確與否,是工作可否成功完成的重要關鍵。
我曾經同時帶過兩位工作「心態」完全不同的部屬,第一位同仁就算交付他困難、在無理的工作,他都會先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有時候連我自己都覺得這件工作實在很不可思議,但是,他都比我還積極、主動且有自信的接受挑戰,讓我對他打從心裡的佩服,後來果然她在職場上一帆風順,一直被很多老闆給重用。
另一位同仁就不一樣了,交辦事情給他,他會先告訴你這是誰的事情,所以跟他是無關的,就算請他先幫忙,他也一定也會讓別人知道事情是他做的,處處給人感覺積極邀功的「心態」,只要付出跟收穫不成正比,他的心理馬上產生「抗拒」與「排斥」,因此在職場工作了很多年,還是一事無成。
「心態」是做事情的最原始的動力,這些年來我親身經歷很多次的組織變革與組織併購(M/A),發現最後能夠改變成功或是可以繼續留在組織服務的人,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心態」,個人就曾經在一次併購(M/A)中,同時轉帶了兩位同仁,一位從公原司被併購開始,都一直抱怨我們這家併購公司的不好,甚至過了一年都還無法接受,老是開口閉口都是從前被併購公司的好,當然最後成為公司資裁的對象;而另位同仁就從原公司被併購之後,完全的融入新公司的文化,積極度的表現,都讓人非常的讚嘆,沒多久就被報昇與調薪,其實這兩位位之所以表現如此差異,「心態」就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實不管在工作上,或是日常的生活與他人相處,「心態」其實都很重要,很多人不願意做一件事情,或是做不好一件事情,都會用很多理由跟藉口來糖塞,什麼時間不夠、能力不足,主要還是在當事人的「心態」,如果心理面把一件事情當成非常重要與緊急,相信無論如何絕對會排除萬難去做這件事情,相反的,如果自己的心理面並沒有將一件事情當成很重要或緊急的,當然,這件事情就會無限期的被拖延,這個道理歧視是很簡單的。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7 Wed 2007 07:56
  • 鄉愿

鄉愿
人常常不願做壞人去得罪別人,有時候明知是錯的事情,但是,始終欠缺道德勇氣去指正或糾舉,久而久之如果組織一直存有這樣的文化與氣氛,終究會讓整個組織「劣幣驅逐良幣」。
中國人很喜歡談「天時、地利、人和」,尤其「人和」這兩個字,因此,為了和氣生財,大家都會盡量的包容與隱忍,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組織是由龐大的人力資源所組成,要完成任何上級所交付的工作,若欠缺「人和」,是無法成功的推展,但是,如果因為過於講求「人和」,而無視於影響組織甚大的人與事情,一昧的讓它存在且週而復始的發生,這就不是「人和」而是「鄉愿」,一個組織文化與氣氛如果太過於「鄉愿」,不只影響組織成長,且會耗損與傷害整體組織的團結與競爭力。
前陣子有個朋友告所我,他在工作上非常的辛苦,老是幫別人處理善後,他的同事幾乎什麼事情都不做,卻又非常有很多意見,可是當要他去做的時候,卻兩手一攤什麼也做不出來,我朋友擔心如果事情沒做好,球就會掉到地上,整個團隊的績效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形成丟球的永遠都是對方,接球的總是他,讓自己不管身體或精神上都非常的疲憊。
聽完他的抱怨後我詢問他這樣的狀況已經發生多久了?他告訴我大約三年了,接著我很好奇的詢問他「那這三年你除了幫忙他解決問題之外,你還做了什麼事情?」,他思考了一下回答我說「並沒有」,我接著問他「那你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呢?主管呢」,他誠實的回答我「大家都很不悅,可是沒人願意去挺身去面對他的事情,主管也因為有其他顧慮,所以無法處理」,最後,組織就有不少優秀的人萌發了不如歸去的想法,選擇離開這個組織了。
「鄉愿」是組織很可怕的病症,尤其是主管對部屬或是團隊成員之間的「鄉愿」,中國人很習慣「自掃門前雪」,如果事情沒有燒到自己家裡來,根本不想去管,萬一事情真的碰到了,能躲開就躲開,所以,組織很多毒瘤與伔員其實都是來自於組織或主管、同儕間長期的「鄉愿」所造成的,或許這些人開始時並沒這麼糟糕,但是,當他初次犯錯開始或無賴時,組織不僅沒人指責、要求他,反而有人會出來幫他解決問題,事後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處分,久而久之這樣的「鄉愿」就讓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不斷的嚐到了甜果,最後惰性與無賴作為就越來越大,長成了組織的大毒瘤與頭痛的問題。
其實要克服團隊「鄉愿」的文化與氣候,端賴領導者的魄力與勇氣,如果領導者開始很堅定的不與這些人妥協或低頭,直接點出問題所在,必要時讓事情攤在陽光下,也直接挑明自己做事情的態度與價值觀,相信這種「鄉愿」的文化與氣候就不容易在組織裡面蔓延,相反的,如果領導者對於這些人平日漫無經心的態度,採取放任的心態,那員工一定私下都會報怨,「主管都不願意管,那我們幹麼去惹一身騷呢?」,所以,組織「鄉愿」的文化與氣候的造成,相信這是領導者應該是要負的責任。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突破自我的慣性
人是一種習慣的動物,只要習慣久了就會變成自然,當這自然形成了之後,對於任何事情的思維與處事態度就是直接反射,這就是「慣性」,往往「慣性」會成人一直無法突破與創新的致命關鍵。
在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慣性」,也就是人常常會依照自己已經習慣的思維、行為,去做思考與判斷一件事情,久而久之也就累積在自己很深沉的記憶裡,會左右人的一切,也算是構成在職能模型裡冰山最底層很難改變的特質,而這個特質也會隨著年齡成長,而堆積成又厚、又堅固無法融化的冰山基石。
我曾經有位一起共事的同事,他的專業能力非常的強,做事的速度也很俐落,應該算是組織優秀人才的一種,但是,他很習慣每次接到長官指定的工作時,先用「負面」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因此很多帶過他的主官,都必須在交付他工作時,先花很多時間對他心理建設,可惜的是,隨著他自己的年齡與歷練不斷成長,這個「慣性」的動作並沒有改變,所以,至今也都沒有被長官所器重。
當人面對一件事情時,首先腦海裡輝映出的就是自己過去對類似事情處理的經驗,然後直接反應做處理,這樣的思維邏輯與處理模式並沒有錯,只是,有時候過去習慣的思維邏輯與處理模式,有時候可能是錯的,或是隨著時代進步、改變,必須要有所調整,甚至過去是對的,但是現在卻是錯的狀況發生,這時候內心深處的「慣性」,卻是成了阻礙一個人進步的障礙物。
我的游泳能力從高中時代最多就僅能一趟游100公尺,當時認為可能自己不諳水性,所以不適合長泳,由於我在換氣方式與游泳使力的方法一直都是沿用過去的「慣性」模式,因此這麼多年來我也都無法突破,由於受制於這樣的極限,所以,游泳對我而言只算是一種休閒,我也從沒將游泳列為自己平日運動方法;直到最近偶然間,突然靈機一轉,以逆向的思維重新改變我過去「慣性」的游泳模式,沒想到游泳的距離快速加長,從原來的一趟僅能游100公尺,增加到一趟已經可游到700公尺,未來還計畫三個月內一趟要游1000公尺,而且不只游泳的距離加長,速度也增快許多,讓我自信心大增,開始愛上了長泳,而我也將游泳正式的納入我平日正式運動方式,這就是當我突破了自己原有的「慣性」之後,意外獲得的成果。
行銷學裡對於行銷人員的「慣性」視為行銷裡的毒瘤,也就是說如果行銷人員內心充滿太多的「慣性」,是無法突破既有的市場限制,因為「慣性」是扼殺人心裡「創意」的最大殺手,同理可證我們也可以將「慣性」視為扼殺我們在職場進步的殺手,因為在職場裡,不論我們從事哪一領域,創新與不斷成長都勢必要的,而這時「慣性」將會是心理頭拒絕改變的源頭,因此,要讓人能夠改變,只有努力的把自己內心的「慣性」,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樣我們才能在企業基業長青,永遠保持競爭力,也才能一直生存下去。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4 Sun 2007 08:13
  • 價值

價值
價值是是被創造出來的,往往相同的東西因為被人賦予不同的內涵,而產生差異極大的不同價值,所以,在行銷學上很講求對「價值」的「創造」,如果價值沒能被有效給創造出來,很多東西有可能本來都不是值錢的。
在很多人的眼中,一公斤的銅就是一公斤的銅,我們可以來看在市面上的一公斤廢棄的銅可以賣多少錢?大概150元不到吧?如果我們將這一公斤的廢銅給重新鍍造成美麗豪宅的門把,大概價格可能就立即上漲了好幾十倍,這種道理就像同樣一道菜,如果選擇到路邊攤,跟到五星級大飯店用餐,兩個價格完全不同,原因就在於五星級飯店提供了高貴、舒適的環境與氣氛,因為它提供了這樣的價值,所以可以向消費者要求提高這道菜更高的價格。
這樣的道理適合用於市場行銷,也適合用於我們在職場上的競爭力,我曾經在某大學的校園招募時,同時面試了兩位同系所的準備業生,第一位學生某甲,在自己的履歷表裡很平凡的敘述他研究所的實驗,可以感覺到他所做的實驗都是因為要拿到學位,所以遵循老師所要求的去做,第二位學生某乙就不同了,他在自己的履歷表裡說明了自己為何想做這些實驗,然後又從這些實驗中去搜尋與學習更多的知識,而且還將自己的一些實驗結果,提供給某些企業的實驗中心去參考與運用,並且得到這些企業的肯定與獎勵,當然在價值不同之下,某乙很快的就被公司青睞且得到了這份工作。
這些年因為台灣與大陸因為大學都大量增加,因此,每年應屆畢業的年輕學子都倍增於過去,面對就業市場上的供需不平衡,如何讓自己在學校時就創造更高的價值,聰明的人就會去考證照,以及利用學生暑假時期到各企業打工,或是與企業合作執行專案與實驗,這些都是創造自己「價值」的一種,也就是要讓企業知道,自己優於別人之處,而因為這樣的「價值」可以讓自己更容易獲得工作。
不過,要增加自己的「價值」之前,也要清楚每個領域的「價值」是什麼,舉例來說,很多人一昧的跟著別人投入「認證考試」,但是如果這張證照在市場上一點「價值」都沒有,或是根本「價值」不高,那就不需要花心力去投入了,另外就是職場每個階段都有不同可以追尋的「價值」,舉例來說,如果你已經工作10年了,還去追求應屆畢業生或工作2-3年人的「價值」,那對你而言,這可能不是「價值」,反而是一種投資浪費,不僅幫不了你,反而會讓人覺得你過去的經驗是完全沒有讓你的「價值」提升。
所以,要讓自己在職場上更有「價值」之前,一定要先思考清楚目前可以提昇你自己的「價值」是什麼?然後將這個「價值」發揮於極致,就可以讓你在職場上的競爭更勝人一籌。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2 Fri 2007 08:48
  • 觀點

觀點
人習慣從自己的觀點來看事情,因為觀點所以想法與認知也有所差異,也因為這樣的差異性想法與認知,就造成了彼此之間溝通的困難,增加團隊合作的成本與代價。
有個製鞋公司為了因應企業全球化,決定派遣公司4支考察隊伍前往一個未開發的島國去了解當地市場;第一支考察隊伍由行銷單位的主管與同仁所組合,這些長年負責行銷的人員從「行銷觀點」來看市場,認為當地的百姓都沒有穿鞋,可以獲得很大的市場佔有率,因此,急電總部可以立即將產品拿到當地來販售。
第二支考察隊伍由製造單位的主管與同仁組合,他們到了當地之後,從自己多年專業的「製造觀點」來看當地製造原物料與供應鏈,發覺該島國根本沒有可以提供生產皮鞋的原物料,加上屬於落後地區,目前水電供應不順暢,但是,土地成本低廉,於是急電總部可以對投資該島國的計畫,緩幾年之後再做討論。
第三支考察隊伍由財會單位的主管與同仁組合,這些具備財務背景的專家們,發現這個未開發國家的銀行與財務體系根本尚未建立,而國家的稅收制度仍屬政府專制,可以藉由走後門即可讓公司省下極大的賦稅與關稅,估算公司在此建廠的整體費用,應該可以比在其他已開發國家至少節省三分之二以上,於是他們立即急電給總部,請總公司先行派遣優秀公關人員前來該島國,與當地政府建立好彼此的關係。
第四支考察隊伍由人力資源單位的主管與同仁組合,這些人資專家一到當地,立即拜訪該島國的教育機構與學校,發覺該島國一般之學歷普遍不高,文盲也佔了全國二分之一的人口,而全國每人每年薪資總得大約只有10塊美元,人力僱用的費用屬於低廉地區,但也必須花費較高的訓練成本與精神,於是最後這群人資人員也立即急電總部,建議未來該島國只合適設立代工工廠,研發中心與其他單位若有需要,必須由他國外派至本地服務。
如果您是總經理在同時收到這樣的報告時,會如何下達決定,或是當這四支考察隊返國後開會時,總經理將如何協調因為彼此「觀點」不同,可能造成的強烈爭執呢?人往往會從自我觀點來堅持在自己認知,而造成了無法妥協與溝通的結果,這樣的結果不僅無法達成一致性的看法,也會戕害了團隊合作的精神,所以,從管理學與心理學的觀點,都會教我們用「不同角度」來看一件事情,畢竟很多事情如果團隊成員彼此之間都能用「不同角度」來對一件事情做思考,事情就會有了不同的結果,當然團隊裡的所謂「本位主義」,也會隨著「觀點」改變而消失殆盡,真正達到了團隊合作的精神。.
也許下次當與他人面對同一件事情,因為彼此「觀點」不同而產生爭執時,也許這時候可以先嘗試放下自己的「觀點」,用對方的「觀點」來重新思考事情,可能你會發覺,事情的癥結將會很容易的被迎刃而解。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頭天
每個人在職場都想力爭上游,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出頭天,不過,現實上,並不是最後每個人都可以如願以償,沉潛於檯面下的人比比皆是。
前幾天有個綜藝節目,主持人跟幾位年輕人一起討論「現在社會要讓人出頭天」,真的很難,很多人庸庸碌碌忙了很長的時間,結果什麼都沒有達到;最近我觀察e世代年輕人很喜歡自行創業,有些人去做網路拍賣與銷售,也有大學生乾脆辭去工作直接去做直銷,如果,我們進一步去觀察,會發現同樣的事情,有人經過一段努力之後,如願以償成功了,但卻有更多的人無法達到自己當初預期的目標與希望。
現代社會做什麼事情競爭都很大,而且只要某個市場一熱門,就會有一窩峰的人搶著進入,我記得很多年前台北西門町突然有人賣起澳門蛋塔,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僅此一家,所以,各方面都算可以,有一天突然經過電視新聞播映之後,顧客開始大肆湧入,每天人潮都大排長龍,很多人看到原來賣個蛋塔居然可以這麼賺錢,於是紛紛投入資金開店,短短不到3個月全台灣各地幾乎都可以看到標示著「正宗澳門蛋塔」的商店,這個熱潮大約過了半年,澳門蛋塔幾乎就從台灣消失匿跡,回到了原有市場機制的供需平衡。
人很習慣跟著流行走,因此,從行銷學理頭最難的議題就是「了解未來趨勢愈創造流行」,這也就說,如果人可以知道未來趨勢,提早卡位贏得先機,可能,出頭天的機會就會比別人高很多;10幾年前我剛轉業到人資這個領域,當年可能台灣經濟很富裕,所以,HR是沒什麼人要進來的,在當年如果一位企業管理的畢業生選擇做人資,一定會讓周遭的師長與同學感覺到不可思議,甚至會認為這個人可能腦袋瓜有問題,也許誤打誤撞下,當時自己認為人力資源應該會是未來組織競爭力的最終關鍵要素,因此,毅然的投入這個工作,我常常也跟別人說,自己很幸運,這一生投入的工作初期都是很冷門,最後卻反成了大家擠破頭想要搶的職業。
當然除了提早卡位之外,要能在某個領域出頭天,自己做人的態度與做事的方法,以及堅忍與毅力的精神都是很重要,這些職能我想之前我都有在自己部落格中,已經陸續都談到,還有就是如何建立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品牌,這樣才能像座山一樣在這個領域中屹立不搖,不容易為他人所撼動,畢竟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一個已經熱絡成熟的領域,每天會有數以千計的人,千方百計的想進入這個領域,如果自己不能有基業長青的能耐,就算卡位的早,還是難逃被後進優秀的人給取代掉。
能夠讓自己出頭天是每個人的夢想,但是最終是否能夠如願以償,套句岳飛的名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思考自己的目地前,要多想、多看,一定決定了,就全力以赴,不達目標絕不終止,這樣子未來自己在所想要發展的領域,出頭天的機會就會比別人高很多了!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