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不是病,但卻是痛的要死

這兩天因為蛀牙,到牙科診所去治療、抽牙齒的神經,讓我整整疼痛了兩天,睡不好也吃不好……

想當年,應該說我這輩子從小到現在,從來沒有蛀牙過,這些年來常常週遭身邊的人,都陸續有人曾家有蛀牙或是牙齒的痼疾,有時候看他們疼的哇哇叫,從來不知道牙痛是那麼痛苦

記得在當兵時的體格檢查,我除了近視眼之外,身體其他部分適符合空勤(飛行員)的體位,如果當時好好保養眼睛也許今天的我也正翱翔於天空呢;這幾十年的體檢我的牙齒也從來沒蛀牙過,所以以前常常就幻象人當蛀牙或是牙齒痛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唉!這一次我終於體會這種痛苦了,下次我再也不要去幻想這種痛苦的事情了!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商文化與福利真的比較好嗎

外商公司的文化中最特別的一點應該是彼此的「稱謂」。屬下直呼老闆的英文名字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因此,比較感覺不出來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差別,雖然階級是必定存在的。另外,就是公司內傳遞的文件往往是以英文表達,因此英文不佳的員工會有點兒辛苦,但也並非是人人需要懂得英文。

由於外商公司是引進外國較大公司已有的制度,因此對於內部的典章制度及流程都有比較完整的經驗,感覺上比較有規模。另外,辦公室的隔間方式通常比較隱蔽,給予個人較大的私密空間。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外商公司的管理方式比較傾向於激勵式的。老闆比較願意以「good job」,「nice done」來誇獎員工。但是,因為外商是比較不講人情的單位,有時候裁員也蠻不講情面的。和本土公司(尤其是家族企業)比起來,可能員工這方面的危機感會大一些。

由於外商企業中有許多工作者是喝過洋墨水的,交談上中英文夾雜是很常見的,這時候,英文不佳的人可能會比較吃虧。至於在服裝上,外商員工似乎也比本地商的員工穿著講究時髦。外商由於引進外國的know how,員工的架勢自然比較高一些。但是,也許是仍被西方觀念所影響,外商員工跳槽的機率似乎更大,不像本土企業的員工忠誠度比較高。

但隨著外商,本地商人員的互相流通,兩者的文化差異愈來愈小。許多本土企業,領導者來自外商單位或留過洋,因此雖是本土公司也擁有外商公司的氣氛,企業兼具開放與人情味,像一個混血的公司。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外商公司的福利好像都蠻吸引人的。的確,根據調查,大部分的外商公司在進入公司工作的第一年就有至少七天的年休假,而且是週休二日,比起大多數根據勞基法,工作第二年才有七天年假,又隔週休2日的本土公司來說,是人性化多了。另外,比較大的企業,也有送出國外受訓的機會,對個人見聞的增長別有意義。

以美國全錄公司為例,工作第一年,就至少有15天的年假,而出差一律坐商務艙加上1000萬元的保險,是公司體貼員工的安排。麥當勞第一年至少7天年休,升店經理時則送到美國漢堡大學受訓半個月,更棒的是,作滿十年有2個月的給薪年假,可能是美商認同假期可以使工作效率更佳,因此不吝於給予員工休假。

外商公司也比較傾向於帶員工去旅遊。以麥肯廣告為例,除了每年端午節期間,福委會辦國內外旅遊,並津貼8,000元以外,旅遊期間也不扣假。除了年度旅遊外,這兩年9月份都有到鴻禧別墅住兩天,平均花在一個參加員工的身上至少6,000元。另外,像參觀苗栗的華陶窯,也是麥肯員工的最愛活動之一。不定期的聚餐及運動比賽,使麥肯員工彼此更加熟捻。

在麥當勞工作的人用餐是免費的,對於仍在就學的學生別有吸引力。此外,經常性的成長課程使得員工更成熟。麥肯廣告引進國外的教材,教導各種廣告的概念,提案的技巧等等,使員工更出色。

然而,雖然有種種的福利,外商的薪資卻未必比較高。許多本土企業把錢用在年終獎金上,因此還是有許多人選擇福利普通的本土企業。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資海外取經開發學習系統

經濟日報/陳珮馨

轉摘自聯合新聞網 2006/08/31

隨著全球化腳步,人資專業跨向全球的迫切性,也逐年增高,唯有透過國際性的組織平台,了解不同國家的人資操作,才能創造連結機會。

「我最怕坐井觀天!」廣達電腦人才招募部經理廖哲鉅說,從事人力資源管理12年,他竭力把握每一次交流、開拓眼界,1999年以來,光是國際性的人資大會,他就自掏腰包飛了三趟。

一次次跨海「取經」,不只學到大師級的經驗,最可貴的是,親身接觸世界各國的人資菁英,無意中激盪的專業火花,絕對不是閉門練功,能夠做到的。

尤其,全球化趨勢下,台灣企業也被迫起身而行,越來越多的公司,必須在東南亞、南非、北歐、東歐等區域設點,身為企業人力資源的運籌者,再也不能坐在原地。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林燦螢表示,隨著全球化腳步,人資專業跨向全球的迫切性,也逐年增高,唯有透過國際性的組織平台,了解不同國家的人資操作,才能創造連結機會。

美國扮趨勢領導角色

放眼國際,最具代表性的人資組織,包括美國的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HRM),屬於非營利組織,會員20多萬;以及美國訓練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ASTD)。

美國一向是人資趨勢的先行者,也因此,SHRM 、ASTD雖然屬於美國的國內組織,卻扮演了全球領導的角色,擁有極大影響力。

此外,每兩年召開一次的世界人資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Associations,WFPMA),擁有70國會員,涵蓋五大洲,俗稱為「人資聯合國」。台灣的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便是隸屬於WFPMA的亞太人資聯盟。

今年第一次參與SHRM的美商甲骨文人資協理彭雪紅認為,相當值得,尤其美國地緣廣大,得以結合許多的廠商、贊助單位、學術單位,其中,還有一天半的時間供廠商參展。

趁機觀摩 建立跨海人脈

彭雪紅表示,人資管理必須推展企業的許多系統、工具,SHRM就像一場資訊大展,可以趁機觀摩、尋求合適工具。

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秘書長于台柱,也親身參與今年的ASTD大會,他強調,參與國際年會不是要學習實務技巧,而是要抓取大方向、了解全球趨勢。

廖哲鉅也深有同感。曾經從事訓練發展的他,參加過三次ASTD大會,每次的議題都不同,今年格外強調課程設計,強調人資管理部門,必須更務實地結合員工的學習發展和企業的營運、策略。

吸取全球人資最新趨勢外,建立跨海人脈,也是參與國際會議的核心要務。「我去,就一直換名片。」于台柱說,難得全球60國的人資主管集中一地,可以趁機了解應用工具該去哪一個網站找、哪些公司值得參考。

今年的ASTD大會,廖哲鉅認識一位任職北京摩托羅拉的人資朋友,剛好中華人資協會要赴大陸參訪,就透過這位友人牽線,順利拜訪了北京的摩托羅拉大學。

遍覽來自各國的人資管理菁英,廖哲鉅歸納了不少觀察,他發現,南韓的人資人員最積極,尤其是2003年後,南韓參與人數急增,今年的ASTD年會上,來自亞洲的600人中,南韓大約有370位,超過一半。

彭雪紅也發現,今年的SHRM大會席上,來自美國以外的500位人資人員,南韓就占了200位,大會還為南韓規劃一區,相較之下,台灣只有區區七人參加。

廖哲鉅認為,南韓走過金融風暴,產業經過一段反思,再度出發,隨著三星等企業,大舉躍上全球舞台,南韓人資專業人才越來越積極,主動參與全球平台。

南韓大陸 急起直追

南韓企業更是大手筆支持,光是今年的ASTD大會,三星就派出20位,所有費用由公司承擔。

不過,南韓人的英語能力普遍較弱,「戴耳機的都是南韓人」,但仍擋不住南韓企業強大的求知動力。

特別的是,南韓和日本的人資人員,除了從國外搬回新趨勢,更懂得從中找出創意,透過修改、調整,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系統工具。三星就在2004年為自身量身打造一套數位學習系統。

中國大陸的人資人員也急速前進,尤其文革造成45歲至55歲這一代的人才斷層,使得現今位居企業人資領導、年齡約莫40歲的這一批人,缺乏上一輩的經驗傳承。

這促使大陸人資主管主動向外吸取經驗、也積極傳承給下一代,在海外留學過、投入外商企業的人資人員,更是懂得走在全球趨勢尖端。

國際人資年會的中國大陸參與者,多來自外商企業或顧問公司,具有一定的英語能力;本土企業人資人員還沒走出去,語言能力也不夠。

不過,順著全球企業的進駐風潮,大陸本土企業可以很輕易地接觸到國際資訊,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相較於南韓、中國大陸的急起直追,廖哲鉅認為,台灣長期發展下來,本土企業走得很「紮實」,尤其是產業外移、外商紛紛搬離後,許多早期的外商人資人員,加入國內企業,發揮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早期的外商人資人員積極走出國界、跨向全球,本土人資人員則相對落後,隨著時代移轉,這批外商人才逐步轉至國內,也帶進國際化眼光。

人資人員 把資訊轉成知識

過去幾年,參與國際年會的台灣人資人員,逐年增加,今年有40位參加ASTD大會,大部分人自掏腰包,願意出面贊助的企業,寥寥可數。

中華人資協會也著手推動「全球人力資源知識加值網」,希望透過Web 2.0介面,全力跨出台灣、走入亞太,同時積極和ASTD建立夥伴關係,增強雙方的交流、聯繫。

回到個人身上,廖哲鉅建議,守在專業崗位七、八年的人資人員,應該爭取機會,參與國際性人資大會,隔個三、四年後,再去第二遍,較能感受到跨年度的差異。

在他眼中,人資人員充電的機會太多了,千萬別擔心,沒有機會吸收新知,反而應該擔心自己,會被專業知識淹沒了,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懂得把「資訊轉成知識」,落實於企業中。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才盤點與人才培育

我們要如何知道一個公司有多少人才要如何呢? 是高學歷的人數有多少人呢? 或是公司中願意打拼的人且績效很好的人有多少呢? 或是公司經理有多少人、副理、課長有多少人呢? 相信你一定很想知道,而且你的老闆一定也很想知道。許多老闆也曾感嘆人才難找,這句話的涵義是什麼呢? 工作層次有高有低,人才指的都是高層次的嗎? 許多公司人頭夠多,可用的人卻不多,為什麼呢?

  當我們看到許多大公司總經理開始安排接班人的報導,這又代表什麼意思呢?企業如何進行人才儲備,如何盤點現有的人才呢? 以上這些疑問,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觀念。

 
 人才的供需關係

  人才盤點的觀念,其實有點像庫存盤點的概念一樣,所以它也是一種供需的關係,而人才儲備就好像是安全庫存一樣,過高則造成公司負擔過重,沒有安全庫存,則公司又會很困擾。人才盤點的目的是要讓公司、各部門掌握公司目前
的人才分布狀況,以便採取適當的因應對策。

  就好像庫存管理系統、物料需求計劃一樣,一方面要知道手中的庫存狀況(即人才分布狀況),另一方面也要了解未來可能需要的人才(人員編制預估表),這樣負責人力資源的人員,才能有所依據地去執行人才招募、訓練、儲備等等的相關工作。如果人才儲備來不及供應公司成長的需要,可能就是直接從外面招募空降。如果公司一直不成長,則人資單位則需審慎評估是否需要這麼多的人才,之後就需採取相關的措施,例如凍結晉升或是請一些走路等等。

  如果人資單位能夠比較精確地掌握人才的供需狀況,則不論在人才招募、教育訓練、薪資、晉升、輪調、員工生涯規劃、接班人計劃等等,發展成一個整合式人資系統。但是前題是,要先釐清什麼是公司要掌握的「人才」。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