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的「通」識教育
( 周亦龍 2008 / 07 / 11 )

人多好辦事,指的是人力充足,大家分工合作的好處,人少別多事,指的是人力不足,還旁生枝節浪費人力的壞處 ; 當組織愈來愈龐大時,就需要這兩者都兼顧的人力資源專業技術了,可是人資的專業,雖然合理邏輯,但往往執行時,卻又絕非無往而不力,原來人資技術還有更高階的人資(人姿、人滋)藝術,不妨稱之為人力資源的「通」識教育吧。

人資源於人事,隸屬行政事務,因此行政的最高層次 --- 公司文化,不容忽視,如果人資僅在專業範疇著謀,未考量公司文化屬性,常是優良政策不能竟功的主要原因。台灣的人看新加坡很乾淨,很羨慕,就反而感到對台灣的諸多不滿而抱怨,為什麼新加坡可以,我們不能 ; 後來有位新加坡華人,寫給台灣人的一篇忠告文章裏提到,他認為台灣很自由,不像新加坡法治太嚴(丟隻煙蒂,要罰將近約新台幣萬元的罰鍰),所以台灣人要珍惜這樣的自由環境,別人在福中不知福。台灣人只看到新加坡的結果,並沒有經歷嚴刑峻法的過程,因此在新加坡成功的方法,到台灣可能失敗,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好的人資專業技術,在不同公司執行時,不能只有理論基礎,一定還要參酌該公司的文化屬性因素,這樣才能圓融達成人資任務,這是屬於行政的人姿藝術。

人資包括訓練,涵蓋行銷教育,因此行銷的基本資源 --- 戰鬥團隊,不可省略,如果人資只在閉門造車著墨,不衡量公司夥伴的人性,再精湛策略也會遭滑鐵盧的失敗結果。一個沒有獲得老闆及各部門主管支持的大規模教育訓練,只靠人資逕自執行,那阻力是可想而知、顯而易見的,因此,如何發展成為各部門的共同需求,同時也是老闆認同屬意的解決方案,這就是行銷的魅力所在,也是另類的人滋藝術。

人資夥伴平日全心全力鑚研專業技術的提升,本是無可厚非,且是必要措施,但有時也要抬起頭來換口氣,呼吸下新鮮氛圍,並且融入其他部門的DNA味道,這樣才能在進行時,左右逢源,少些阻力 ; 甚至可事先提升到決策更高的管理階層視野,才能在推廣時,上下貫通,多些助力,達到交通、溝通、暢通的「通」識教育目的。

eHR club至今快十年,還存在的原因,不能只靠當初一群人的「赤子之心」而已,最主要還是要靠許多夥伴願意參與這個無私奉獻過程的親身體驗,我們的幹部要有為大家服務的精神,而不是只為了自己專業上成長的態度而做,當我們願意和大家在一起時,大家才願意和我們在一起,所謂心中有念、念有中心的eHR赤子,才能找到「十年有誠」的那一滴熱血精華,歡迎您的加入。

~非常感謝eHR周亦龍 創始會長的分享~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在人生漫長的職涯裡,機會常常稍縱即逝,而能否在短暫的時間裡抓住這個機會好好的表現,讓自己「一炮而紅」的,就是那些已經準備好的人,而為了這一瞬間很好的表現,自己投入的準備的工夫就成了很重要的課題。
今天下午看了台灣電視公司錄製,由哈林主持的「百萬大歌星」節目,這個節目是邀請一些年輕歌壇新秀,以演唱台灣這些年來各歌星出版之歌曲,而遊戲規則非常簡單,每次三位參賽人員上台,然後由節目邀請的特別來賓(本周來賓為潘美辰)現場演唱自己的一首歌的前半段,緊接著由三位來賓來接唱歌詞,在接唱過程中,有一些人很可惜因為歌詞的一個字,就失去繼續爭取獎金的機會,而通過本關卡測驗的參賽人員,就可以繼續依照製作單位設計的關卡,每個關卡都有三首歌可以來選擇,而每首歌演唱到一半時候,銀幕上的歌詞與音樂就會消失,然後即由參賽人員來告訴主持人,下一段的歌詞內容是什麼,一樣的參賽人員也是必須一字不錯的將歌詞給全部唸出來,如果通過了就可以繼續闖關,反之若是猜錯了則就到此結束,所以每位參賽者可以在現場「秀」多少時間,就端看自己對歌曲的熟悉度。
這個節目讓我深深體會了,人生舞台常常面對的機會就是在一霎那,就像昨天的節目中,有人充分掌握了機會大力的展現自我的才華,而其中還有位女競賽者說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我已經準備了很久,也來了很多次,而且每次都打扮的很正式,我等的就是今天這個機會」,我心裡非常佩服這位女參賽者,我相信以她這樣的精神,未來在歌壇成功的機會一定很高,相同的道理如果我們在職場上用一樣的心情來準備,以等待機會的到來,我相信當機會真的來臨時,這些人的表現絕對是可以「一鳴驚人」。
記得多年前我在某家企業應徵一位業務主管,當時因為來應聘的人非常的多,所以我們決定採用「模擬測驗」方法,也就是讓每位應徵者,針對我們公司產品上台直接來做銷售計畫,當時候選人中有一位某甲先生,外表與學、經歷並不被我們特別的看好,沒想到當他一上台之後,不僅對公司的組織產品非常熟捻,也做了很深入的分析與建議,感覺就像他已經在我們公司待了很久的時間般,在短短30分鐘的時間,每個人的目光與注意力都被他深深的給吸引,最後當他做完報之後,我好奇的問他為何能夠有這樣的表現,這位某甲先生不則不徐的回答我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因為我外表與其他學經歷可能不如別人,因此,我只有比別人更加倍努力來做好準備」,這位某甲先生後來到公司不只替公司找到很多的客戶,也在組織創造了極短時間連升好幾級的奇蹟,我相信他是那種自己不斷在做好準備,以等待機會來臨的人,所以有這樣的成果我一點也不訝異。
相信很多人都認同職場非常現實且慘忍,而我們必須學會的是如何讓自己隨時準備好,以等待任何機會到臨時可以馬上大顯身手,因為不一定會有二次機會的出現,尤其當機會來臨的當下,自己卻表現出了嚴重的荒腔走調時,可能機會短期內就不會再眷顧自己了。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夠承受挫折才會再創高峰
沒人喜歡碰到「挫折」,可是偏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常常如影隨身般的一直跟著我們,所以,如何學會承受挫折就成為現代職場中,很重要的一門必修的哲學課程。
曾經有一位很優秀的朋友,年紀輕輕就做到企業的高階主管,可能別人必須要奮鬥20年的時間,他卻花了短短的幾年就做到了,主要原因是當時他所學的「專業」技術剛好碰到市場大量的需求,沒想到沒幾年的光景,隨著技術趨於成熟,大量優秀的人才進入這個市場,他就從事業高峰跌到了谷底,而他也因為無法承受這樣的挫折,就開始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無法東山再起,令人惋惜。
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如果一個人從小就過於順暢,當未來碰到挫折時就被打敗的機率,會高於從小挫折就不斷的人,因為「挫折」帶給人心裡的打擊真的是很無情,像最近有人因為女朋友分手就動了「殺死對方」的強烈報復行為,這都是因為心理面無法承受「挫折」打擊的結果,而「挫折」有時候會像一把刀一樣,把人的自信心與信念全部都毀掉,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在面對「挫折了」之後,感覺好像就變成了另個人的原因。
記得我高中一年級暑假,去參加救國團舉辦的自強活動「中橫健行隊」,那時候我是全隊年紀最小的,其餘的小隊的隊員幾乎都是大學生,可能因為我當時唸的是「中正預校」,個性也比較活潑外向,因此,就被大家遴選為「小隊長」,這是我人生第一次擔任領導者的經驗,沒想到所帶領的人都比我大,在那整整七天的時間,我每天幾乎都很挫折,而別的小隊的隊長都是資深的大哥大姐,不管帶活動與引導大家健行,或帶領小隊隊員討論事情都很有條理,我每天幾乎都很想辭去我小隊長工作,有一天我跟某位資深的救國團輔導員大哥聊天,談到我的心境,這位大哥告訴我說「沒有人不是從挫折中爬起來的,至少你在學校都還有教你如何領導,我們在大學是只能從挫折中去學習」,他的這句話讓我從「挫折」的陰影中覺醒了起來,後面的幾天我就越能釋懷,做的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人要不斷從逆境中向前滑行,「挫折」是避免不了的,因為越要逆勢而上,挫折感就會越大,而對自己內心的傷害就越深,所以,如何能快速的療傷、止血之後,然後繼續向前行,就成了自己在職場上可以打敗惡劣環境的重要關鍵,我有很多人資界的朋友,剛進入HR的時候,都不是非常的順暢,不管是公司的規模或是主管所交付的工作,常常讓他們非常的挫折,有些人都還跟我說,當時常常去廁所大哭一場,只不過哭完了以後,又繼續奮戰下去,這樣可以經過挫折,而還可以爬起來的作戰的人,在現在職場上都表現的令人刮目相看,其實我們常常都只看到別人成功,以及光鮮亮麗的一面,卻都沒去想過這些成功者背後,當年在面挫折時,所付出與承受的毅力,可能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承擔的。
有一句諺語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自己倒是認為「能面對挫折才是成功的一半」,有一部我們5年級生在小時候,最火紅的卡通影片「無敵鐵金剛」,裡面講的就是「那個歷經惡魔不斷打擊卻永能屹立不搖的超人,最終就成為百折不倒的無敵鐵金剛」,相信職場上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歷經挫折而不倒的無敵鐵金剛」,如果只因為一點挫折就被打敗,那未來如何去承受更大的挑戰與困難呢?這也是為何人必須學會承受「挫折」的重要性了!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腳踏實地才實在
有人說「人有夢想才會成長」,只是夢想的達成要靠實踐而不是靠想像去做到的,實踐就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去逐一做到,而想像卻是不著實際,只想一步登天,但是,最後卻會因為不實際而讓夢想破滅。
曾經有位朋友跟我分享他的故事,他說在大學時唸的是企業管理,因此同學們的最大願望就是未來能成為企業的主管,所以,有的同學就計畫去唸研究所進修,有的則是到企業去打工,只是過了幾年後他發現,同學中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很努力去實踐的人都達到了自己的目標,而那些當時在學校時,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或是不認為實實在在從基層做起的人,後來在企業反而都沒什麼表現與發展。
我自己也有跟朋友有相同的體驗,在我擔任管理工作20年的經驗中,有些部屬剛開始可能有給人一表人才、談吐得體、能言善到、非常有想法與邏輯的人,可是卻因為「眼高手低」,不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專研,或是投入在工作上,或是認為自己很聰明不需要像別人一樣去歷練與學習,到頭來的表現都令人非常的惋惜,而偏偏這種人大都是很聰明,不過卻都表現出很自以為是,很少願意且聽的進別人給他的建議,我跟這樣的部屬都會奉送一句話「你做事情的知識與能力沒有問題,但是重點在於你做事情的態度」。
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不管是成功的政治家、企業家,鮮少有開始就「眼高手低」的人,最後可以成功的,而且我也發現越成功的人越謙卑,腰桿子總是比別人柔軟許多,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反而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表現出來的是驕傲、自以為是,常常會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更會忌妒比自己優秀的人,做事情時想的是如何一步登天,能獲得上階主管的青睞,其實到頭來這還是不能夠持久的。
每個人從小都有夢想,只是夢想是要去「實踐」的,所謂「實踐」就是實實在在的去執行,夢想不可能坐在那邊去想像,或是跳躍就可以達到的,我相信就算因為運氣或聰明,而讓自己短期內達到某個階段,但是,如果沒有真正用心去做,還是很容易跌回到原點的,相信這在我們週遭有很多類似的經驗與故事,所以,我也常常會奉勸很多朋友一句話,「做人與做事還是實在一點的好」,畢竟人唯有「務實」才是可以讓自己長長久久的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在職場也才可以真正的成功,我想這是可以跟剛入職場的年輕人們來分享的。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進修人資所在職專班回憶錄Part I
日子過的很快,算算自己從中央人資所在職專班畢業已經6年了,這幾年週遭也有很多人常常問我在職進修的一些事情,當然因為已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很多入學考試方式都已經改變了,不過,在所上學習兩年的點點滴滴卻是令我終身難忘的,而這些學習歷程也許可以提供給很多朋友,未來在做在職進修思考與選擇的參考依據。
我算是EMBA與在職專班開放初期就去報考的前幾梯次,在中央人資所在職專班則是屬於第二屆,那時候會去報考的人,很多都是屬於業界的人資「大老級」的資深同學,信很多人跟我們當時在報考時都會面對幾個抉擇,到底是要去唸全方位的企業管理研究所(EMBA),還是針對自己工作專業的研究所去進修呢?還有就是到底要去考哪間研究所?是要先去修得碩士學位?還是要努力去考名校呢?也許我們當年跟現在的環境與狀況都不太一樣,所以,我只能分享我自己當年的想法與看法。
個人認為隨著教育的普及,以及知識的快速成長,因此雙碩士甚至三個碩士學歷,將來勢必越來越普遍,因此應該是要思考的,是自己現在與未來5年內,在職涯會有相關的能力來選擇進修,譬如說在未來幾年內如果還是負責人力資源功能的業務,或是來往的人脈還是預期跟人資人員有相關,也許人資所在職專班就會比較適合自己,相反的如果未來自己的工作會朝多元化來發展,教授企業管理的EMBA就比較合適自己。
除此之外學校與系所的選擇也非常的重要,記得以前人說「選擇大學的系所可以不用很認真,但是選擇研究所的系所可得要認真思考」,因為到研究所之後,已經算是進階的教育,總不能發了很長時間去深入學習一種專業之後,才又後悔回頭再另起爐灶,尤其在現今學歷浮濫時代,學校與系所在業界的知名度對於初入職場者而言是有很大差別的,舉例來說有兩個人同是「企研所」或是「人資所」畢業的,但是因為畢業的學校與系所不同,結果到職場被人關懷與錄用的難易度就不一樣了,而EMBA跟在職專班對於學校與系所的選擇就更重要了,因為學校與系所校友與同學在職場與領域的地位,可能會讓人同樣唸了研究所之後的人脈,變的是完全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學校的某些系所,總是很難考的原因,因為考的上的人等於是有機會可以跟這個領域的佼佼者成為同學或是校友,在講求「關係」的中國人世界,會是影響職場成功與否的重大關鍵要素。
再來就要談到考試準備的部份,很多朋友都會跟我說「某個學校的系所很難準備,或是很難考等等」,如果因為很難考而讓自己退而求其之,選擇去報考業界較沒知名度的研究所,我想如果是有其他目的的考慮,那就作罷,否則我還是建議如果希望在某個領域能有所幫助,要報考EMBA與在職專班還是盡量選擇在業界屬一或屬二的研究所,當然請教目前在學的朋友,或是剛從該系所畢業的朋友相關考試之道,還有就是把系所網站公佈的考試規定與考古題給看熟,這邊我也要趁此說明,常常有人都會問我考試的經驗,不是我不想分享,只是我是已經畢業很多年的了,我們當初考在職專班的方式跟現在是完全不一樣,更有趣的是還有現在大學生來問我如何甄試入學,這就諮詢對象要找對人,孫子兵法上有提到「情報」的重要性,要考上好的系所當然要蒐集情報的對象,以及情報資料的正確性與時效性都很重要,如果自己找的對象是過時的人當然我相信對方可以提供的絕對是錯誤的訊息,所以,可以充分利用每個系所的研討會或是招生說明會時,去認識目前在學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可能要思考的是,去唸EMBA與在職專班是一種高投資,不管是金錢或時間的投入都是非常的高,所以,自己要事先規劃好,畢竟中年之後才去讀書,不若年輕時代,我想EMBA與在職專班的休學與退學率應該是很高的,如果自己花了很多精力與時間,但是最後卻沒有結果,說真的我會覺得很可惜,因此自己不管什麼原因,在準備考試前自己一定要先想清楚也要把未來給規劃好,這樣才不會辛苦考上之後,卻被迫放棄學業。
下一集我會就我在中央人資所兩年求學經歷中分享一些很有趣,而且也很棒的回憶,當然以前我們一個班的人數比較少,感情或團結度都會遠高於現在,我想這也可以提供給大家來分享自己過往的求學經歷。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