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職場經驗分享 (3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置之死地於後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是很喜歡窩在舒適區裡,也因為這樣,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去改變,而是去選擇了「靜觀其變」,當然最後要不是被環境給淘汰,就是會失去了有利的機會,因此當我們面對了挑戰,如果能夠以「置之死地於後生」的心境,來處理一切事情,有時候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的。

多年前有一次我的主管,安排我去帶領一個,每位年資多超過10年以上的人資團隊,記得有一次上課作自我介紹的時候,有同事還打趣的跟我說「Peter,就算把你到公司的年資用月來計算,都比不上我們團隊的任何一位的年資」,也因為這樣所以這個團隊的每一位同仁,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願意去改變,後來公司決定要導入新的人力資源資訊系統(HRIS),而整個團隊馬上產生了很大的抗拒心理,甚至有人告訴我,這家公司比較特殊,所以如果導入任何人資系統,都將會以失敗的結果收場,而且之前已經有過類似這樣的經驗,他們都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現狀,不需要去做任何的改變。

後來我召集了全體人資部門的同仁,明確的告訴他們「現在你們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等著系統上線之後,被迫離開這個單位,另一條路是跟著我一起學習與改變,學習新的技能,未來當系統上線之後,我們部門有可能會減少2-3位的同仁,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提供其他的價值,不僅不會減少,還可能會給各位來調薪,一切都會在兩年後,上級會依照我們努力的績效與成果,而會做出最後的決定」,剛開始很多人還是採取觀望的態度,可是當整個部門開始因為變革,很多原來的流程與做法,也開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我也開始調動每個人的工作與職位(崗位),讓所有的同仁重新學習新的技能,結兩年後我們不僅順利導入了人資系統,還因為轉型的成功,獲得老闆的賞識,重組後的人資部門,不僅沒有減少任何人,還增加了一些新血來到了我們的組織。

在管理學有個「煮青蛙的寓言故事」,內容是敘述假使一隻青蛙放到熱水裡,牠會馬上跳出來,但是如果將青蛙放到冷水裡,然後慢慢將冷水給煮熱,那青蛙最後就會在不知不知覺中,給煮熟了,這故事告訴我們,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不願意去面對問題或去改變,而去麻痺與催眠自己,當然最後就會像青蛙一樣,被水煮熟了還渾然不知,當人活在於安逸與舒適的環境之下,就越不願意去選擇放棄,而也因為有了這樣的態度,有時候當我們碰到了困難與挑戰時,反而會失去了一股向前拼鬥與願意去克服困難的決心,最後要不是被環境給淘汰,就是會失去了有利的機會,這都是我們在職場上常常看到的現象。

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名將,成功的運用兵法上的「置之死於後生」,而反敗為勝的,最有名的如秦國末年項羽北渡漳河的破釜沉舟,三國時代周瑜與孔明的「赤壁之戰」,含有東晉時謝安的「淝水之戰」,這些都是領導者成功的將自己的部隊,由原來的劣勢而逆轉成功,期所憑藉的就是打破部屬安逸的心態,而提升了他們危機的心情,終於可以以一抵十,贏得了最後的勝利,而這樣的道理也適合於在職場當我們面對問題與挑戰時,可以讓自己很果敢的願意走出來,去面對與接受挑戰,相信這樣將會有助於,達成自己所想要追求之目標。
1645170486.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出最佳的抉擇
如果說我們人生中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大概答案就是「抉擇」了,因為人永遠都是貪心的,既想要某件東西,又不願放棄手中的另件東西,只不過往往因為沒有做出最後的抉擇,結果反而落到兩者皆空的下場。

這幾天有一位以前的同事在電話跟我聊到,他現在有兩個很很好的機會,必須做出抉擇,這兩個機會都是他夢寐以求的,放掉其中的一個,他都會很不捨得,我聽完之後笑著問他「那你有多少時間可以考慮啊?」,他回答我說「兩家都只給了我三天時間,而明天就是最後一天了!」,我聽完之後笑著問他「那你現在準備放棄哪個工作了呢?」,他吐了一口氣說「我兩個都不想放棄耶!」,聽完之後我給了他一個忠告「如果你不能提起勇氣做出抉擇,那你最後兩份工作,都將會失去的,而你要做的是冷靜分析與思考,什麼抉擇對你是最好或最有利的」,最後這位朋友終於在百般無奈中,選擇了其中的一份工作。

人為什麼不願意去做抉擇?原因就在於因為抉擇會面臨失敗的風險,也必須要失去另一個沒有選擇的東西,因為人永遠都是貪心的,既想要某件東西,又不願放棄手中的另一件東西,所以要讓自己學會釋懷,在面對猶豫不決的時候,能夠願意去放掉另一個機會,要培養這樣的心中層素養,確實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抉擇錯誤或不如自己的預期時,後悔與懊惱就會出現於自己的心中,而這樣的循環與經驗,也就會讓會人越來越不願意去果斷的做出抉擇,所以有時候我都會勸週遭的朋友們,既然做出了決定,就不要再去想,而如果自己不去想,就不會有後悔的心情出現了。

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偏偏人在職場工作,以及平日的生活裡,幾乎要常常要去做出抉擇,而十之八九都是無法預知結果的好壞,因此如果要讓自己不是單憑感覺去做出抉擇,所能憑藉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去運用分析與思考,還有就是保持清醒與冷靜的心情,不要被外在的環境所影響過大,這必須要花時間去修煉與學習的,所以「抉擇」才會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困難的事情,因為它就像賭博一樣,可能結果會贏,也有可能會輸,不過如果換種角度來想想,這不也正是我們人生最有趣的地方嗎?要是什麼事情我們都早已經知道結果,那人生也未免太過無趣了吧!

如果我們真的要避免過多錯誤的抉擇,最好的方式還是,採用科學的方式來作思考與分析,而當一旦都確定了,就放手一搏桿的做出抉擇,把最後的結果就交給老天爺,這樣才能讓自己,在職場與人生的旅程中,永遠保有開心愉快的心情。
http_imgloadCA5Z2JEM.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握方向的舵手-「領導者」
好的領導者就像船長一樣,必須掌握著整艘船的方向,當巨浪即將來時,能夠順利引導整艘船避開險境,而當船員們害怕、恐懼時,不僅自己要能堅強面對,也要能適時的鼓舞每一位船員,所以,一個組織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領導者」,因為他將是整個組織未來的發展的重要掌舵者。

一個組織是否可以越來越強盛,最重要的精神靈魂人物,就是領導者,這邊所謂的領導者,大可以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部門或單位的主管,只要是帶領團隊的領袖都是領導者,如果我們將組織的領導者,視成為「船長」的這個角色,那是非常的適切,因為船長的任務就是,要帶領整艘船與船員,從一望無際的大海,引領到安全的陸地上,無論過程中遭遇了任何的暴風雨,或是意外且突發性的狀況,船長都必須要沉著冷靜,而且在整艘船之中,任何人都有資格,可以不清楚未來的方向,也唯有船長是沒有資格可以說自己「不清楚」的,所以船長這樣的角色與行為準則,恰好與管理學對「領導者」的要求,是不謀而合的。

曾經在管理的課程中,有學員問我說,在我個人擔任主管這麼多年的時間,是否也曾經碰到過很多恐懼、害怕或不知所措的時候,我都會非常誠實的,笑著回答學員說「那當然會」,畢竟我是人,又不是聖人或是神,只是因為自己是部門的領導者,就必須要去掌控整個組織人心的穩定,因此在大的困難與壓力,也都要嘗試去化解,其實這也是領導者這個角色,最困難擔當的地方,如果以管理職能(勝任力)「Competency」的名詞來說,這就是所謂的「領導力」職能,這是可以培養來不斷的提升這個能力的,畢竟沒人天生就具備的,但是這種能力,卻是一位好的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

有人是很好的管理者,但卻不是一位好的領導者,這也是說管理能力並不等於領導能力,管理是管控與執行上級所交付的職責與工作,而領導則是對未來的方向,非常清晰並能帶領團隊,朝向這個方向前進,兩者雖然都必須要承擔壓力與責任,只是擔負的責任與壓力有所不同,不過因為領導者所扮演的,通常都是組織在方向不清時,要做出重大的決定,這就像船長在茫茫大海中,要果斷的決定與掌控,整艘船要往哪方向,去行走是一樣的道理的,而且當大家害怕恐懼時,也要適時的鼓舞大家,這都是管理者的這個角色,比較不會碰到的問題,當然從管理學的學理來說,主管必須要肩負,以及在部門要扮演好,領導者與管理者這兩種角色與工作,才可以能讓組織不斷的發展與進步。

不管在歷史上或周遭的環境裏,我們都會常常看到,一樣的人卻因為不同的領導者,而最後的結果與命運,完全的迴異不同,原因就在於領導者,個人的領導能力與領導方式,所以組織在挑選領導者時,要特別注意與謹慎小心的,因為錯誤的領導者,會讓整個組織完全的毀滅。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個「Work smart don't work hard」的員工

在職場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同樣是投入時間很努力的去工作,可是有些人就是可以得到老闆的欣賞,有些卻是換來老闆的一陣挨罵,原因無它就是做事情時,是否「Work smart don't work hard」,天下的老闆都是一樣的,只喜歡可以聰明做事情,而且有效率的員工,而不是要那種努力半天,卻什麼都沒有結果的員工。

有一位在製造部門擔任主管老張,每天要面對很多突發的狀況,他底下有兩位課長,都是非常戰戰兢兢的投入自己的工作,可是老張總是特別喜歡某甲,只要是某甲做任何的事情,老張就會很放心的把工作交給他,而老張對待另位課長某乙,就完全是不同了,因為每次老張交代某乙什麼事情,總是要不斷的提醒與告誡,感覺幾乎沒什麼事情是可以放心交代他的,有一天某乙在也忍不注,跟老張抱怨說:「我這麼努力的工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可是好像都不到老闆你的喜歡」,老張回答他說「我不要你的苦勞,也不要你的疲勞,我只要你可以展現出你的功勞」,霎時間讓某乙無言以對。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都是非常的努力與投入的,可是結果卻差異很大,我記得有一位老闆曾經告訴過我「人不是只要努力的付出了,就會有相同的結果」,在自己這麼多年的職場工作經驗裡,越來越能體會這句話的真諦,做事情有沒有用好的方法,以及可否滿足老闆的預期,都會成為投入是否有結果的最終關鍵要素,就像我在學生時代唸書一樣,有些同學每天日夜不斷的努力苦讀,但是每次考試成績永遠都不理想,可是有些同學卻是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不考照玩,可是考試出來的成績,卻永遠都能夠名列前茅,其實這兩類人之間所差異的,不在於兩者的智慧與或者是否聰明,而是在於後者懂得抓住讀書方法而已。

所以當老闆交付工作給我們的時候,要先去好好的思考,要完成這件事情,重要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可能是某個人或某件事情,然後再去思考,那自己要如何去去進行,最後則是去思考,那老闆希望的結果是什麼呢?而不是當老闆交付工作時,想也不去想,自己悶著頭就開始去做,不管過程更不管老闆預期的結果是什麼?其實所謂的「Work smart don't work hard」,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我們做事情時,是否真的用「心」,那什麼叫做用心呢?就是會先想清楚,會去思考、分析與判斷,也會去找出最合適且最佳的途徑去完成它,這就是「Work smart」,如果沒有經過這些思維程序,直接就去做事情,那就有可能,等到自己已經做了一段時間之後,才驚覺原來前面所做的,全部都是做白工,這就是所謂的「Work hard」,但是全部都是浪費或者不是老闆所要的結果。

天底下絕對沒有不要有績效的老闆,所以如果自己希望能夠得到老闆的喜悅與重用,那千萬就要記住「Work smart don't work hard」這句話,如果自己在職場屬於老是後者,可能就好好去思考,如何讓自己趕快轉變,成為做事有效率的方式,也就是後者,這樣我相信一定會獲得老闆的青睞,而不是老在哀怨自己是千里馬,卻得不到伯樂的欣賞。
http_imgloadCA7IC3NA.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缺一不可的完美團隊

古人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好的團隊,能夠凝聚與發揮出的力量,是可以克服與打敗任何的問題,而所謂的團隊,當然是由一群不同類型的人來組成,有的主攻、有的防守,缺一不可。

最近我底下有個部門,要找一位人資的人員,主管談完了幾位之後,依照他們的表現排序,然後跟我報告想要錄用排序第一的人員,我問他為什麼要錄用這個人呢?主管跟我說「他的能力最強,而且性格跟他很接近,都是比較沉默的人」,我笑著問他說「那排序第二的人呢?」,這位主管回答我說「能力尚好,但是性格跟他完全不同,擔心未來兩人相處不易」,我聽完之後反問他「那你預期以後你的團隊成員,可以展現出更好的績效?還是一般的績效表現呢?」,主管睜大眼睛看著我說「當然希望要展現出高績效啊!」,我就回答他說「那你就要考慮放棄第一位,然後選擇錄用第二位」,看著主管有點疑惑的眼光,我接著告訴他「完美的團隊是由各類成員所組成,靠著彼此互補來出凝聚與發揮出力量,所以每種性格都是缺一不可的」。

我在擔任團隊合作的課程講師時,都會讓學員去以團隊遊戲,去體驗出團對異質性的重要,往往很多相似性工作的團隊,譬如研發、財會、人資、銷售團隊,團隊成員都會是同質性較多,譬如是外向的性格,或是興趣相同,因為性格比較接近,所以表現在遊戲過程中,這些團隊就很難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想法一致、看法相同,造成遊戲最後的結果,都會令這些成員沮喪不已,通常我都會在遊戲後詢問團隊成員,如果有不同於團隊成員的人加入,他們會怎樣看待這些人?大部分的答案都是「排斥他們」,讓這些人無法生存並立足於自己的團隊,而且是團隊領導者,帶頭拒絕去接受這些異質性的人,所以在遊戲中他們就會發覺,因為團隊缺了這些人,就沒有人去互補他們的缺點。

我們可以PDP(Professional Dynametric Programs)測試工具,來探討人格特質的組合,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團隊成員大致可以分成:老虎(權威導向/重實質報酬/目標導向)、孔雀(同理心強/擅長言語表達/自我宣傳)、無尾熊(愛好和平/持之以恆/忍耐度佳)、貓頭鷹(喜歡精確/重視專業性/循規蹈矩)、變色龍(協調性佳/配合度高/團體的潤滑劑)這五種類型,一般而言老虎與孔雀是屬於前場衝鋒的角色,而無尾熊與貓頭鷹則屬於後場防禦的角色,很多人都會誤將『工作職能』與「個人性格」混淆一談,難道做研發、財務工作的人不能活潑?而做業務的人就不能有細心、貼心的性格嗎?當然一個團隊如果連「職能」都可以互補,納展現出來的團隊力量就更完美了,這也是我一般找人資團隊成員,不僅會選擇唸文史社會的人,同時也會找唸自然理工的人,一起加入我的HR團隊之原因。

人非聖賢,本來就不完美,只有靠彼此互補,才能讓所有事情都兼顧,不僅是團隊需要,就連夫妻之間,彼此的性格都是需要互補的,也因為唯有這樣,才能夠讓整個圓圈,更加的完整美好,也才能攻守兼備,贏得每一場比賽。
1645170473.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說的人不一定能去做
很多人有種毛病,就是常常講的很好聽,但卻不一定做的來,因為「說」只需要動動嘴吧就可以達成,但是「做」卻需要投入好多時間與精力,只是有很多人,天生都屬於「聽覺型」的,很容易只要別人說話了,「就完全相信」對方真的可以做到,身為人力資源管理的HR,一定想能跳脫出這樣的迷思。

我在擔任招募面談技巧課程講師時,都會去提醒我的學員,在整個面談過程裡,千萬不要太輕易,就完全相信應徵者所說的話,要不斷去探索與印證,對方所言是否事實,很多人天生就很會講,有這麼一個笑話,有位男生常常告訴自己女友說,就算海枯石爛,我也會等著你的,結果不到幾天的時間,男生就帶著別的女生到自己家裡去,女生很生氣的問他「你不是說你會永遠等我嗎?」,男生回答說「是阿!只是計畫跟不上變化,變化跟不上我自己的謊話」,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卻也是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朋友,甚至是自己的身上,原因就在於,有時候人真的太容易相信別人所說的話。

有時候我在面談時,有些應徵者都會把自己過去講的多厲害,感覺應徵者目前所服務的公司,所有規章制度、產品設計、成長獲利都是由他一手包辦,沒有他的話整個公司就完了一樣,我記得有一次就碰到這麼一位應徵者,說他的規劃多厲害,後來我就請他當場做出一套簡單的規劃,結果等過了半小時之後,只見這位應徵者滿頭大汗,手上的筆動也沒有動,根本寫不出什麼東西出來,後來我笑著問這位應徵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他很尷尬的說因為緊張所以就忘了怎麼做計劃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行為面談的課程,會提醒面談的主管,一定要找出實際的STAR」,而不是單憑印象或感覺就相信對方所講的一切。

那什麼是「STAR」呢?「S/T」指的是狀況(Situation)或任務(Task),過去做過的任何事情,絕對是一個人在,某種狀況或某個任務下所執行的,而絕不會是無中生有的,或是想像出來的,而「A」指的是行動(Action),也就是在上述的狀況與任務的過程裡,這個人做了哪些事情,也許會是步驟,也許會是行為,或也許他當時是怎麼處理問題的,而「R」,指的是結果(Result),也就是這件事情最後到底是怎樣的,不過光只聽對方說STAR,就完全相信了一定就做過,還要去抽絲剝繭,思考、分析與做出判斷,所憑藉的就是不斷的提出好問題,以及去觀察對方的肢體動作,如果能輔之以「實際演練」,那就更容易看到對方真實的一面。

其實只要我們稍微冷靜思考,就可以判斷出對方說話的真假,只是人很容易被外在的事務給矇騙,包含聲音的語調、容貌、感情、心情,這些因素所影響,而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判斷能力,而很多人也會覺得,反正話說出去了,又不需要去做,更不需要去負責任,只要講話能博得對方的相信,就可以達到目的,尤其對很多女性朋友們,都是常常發生的事情,所以為什麼很多男人都會說,要去「哄」給自己的女朋友聽,大概大家很少聽過,男人要去「做」給自己女朋友「看」,只是真的能帶給自己終身幸福的男人,是去做出來的,而不是去「說」出來的。

我擔任主管這麼多年經驗,發覺成功與失敗的用人之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主管是否能夠屏除一切煙霧與迷失,正確的判斷出對方真實的「自己」,而不會僅只聽對方說,就相信他一定會做,有時候能「說」與能「做」,其結果之差異,有如天地之遙遠,我們不可不慎,也不能不察。
http_imgloadCA82LGEV.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尊重別人與被別人尊重
人是自私的動物,往往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但是卻不一定會去尊重別人,甚至還會去輕蔑他人,當然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孟子曾經說過:「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常常去關懷與尊重別人,久而久之也就會獲得別人的敬愛與尊重,當然這個道理在職場也是可以一體適用的。

最近有位同仁跑來跟我說「部門的某某人話都不尊重他,讓他心裡覺得很舒服」,因為這位同事講話、做事情也是常常不在意別人的感受,所以我也就想趁這個機會教導他,於是我就反問他「那位同仁平常跟別人互動還好,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了呢?」,這位同事說「因為我要他馬上去替我做某件事情,但是她說他很忙,可是這件事情是很急的,我也就對他講話就很大聲」,我聽完之後笑著告訴他,每個人都想要別人尊重自己,可是如果沒有先去思考如何尊重對方,甚至還常常講話或做事情,都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根本完全不在意他人的感受,那久而久之,當然別人也就不會尊重自己,這也就是相互尊重的道理。

我相信每個人都想要別人尊重自己,尤其在職場工作,尊重上司、同事、部屬、供應商、顧客是一種職場倫理,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只不過「尊重」這兩個字,看似簡單,但是其中實際的內涵,卻頗有很深澳的學問,而且在我自己職場這麼多年的工作經驗中,也深深的體會出,有時候要別人是否會去「尊重」自己,不只是要看對方的修養,而是要靠自己的言行,是否能夠得到別人,出自內心對自己的認同或者是不認同,有些人自以為只要擁有官階、職銜,別人或部屬就會尊重自己,古人就曾說「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來提醒我們,只有讓自己的平日表現,能別人可以真誠出自於「心」的尊重,那才是真正的尊敬。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外表長的是道貌岸然,滿嘴也是仁義道德,但是平日行為卻是人五人六,令人非常不齒,然後又很理直氣壯的要別人尊重他,甚至還有些人因為是長官的愛將,老是喜歡狐假虎威假傳聖旨,一旦有人反對或是不尊重他,馬上就會到老闆面前打對方的小報告、穿小鞋,這些都是我們在職場上,常常看到的真實現象,幾年前曾經有人寫了一篇文章,篇名叫做「當你沒有了名片上的抬頭,你還剩下了什麼?」,這文章也是提醒我們,人在職場除了工作的成就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得到別人可以肯定自己,不管在專業或是尊敬前備、提拔後進、誠心待人,都可以做到「臻於至善」的境界,這也就如孟子所說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真諦。

我在台灣e-HR Club(人資聯誼會),擔任會長期間(2003-2005年),曾經有朋友問我「Peter!你為什麼願意在百忙之中,還要抽出與利用自己的個人時間,去擔任這個沒什麼實質意義的義工工作呢?」,我當時笑著告訴他說「我在職場最大的收穫與價值,就是能夠帶著也看著,這群願意學習的年輕朋友們,能夠在我的幫助下,不斷的茁壯與成長」,而這也是我在職場上帶領部屬的心願,很多人都會反問我「難道你不怕這些人以後幹掉你嗎?」,說真的我不是不害怕,我是要讓每個部屬與年輕人都清楚一個道理,「任何人唯有不斷的向前,且願意分享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這樣才能真正讓別人來尊重自己」,我們在職場工作,有很多的事情都不會長久久的,所以只有「以誠服人」,才能夠永遠的立足於職場。
f_3502158_1.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法

天下事情沒有一成不變的,而解決問題也不會有標準的答案,重要的是,能夠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只是人往往會陷入一成不變的想法,只有以一種方法,來處理不同的問題,結果當然就不如自己所預期的,所以,我們在職場上要常去思考,在什麼時間要用什麼的方法,才能讓自己可以克服很多的困難與挑戰。

前一段時間,有一位同事因為沒有如我預期,把交付他的工作給做好,而被我給指責,事後他很難過的寫信跟我說「他無法理解,為什麼上次類似的事情,他用相同的解決方式,結果超乎預期,並且得到我的肯定,但是這次她也用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是結果不僅很糟糕,還被我責備,自己心中感到挫折與難過」,我看完之後回了他的信說「我們人要學會,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去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如果永遠只有以一種方法,來處理不同的問題,結果當然就不如自己與老闆的預期」,這位同仁看完之後心理釋懷許多,也慢慢學習當碰到問題時,先去思考問題的本質,以及各項可以解決的方案,然後再決定採用何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很多人面對問題時,常常喜歡「以不變應萬變」,或者會以習慣的解決問題的模式來解決問題,有時候結果很好,但有時候反而會不如自己的預期,這從學理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人會不斷去運用,自己長期累積的經驗,直接反射的行為模式,也是人類的自然習慣,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在周一到週五的上班時間,都會在某個路口碰到塞車,所以他也已經自然習慣繞路去行走,可是到了假日時間,原本會塞車的路段不塞車了,反而繞路行走的路段塞車了,結果這個人因為已經習慣繞路行走,結果反在假日遇到大塞車,所以這個人如果懂得「因時制宜」,那就會在不同時間,去選擇不同的路徑,當然不管是平日或假日,他都不會碰到塞車了!

其實我們在處理人的問題,更要能夠懂得因人而異,有些人吃軟、有些人吃硬,絕對不能只有一種方式來對待人,尤其是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上,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性格不同,也會有跨區域,甚至跨國家的員工要處理,運用的方式就必須完全依照各種不同的人、事、地、物,來做出不同的選擇方式,這樣才能去好好的處理,整個組織或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畢竟人所產生的問題,又比事情所產生的問題,會更複雜也會更難搞定,所以解決的方法可能更要有所不同,當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確實也是很不容易的,不過這也是我們要不斷的去歷練,以及持續學習的地方。
人職場是否有價值,就在於可以幫組織解決問題的程度,所以如何避免讓
自己,陷入一成不變的想法,且能夠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讓自己在組織增更高的價值。

1645261837.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要居安思危

在職場有這麼一句名言「企業是很無情的,當自己有價值的時候,企業就會千方百計的想留住你,而一旦沒有價值的時後,企業馬上就會請你滾蛋」,而這整個過程週期時間的長短,往往取決於企業在現階段的發展,以及組織的需要,沒人能夠掌控,所以每個人在心理都要保持著居安思危的準備。

最近有位朋友被公司請他離開,他心裡非常的傷心與難過,打電話跟我訴苦,因為一切都來的那麼突然,他壓根都心裡沒有準備,他難過過的跟我說「他的公司好現實,當初是他的老闆,重金將他從前一間公司,找過來到這家公司來服務,每想到才沒兩年時間,人家就不把他當寶,用後就丟掉」,我聽完除了安慰他之外,也提醒他,本來我們在企業工作,就要抱著隨時走人的心態,因為組織的發展猶如世事難料,根本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的飯碗(崗位),可以確保到什麼時候為止,或是可以有多長的期間。

我以前就看過一位跟老闆,出生入死有革命情感十多年的副總,因為在一次的會議中,自己與老板的看法不同,彼此起了衝突,然後老闆氣的拍桌子,就跟他說如果你不同意那你就離開吧,這位副總就這樣離開了公司,還有的時候,可能因為是因為自己要去擔負,所謂主管或業務的責任,並不是能力的問題,也會必須被迫離開組織,像這樣的狀況在職場上,可能也時有多聞,更何況企業還常常因為不景氣或轉型,而被迫要去瘦身與裁減的狀況,就可以知道其實在企業工作,要常有居安思危的心理準備,畢竟企業是個營利組織,很多事情都是變化無常的。

也因為這樣,所以我常常教導自己的部屬們,如果哪一天不管什麼原因你要離開這個組織,自己有多少本事,可以馬上去找到另一個比現在還好的工作?或在人力的就業市場上,你比別人具備更高競爭力的,其實很多人也有可能,因為在同個組織已經待太久了,或是企業環境太過於安穩,而失去了保有「居安思危」的心裡,放棄了持續學習與成長,甚至沒去提昇自己既有的競爭力,結果等到有朝一日時,企業被迫要去變化的時候,就得被迫離開組織,但是因為已經長期,沒有增進自己的競爭力,就此失去了職場亮麗的舞台。

古人曾經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想想在我們自己在職場的工作,總有太多出乎自己預料的事情會發生,相信人只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能被現有安逸的環境與美麗成果,所迷惑而不再向前學習與成長,反而隨時要讓自己保有各種危機感,這樣就可以不斷促進自己,具備持續成長的動機,也就會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與能力,當然也就比別人更有競爭力,這樣也就不會因為週遭環境的突然改變,而讓自己一厥不振了,所以當自己在職場已經順暢、穩定時,可能就要想辦法讓自己去轉變一下,甚至去迎接更多的挑戰,這樣子才可以讓自己不會因為安逸了,而失去了工作的衝勁。

要知道企業是很無情的,當自己有價值的時候,企業就會千方百計的想留住你,而一旦沒有價值的時後,企業馬上就會請你滾蛋,而為了讓自己永保願意成長的心態,每個人在心理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準備,才不至於被突來的打擊而無法立即重新的站起來。

1883312247.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要選對適合自己的工作領域

我們在職場競爭就像運動競賽一樣,首先要選擇我們想要參加的競賽項目,然後跟著一群,同時報名參加這個項目競賽的人們,公平的比賽與競爭,當然有時候也需要彼此的合作與協助,在最終只有幾位佼佼者,會在這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得到眾人的尊敬與肯定,而這些人同時也是在這個領域中,擁有不可被取代地位。

最近跟幾位同事聊天,其中有人對於目前職場的激烈競爭,自己是否可以佔有一席之地,內心感到非常的憂慮與害怕,我安慰他們說「人在職場競爭,要先去思考、選擇,確定自己未來想發展的領域,然後盡全力的,建立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地位」,畢竟職場有太多的專業領域,重點是我們是否能夠找到適合我們的領域,而這個領域對自己未來而言,是不是比較有機會可以與他人競爭,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跟著大家一窩蜂的去擠向熱門產業與領域,結果最後沒有什麼發展,但是有些人卻會去選擇,比較冷門的產業、領域去做發展,反而表現出色,重點還是要回到自己的能力與強項,比較適合到哪裡去發展。

如果我們將職場的競爭,當成運動競賽來看,就很快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道理,幾乎是相同的,首先要選擇我們想要參加的競賽項目,然後跟著一群,同時報名參加這個項目競賽的人們,公平的比賽與競爭,當然有時候也需要彼此的合作與協助,在最終只有幾位佼佼者,會在這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得到眾人的尊敬與肯定,當然贏得勝利的人,也就同時這個領域中再有一席之地,若其他人想要取代這個地位,就得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力氣,才可能會有機會打敗他,因為從行銷學的理論來看,只要目前已經是市場前三名的,後面發展只會是大者越大,強者會更強,很難改變這局勢的變化。

所以如何讓自己在目前的工作領域中,可以不斷的去提昇能力與價值,就成為非常重要的挑戰,我覺得可以以職能「勝任力」(Competency)模型來思考,也就是提升自我的知識能力,以及提升自我的技術能力,還有就是提升自己,處理事情的意願與態度,當然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態度的能力,而態度的高低,來自於自己對這份工作的認知與意願,這些都會跟個人是否適合、喜歡這份工作,有絕對的關係,以我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這麼多年所得到的經驗發覺,只要人適合一份工作,他就會傾全力在這個領域去競爭,當然未來就越有可能,在這個舞台上,可以大放異彩。

很多人在職場上都會有個迷失,就是不先靜心思考自己的專長與能力、性格,能夠在哪項工作領域上去發揮,反而跟著大部分的人,去追尋、競爭現在最熱門的領域,當自己面對這樣一窩蜂的競爭,可能卻不是自己的強項,就像適合且專長短跑的人,卻跑去參加馬拉松的長跑競賽,當然就很難在這個競賽中,脫穎而出,成為在長跑領域中的佼佼者了,這是很多人,在替自己去規劃職涯時,最容易發生的狀況,其實問題就出在,一開始自己就選錯了,不適合且不利於自己的領域上,去跟他人競爭,這也是我們要去深思熟慮的問題,如果能夠越早了解自己,當然就能越早去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1976294721.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事要往好處想
有人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也是告訴我們,人生總是有接連不斷的困境,要讓我們去面對與克服,怎麼也躲不掉,而更有很多事情的發展,也都不如原本想得那樣美好,所以如何來調整好自己的心境,讓自己凡事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如果要擁有這樣的能耐,就要長期去修煉與培養了。

最近有位同仁因為之前某項工作表現很不錯,所以預期自己可以獲得向上發展,但是在考量他個人其他能力與性格之後,將他安排往目前的工作,去做更深入的發展,當這位同仁了解實況之後,心情低落且沮喪不已,並且來跟我宣洩他內心對這件事情的挫折,我聽完之後告訴他「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也可以體會,不過也許你可以換種角度來思考,既然外在環境不是你所能控制,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保持正面,凡事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你會很驚訝的發現,當你擁有正面情緒之後,馬上就會能帶來正確的答案」,我不知道這位同仁是否可以聽的進去我的話,但是後面結果的好壞,就全然看他的表現態度而定了。
我在職場這麼多年,常常碰到的都是不如自己預期的事情,更糟的是,伴隨而來的是,無情的打擊與嚴重的挫折,那種在自己內心的折磨與煎熬,有時會讓自己忿忿不平,甚至覺得很不公平或是很無奈,更糟糕的是當自己「諸事不順」的時候,可能接連而來的「煩惱」與「不如意」,都會接二連三的到來,這時候如果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境,讓自己凡事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大概就會選擇放棄或者是去逃避它,然後就被這些困難徹底給打敗了,這也是人家常說的,已經碰到了「瓶頸」,如果自己不去調整心態去克服、面對它,永遠都很難去突破。

其實當自己心裡因為不如意,而產生了很難釋懷的心境時,只要我們在心理換個「角度」、「心境」,整個人就會變的開朗,也就會產生更多的「正面思考」,重點就在於讓自己轉移,避免因為失敗與挫折所產生的「焦點」與「情緒」,蔓延到自己整個的心裡,藉由讓自己往其他方面去思考,而將不舒服的心情,整個紓發與完全的放掉,所以很多人都說,當我們自己心情鬱悶的時候,最後的方法就是去散心,或去看看書、聽聽音樂,讓自己整個人放鬆,這都是很好的心情轉變方式,讓自己可以很快的從負面情緒轉變為正面情緒。

想想我們整個人生,不管從年少到年老,從求學、情場到職場,都會面對很多的不如意,所以有人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也是告訴我們,人生總是有接連不斷的困境,要讓我們去面對與克服,怎麼也躲不掉,而更有很多事情的發展,也都不如原本想得那樣美好,所以如何來調整好自己的心境,就變成很重要,而這也是我們在職場工作時,必須要能夠修煉的工夫之一,因為成功往往都是累積了眾多不順暢之後,才會嘗到的甜美果實。
1802927085.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滾石不生苔
又到了每年年底的轉換工作的黃金時段,每年這時候有很多人,會開始尋尋覓覓下一個更好的「東家」,其實轉換工作並不是件壞事情,只是要看更換工作的時機,以及更換後的下一份工作,是否能更合適自己,尤其更換工作的次數過於頻繁,或是每份工作待的時間都很短,或每次更換的專業領域都不相同,可能不僅無法提升,反而會削減自己的競爭力。

最近有些同仁準備轉職,我就以人資部門的代表,去跟他們聊聊,其中有位同仁在公司待了1年多就要離開,我就順便了解他過往的資歷,發現他每份工作都做不到2年的時間,而且更令我佩服的是,他居然每次更換工作時,幾乎做的都是不同專業領域,大概待過了整個製造單位的不同部門,我好奇的問他自己對換工作的想法,這位同仁聳聳肩回答我說「想藉由不斷的換工作,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我笑著問他「如果你每次的能量都正要醞釀,你就離開了,那過了幾年後,你反而沒有累積到更多的經驗與能力,不就反而更沒有競爭力嗎?」,這位同仁聽完之後沉思了之後,就默默不語,我想這可能是他一直以來,都不曾想過的問題點吧。

中國有句古語「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這意思也是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轉換工作過於頻繁,就會像滾石一樣,沒法累積屬於自己的能量,其實轉換工作並不是件壞事情,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藉由工作轉換,來讓自己去重新沉澱與學習新的事務,只是自己要去好好思考,更換工作的時機點,以及更換後的下一份工作,是否能更合適自己,尤其在職場上如果更換工作的次數過於頻繁,或是在每個工作待的時間都沒有很長,都會讓人質疑自己的「穩定性」與「忠誠度」是不足的,通常每份工作都得待上2-3年,是屬於比較正常的歷練,因為這個時間等於可以完整去執行與學習,這份工作的專業以及讓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我自己在人力資源領域這麼多年的經驗,也常常會跟很多年輕人說,人可以隨時去換工作,但是不要隨便去,更換自己的專業領域,因為每次更換的專業領域都不相同,等於之前一切的歷練、經驗與專業能力,全部都得歸零重來,可能不僅無法提升自己,反而會削減自己的競爭力,更糟糕的是浪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曾經有位朋友拿到碩士學歷開始工作,十年內他從IT做到採購,然後又去做業務,最後跑去做企劃,已經30多歲的人了,卻還只能不斷的從基層做起,同學都在某些領域裡,都已經可以在職場上獨當一面了,因為無法去累積與延續以往的所有經驗與能力,所以他還是在原地踏步,令人覺得非常的可惜。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不能更換專業領域,我的想法與建議是「如果要換就要快,不要浪費時間,當然啦要先思考,自己到底適合什麼領域,想清楚之後,就不要太猶豫,趕快去更換」,尤其如果能在越年輕、越早了解自己的性格與興趣,就可以比人少走一些冤枉路,所以這也是為何要在中年去「轉業」,是非常困難也很不容易的,因為要放掉既有的專長,要從零開始,以新鮮人的角色去投入,還要去跟年輕人去競爭,面對的挑戰與壓力,如果不是過來人,是很去難體會與感受的。

我們在職場適時的去更換工作環境,面對新的挑戰,以及去經歷更多不同的經驗,或去築一個更好的夢想,都是一種學習與成長,也會有利於未來的發展,只是更換工作也是一門學問,如何讓自己藉由適時的滾動,反而可以累積更棒的「青苔」,可以聚到更多的「財富」,是我們每位想轉職的朋友,要好好去深思熟慮的。
1802927068.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要培養越老越值錢的價值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活到老,學到老」,意思也就是要人不斷的持續學習,才會在職場上永保競爭力,尤其隨著人的年齡越大,若想要在職場上與眾多的年輕人一較高下,絕對是要具備對企業更有價值的「能力」,所以,這也是我們要在職場上永續生存的基本法則。

曾經有個網路笑話「企業就像一棵樹,樹的每層樹枝上都爬滿猴子,上面的猴子往下看,看到的都是笑臉,下面的猴子往上看,滿眼都是屁股,如果有果子,總是頂層的猴子先吃,當呆在上面的猴子年老體衰,抓不住樹枝的時候,就會被下面年輕力壯的猴子給踢了下去」,在這個寓言故事中,很清楚將職場實錄給描述了出來,企業永遠青睞的是年輕人,而年紀越大的員工,就會產生危機感,甚至面臨了被企業給淘汰的命運,所以很多企業的年紀較資深員工,也就會想辦法去排擠年紀輕的員工,去爭取自己在組織未來的生存空間。

從人力資源的職涯發展角度來看,確實年紀越輕的人,在職場上會比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如果我們把人生從25歲開始,以每5年為一個結點,我們就會發現,當人在25歲以前幾乎都可以勝任很多職務的,而到了25-30歲之間時,可以去做的工作就少了一些,但是如果與25歲之前相較,差異還算不多,等人到了30-35歲時,工作就開始很明顯的減少,但是還是有所得選擇,等到了35-40歲時,差異就變的非常大,而這時也是每個人,在職場上是否有所成就的分水嶺,很多人可能從此就一厥不振,有人就開始在職場上大放異彩,到了40歲之後,差距就會呈幾何的速度拉大拉遠,要不是炙手可熱,成為市場的搶手貨,就是四處碰壁乏人問津。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從年輕到壯年、然後中年,最後走到老年,這是自然的定律,誰也不能例外,所以人要去「未雨綢繆」,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位自己未來做好準備,尤其很多好的行為,要從年紀很輕的時候,就要先去培養起來,讓它們成為人生的一種好習慣,這樣子到了壯年與中年之後,就可以憑恃這些好習慣與年輕人競爭,好的習慣很重要,尤其不斷的去持續學習,就是在職場上與他人競爭的重要習慣,有一句話是這樣說「活到老,學到老」,意思也就是要人不斷的持續學習,才會在職場上永保競爭力,很多人在職場常會倚老賣老,很早就停止也拒絕持續去學習,結果等到年輕人歷練了一段時間之後,馬上就把他給幹掉了,這種真實案例,在我們週遭幾乎是天天都在上演。

其實職場的替換速度與年齡,已經越來急迫,很多的工作,可能不需要等到35歲時,就已經有可能被後來的年輕人給取代了,所以如果我們不想成為「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犧牲者,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的讓自己,永遠都有別人所欠缺的價值與能力,因為也只有讓自己是組織或產業,最炙手可熱的人,這樣不僅不用擔心被別人所取代,還能夠隨著自己的年齡成長,而可以水漲船高,這才是真正立於職場於不敗之地的最高境界。
1206910608.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在組織屬於哪種人?

對於組織而言,整個人力資源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是「人財」、第二種是「人才」、第三種是「人材」、第四種是「人裁」,而這四種不同類型的人,在組織也就會有不同的待遇與結果。

很多人都會這麼的覺得,為什麼同樣都很努力,可是總是得不到如自己預期般的結果,如果我們把人從個人的績效表現與未來發展潛力這兩個構面來看,整個組織的人,大概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是績效既好,又有發展潛力的人是「人財」、第二種績效尚可,但有發展潛力的人是「人才」、第三種是現在績效很好,但是未來缺乏發展潛力的人是「人材」、第四種是既無績效表現,未來也沒有發展潛力的人是「人裁」,而這四種不同類型的人,當然在組織就會有不同的待遇與結果,所以,如果覺得自己為什麼得不到組織的重視,就要先去思考,自己在組織是屬於哪一類型的人。

第一種對於組織而言,是組織現在與未來的棟樑,可以為組織不斷創造「財富」的人,所以也是組織的「常青樹」,第二種人現在的績效尚可,並不能為組織創造太多利益,但是未來的組織發展卻得依賴他們,所以是組織的「明日之星」,而第三種人是現在組織所依賴的人,可以替組織帶來最大的利益,所以也是現在組織的「金母雞」,而第四種人則是過去替組織創造績效與利益的人,但是現在與未來都已經沒法在替組織創造更大價值,也沒有任何的發展潛力,所以也是組織的「過氣的明星」。

企業為了要能夠永續發展,往往都會以更「務實」的角度來運用組織的人力資源,所以對待第一類型的人們,就會把他們當成「財神爺」一樣的服侍著,會給最棒的、也會用最好的來對待他們;而對待第二類型的人們,就會像在栽培田園的幼苗,一樣細心去呵護與培養,慢慢等待這些幼苗長大為組織所用;而對待第三類型的人們,則會使勁的去壓榨他們,就像木材般不斷讓它們去燃燒,為了讓這群人可以奉獻更多,會提供更多的激勵因子來讓他們願意付出;而對待第四類型的人們,就會在全部利用價值都結束之後,等待時機將他們移除,把空的位置讓出來做為組織的新血來替換之用。

如果我們要在組織不成為第四種類型的人,就是要想辦法讓自己永保競爭力,除了創造目前的績效之外,更要去培養自己未來對組織可以創造的價值,如果在組織只是如「曇花一現」般,只能一時的創造績效,卻無法長久的讓自己永保價值,很快的,當這些時間過去之後,馬上就會從組織裡的「當紅炸子雞」,淪落成為沒人問津的「過時之物」,這雖然是現實卻也是事實,而唯一能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了,因此我們必須時常去沈思著與自問,我在組織現在是屬於哪種人?如果已經是第三種人甚至是已經是第四種人,就要警覺努力學習與創造價值,以免慘遭組織在未來淘汰了自己。
1901182296.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場上要3Q very much
在職場工作如果要能夠成功,得到長官的賞識,對於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商數」、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商數」與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這三項「商數」不僅需要,而且還要常常去配合使用,因為,這每一項往往都會是職場成功的關鍵要素。
某甲是一位極有能力且優秀的員工,但是卻因為過於自負,所以常常會在會議時去頂撞自己的長官,也許因為能力足夠,所以當碰到不如己意或受到打擊的情境時,還能去積極面對,只是因為得罪長官,多年來一直沒能向上爬升;而某乙則是一位很能控制自己情緒的員工,也可以欣然的面對挫折與打擊,但是卻因為自己的「知識」與「常識」不足,又不太願意去學習,所以晉升速度也不如自己所預期的,而丙員工則是一位學歷經歷尚可,而對於個人情緒控制也還不錯,只是當碰到不如己意或受到打擊的情境時,就會很消沉、抗拒與躲避來面對,所以失去了幾次晉升的機會。
我們在職場工作,若想要能夠得到長官的賞識,就要掌握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商數」、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商數」與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這三項的「商數」,而且還要培養、累積自己在這三方面的能力,更要讓自己養成,隨時運用的習慣,其實這3Q不只是天生就具備的,而且可以藉由後天的學習與歷練的,就我自己這麼多年工作的經驗來看,很多人剛從學校畢業時,可能這3Q都不具備,但是經過自己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最後就慢慢培養了這3Q的能力。
我個人認為所謂的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商數」,並不是狹隘的只是「聰明」,或者是學歷而已,而是能夠去思考、判斷的「大智慧」,而人要具備可以去思考、判斷的「大智慧」,靠的就是願意不斷學習與成長的結果,人從學校畢業之後,會不會花時間去進修、看書,或是面對了問題,願不願意更深入去思考、判斷與找出問題癥結,久而久之都會影到一個人IQ的成長,所以IQ藉由後天的培養,會優於先天的聰明。
而所謂EQ (Emotional Quotient)「情緒商數」,很多人也會狹隘的認為,是一個人的脾氣好與壞,其實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只是有人可以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不會隨著自己的心情起伏,而讓自己的行為有所偏差,如果我們願意去長期修煉,甚至還可以不管自己的心理,是如何的高興與憤怒,都可以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以前有位老師就曾經教導我們,當自己不管是太高興的時候,或是在生氣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與學會,讓自己沉默不開口,也不要去做任何的決定,這就是很棒的EQ修煉方式。
而所謂的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指的是當我們面對挫折、不如意時的忍受力,而廣義的來說就是當碰到困難的挑戰時,可以願意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態度,我想每個人天生當碰到挫折與挑戰時,都會產生畏縮與抱怨的,如果心境上可以慢慢學會去調適與轉變,將自己畏縮與抱怨的態度,轉變成先想辦法去解決問題,這樣子自己的AQ能力,也就會越來越強,以後碰到任何的挫與打擊時,馬上就從負面的心境,轉向到正面的心境,這樣就會是很棒AQ高手了!
所以在職場上,不管是IQ、EQ、AQ,都是我們必須要長期去培養,並且常常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上,這樣才能夠當自己面對任何問題時,都可以去迎刃而解的,讓自己成為職場上的常勝軍,也才會被長官賞識而予以提拔。

1712978260.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遠超過老闆的預期
在職場尚想得到老闆的肯定,就是要去努力達成老闆的想法,只是同樣去執行老闆的想法,結果卻是迴然不同的,有人低於老闆的預期,有人符合老闆的預期,有人卻高於老闆的預期,當然對老板而言,遠高於上司預期結果的人,就越容易得到老闆的賞識。
有一次我把一份資料交給某位部屬,要他在下班前做好分析給我,結果不到兩個小時,他不只做好了分析報告,並把每項數據所代表的意涵,一併將附註給了我,我很驚奇的問他為什麼會多做這麼多?他笑著回答我說「我知道這是處長您明天開會要用的,而這些數據一定總經理會想深入了解的,所以我就預先幫您,把這些數據的意涵整理出來,這樣處長您就不用花很多時間再去整理了」,我聽完了之後笑著對他點點頭,我這位部屬不管是學歷或是能力,在我的整個人資團隊來說,並不是最突出的一位,可是他做事卻是最用心,結果也都是超出我自己與我老闆的預期,在短短的時間內,他就一路不斷的被提拔並晉升。
我從學校畢業就擔任主管,至今已經有20多年了,非常了解「向上管理」的重要性,記得有人曾經這樣說「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跟不上老闆的一句話」,這也是說每位老闆的心裡,永遠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與預期,因此,我們如何去了解與掌握,自己老闆內心的「真正需求」,並以高於老闆所「預期」的標準,來滿足老闆內心的「需求」,就是一門大學問了,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他一直到終老都很寵愛「和珅」這位內務大臣,很多人都誤以為「和珅」,只是那種「逢迎諂媚」的小人,但是卻沒也看到「和珅」,其實也是一位「向上管理」做的非常棒的人,他永遠都能了解乾隆皇帝內心的需求,並可以提供去滿足,高於乾隆皇帝預期的結果。
我曾經碰過一位老闆這樣告訴過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向上三級的思維,這樣才能滿足與超越老闆的預期結果」,因為如果我們缺乏這樣的思維,就只會以自己的想法與格局去看事情,當然就達不到老闆所要的,那就更難去超越老闆的預期了,其實在職場上幾乎每個人,都會去執行老闆的想法,只是同樣去執行老闆的想法,結果卻是迴然不同的,有人低於老闆的預期,有人符合老闆的預期,有人卻高於老闆的預期,當然對老板而言,遠高於上司預期結果的人,就越容易得到老闆的賞識,這也是為甚麼有人,很容易可以得到老闆的寵愛,可是有人就是不管怎樣努力的去做事,就是得不到老闆的關懷,原因就是在這裡。
我想天底下的老闆,沒有人不會喜歡,可以提供高於自己預期結果的部屬,所以,我們要做好向上管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站在老闆的高度與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老闆,會預期有什麼樣的結果」,很多人會去埋怨,自己的老闆老是愛變來變去,其實這可能跟我們不夠瞭解老闆,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老闆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要去找出老闆喜歡的方法,才能夠以高於老闆的預期,讓老闆可以龍心大悅,而讓自己在職場的發展,也可以一帆風順。
1104038290.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年不斷被續寫的傳奇
人生有多少二十年?而又有多少企業可以經營超過20年?更何況是20年前大陸剛剛改革開放,就已經來到大陸設廠,二十年之間從25位員工,增加到1萬2千多位員工,從一間小工廠擴增到三大廠區,以及十幾個工廠,這是個傳奇故事,也造就了很多人的夢想與舞台。
很多年前知名的商業月刊-「天子雜誌」,曾經有篇針對在東筦的台商,開疆闢土的做了一篇專輯,而專輯的名稱就叫做「石碣造鎮」,內容是描述台灣兩家知名科技公司,在1989年前後,陸續的遠從台灣,來到了廣東省東筦市的石碣鎮,來設立製造工廠,而這個小鎮的居民,原來世代大都是以務農為主的小鄉鎮,絕大部分的台灣人也鮮少聽過這個「地名」,不過,它卻是明末清初時的民族英雄-「袁崇煥」的故鄉,而也因為這兩家台灣企業先後到此設廠,讓這個農村的小鄉鎮,一夜之間整個脫胎換骨,從農村生活的社會,開始變成了現代化的小城鎮,今天隨著這兩家企業,多年來不斷的發展,已經直接、間接的造就了,這個城鎮很多的就業機會,也養活了很多的人口。
我所服務的公司,就是當年到本地來「造鎮」的兩家企業之一,遠在1989年10月份,第一批由台灣派來的主管,經過長時間的舟車勞頓,終於到來也開始長期進駐於此,最初工廠只有25位員工,據說當初鎮民為了爭取這些工作,整個鎮區就如「萬人空巷」般的熱鬧,也因為當年這裡還是純樸的小城鎮,因此每逢假日時,派駐本地的台籍主管,哪兒也沒得去,最大的休閒娛樂,也就是搭乘鎮長的座車,也全鎮唯一的一輛車輛,到盛產荔枝的果園,摘除荔枝來吃,而當時熱心的鎮長,還會很熱情的送每人一籮筐的荔枝,這就是當年在這邊慘澹經營的實況,也是從那時候,就開始奠定了後來成功的基石。
就這樣子,時光飛逝般的從1989年開始不斷向前走,中間我們也歷經了,許許多多的波折與衝擊,但是,公司的規模與員工數量,並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反而因為業務的大量成長,而更快的擴充與增加,而在同時間,小城鎮也從小農村慢慢的轉型成為繁榮的城區,而城鎮的工廠數量,亦逐漸的增加、變多,也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使得外來人口也急速的擴增,所以到了2000年之後,「石碣」這個小城鎮,已經銳變成「東筦市」中,很重要的工業城鎮之一,後來派駐到這裡的台籍主管,在例假日時已經可以在這個鎮區,自由自在的休閒、採購個人所需要的生活用品,而隨著生活機能越來越好,也讓更多來自各地的菁英份子,願意加入我們的陣容,為自己的未來一起來打拼。
我自己非常有幸的,能夠在公司設廠20年時,被長官調派至此,帶領這裡的人資團隊,剛好20周年的廠慶,是很難得的一件大事情,所以公司也決定在本周舉辦大規模的慶祝活動,我們人資團隊也負責參與了幾項工作,其中讓我非常動容的是「20年照片回顧展」,我們人資管理中心的員工關係部門團隊,花了很長的時間,蒐集了許許多多的相片,每張照片都是從1989年草創時期開始,而每張泛黃的照片,都是記錄著這20年,這個廠的點點滴滴,有汗水也充滿了歡樂,看了這些歷史的佐證,讓我內心更是澎湃不已,更能體會出,如果這個工廠過去沒有這麼多人的付出,絕對不會有今天,我們可以坐收這麼好的成果,我想做人要飲水思源,也要記取前人的用心與付出。
我們的人生有多少二十年?而又有多少企業可以經營超過20年?能夠在建廠20周年恭逢其時,對自己而言是榮幸也是喜悅,除了要努力去保持、維護過往的歷史之外,我也深信「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所以也期許全體人資的同仁們,我們現在所努力與付出的,都會在未來建廠30年、40年、50年時,成為被後人所檢視之,「過往與歷史」中的一段,所以我們正在「不斷續寫著傳奇」,也正創造著未來的歷史,在此也預祝我們「東聚」20周年廠慶的各項活動,都能順利的進行,全體的同仁也都能開開心心的共度這歡愉的一天。
0202002.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藉口的執行力
前幾年有一本書叫做「執行力」,在台灣非常的暢銷,因為「執行力」是很多企業與主管,之所以可以成功並且屹立不搖的原因,而要把執行力做好,其最重要的關鍵要素,就是「沒有任何的藉口」(No excuse),只是對很多人而言,這也是最困難達到的部份。
在我擔任人力資源管理主管這麼多年,常常看到很多年輕人,雖然擁有的能力很強,可是就是缺乏很強的執行力,到了最後卻淪為「只會說而不會做」,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每件事情開始執行後,就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與挫折,必須以堅定的意志力去貫徹與實施,甚至克服困難、排除障礙,但是大部份的人,都會退縮與逃避,並為自己找個無法執行的理由與藉口,或者是轉移自己執行不力的責任,最後很多的計畫與想法,都只是淪為「只是說說」,或者「只是想想」而已,永遠都不可能「美夢成真」的,當然成功也就永遠不會到來,所以凡事「沒有藉口」(No excuse),才能做好執行力。
記得我剛到職場工作時,有一天我的老闆派給我一個非常艱難的任務,當時我覺得這根本是不可行,而且也無法於期限內完成,所以就我就跟老闆提出自己的想法,老闆聽完我的報告之後,只淡淡的告訴我說「很好!我已經很清楚你的擔憂與煩惱,我現在只想知道,如果你要在這麼短的期限內完成這項工作,你需要什麼資源與協助?」,我想了想之後就回覆老闆說「應該沒有吧」,老闆看著我說「那你就盡最大的力量去做吧!」,接著他又補充說:「那從現在起,我不想再聽到你來告訴我說,這件事情不可行的任何理由與藉口」,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學會了「事情在開始實施之前,只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需要協助的部份,如果老闆還是要我去執行,我就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把結果交給上帝」。
美國西點軍校,在訓練軍校學生時,就極力的訓練與要求學生,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藉口」,因為只要有了藉口與理由,執行力勢必會被打折扣,結果當然就遠遠不如原來的預期,因為在戰場狀況瞬息萬變,軍人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絕對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與挑戰,這時候就看哪一方,能夠具備堅定的意志力,貫徹執行與實施,排除障礙才能達成預定目標,相同的我們在職場工作,其實也如戰場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有很多的困難與挑戰在等待著每個人,而這時候誰能夠把自己的能力,有效的發揮出來,達成所老闆交付的任務,就會是可以立足於職場舞台的「明日之星」。
相信只要是擔任主管職務的人,喜歡的部屬,都是「執行力」很強的人,因為不管是屬於哪種功能別的單位,所有的工作與任務,都是要藉由強而有力的執行力,來克服種種困難才能達成的,所以,如果自己希望未來能夠在職場上得到更多伯樂的欣賞,可以擁有更亮麗的舞台,首要提升的能力就是自己的「執行力」。

1206910703.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細節決定成敗
在職場工作,除了開始要有很完善的計畫外,更要重視過程中的「細節」,因為只要在意「細節」,就可以事先預防可能發生的任何問題,也才能順利的完成工作,達成高績效,且獲得主管的欣賞,所以做事情成敗的關鍵要素,取決於能否對於細節的在意程度,這也是所謂的「細節決定成敗」的意思。
最近有位朋友跟我聊天,談到了自己的主管對於「細節」的要求程度極高,不僅要求報告每項數據的正確度,也會提問每項數據的來源,以及每個數字,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朋友對於這樣重視細節非常的苦惱,我笑著告訴他,在職場工作,除了開始要有很完善的計畫外,更要重視過程中的「細節」,因為只要在意「細節」,就可以事先預防可能發生的任何問題,也才能順利的完成工作,而很多的問題的產生,都是因為過於輕忽細節所造成的。
這讓我想到自己剛到職場工作,曾經碰過一位主管,不管做任何事情,他都會要求的非常細膩,還記得曾經有一次,我們的單位被上級指定,要舉辦一場觀摩活動,當我自認為已針對整場活動,做了很好的全盤規劃時,他卻針對逐項的細節來問我,當下讓我感到非常的不高興,就頂撞了他一句「我們需要花這麼多的時間,來討論這些細節嗎?」,他看了我一眼然後回答說「如果沒有注意這些細節,你的規劃一切都是白忙的」,事後也證明了他要求我去注意的這些細節,在後來都讓我避免了很多可能的問題,也因為他要在意這些細節,因此整個活動,最後不僅圓滿達成,還得到長官的肯定。
有一句諺語「行百里路,半九十」,也就是告訴我們,做事情不只要有好的開始,也要能夠把事情順利且持續的完成,很多人都想要成就大事,但卻疏忽了,任何大事都是從要小事入手,才能夠慢慢把事情給做好並做大,因為唯有把事情的每個環節,以及可能發生的問題,都事先給思考清楚,而不會疏忽掉任何有可能發生的事項,在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篇」,就明確的提到「夫未戰而廟算者勝,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這也等於告訴了我們,越多在意一點「細節」,就會越多一點「思考」,而思考多了,當然就會越降低一點「風險」,而風險減少了,當然就會多一點「成功」的勝算了!
而所謂的細節,當然不僅只有做事的方法與思維,也包含了做人的道理,畢竟在現今的職場與社會裡,「人脈就等於錢脈」,而人脈的建立與累積,主要就在於平日與人相處的細節,這也包含了自己平日與部屬、同儕、主管的相處之道,有些人因為不在意這些與人相處的細節,就很容易說錯話、得罪人,無法在組織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或者是屬於自己的人脈圈,當然就比較不容易得到「貴人」的相助,我想輕忽人際關係「細節」的結果,絕對不輸於輕忽工作的「細節」,這也是為何人在職場工作,如果要能夠成功,除了既要能夠做事,也要能夠做人的道理所在了!
「細節決定成敗」,在職場我們唯有多去在意細節,才會有更多問題的預防空間,也可以因此得到更多人的友情與支持,這也是很重要的成功關鍵要素之一。
1976294739.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硬釘子與軟釘子
身為領導者有時候要像硬釘子般,為部屬頂住很多事情,有時候卻要像軟釘子一樣能夠妥協,且接納下屬的各項意見,這對主管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尤其拿捏得要好,更是非常的不容易,尤其更不能該硬的時候不硬,該柔軟的時候不柔軟,那將會讓組織優秀的成員拂袖而離去,這是領導者必須要警惕的。
最近有位朋友要離職,我問他工作做的好好的,為什麼想要選擇離開呢?朋友告訴我說「我的主管,很多事情都沒有擔當,但又有很多事情管的太多,真是該硬的時候不硬,該柔軟的時候不夠柔軟,雖然公司還不錯,但是做的很不開心,所以覺得不如歸去吧」,我的朋友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人才,他選擇離開對於組織,絕對有不小的傷害,我知道他們公司,曾經給他很多股票、獎金、紅利,甚至也晉升他很多次,想因此來綁住他,但是,最終卻因為他主管的管理風格,他還是選擇離開了工作多年的公司。
在很多探討領導與管理的課程中,都會談到身為主管,必須要能有擔當去面對問題,而不是把問題推給下屬,只不過很多人當問題發生時,因為身心恐懼與害怕,因此就不敢去承擔責任,我自己在職場工作這麼多年的時間,也碰過很多像這樣的主管,當下我的整顆心,就像洩氣的球一樣,整個人挫折很大,而同樣的也曾經碰過面對問題時,願意跳出來承擔一切責任的主管,當下自己心理真的感動萬分,也很願意為這樣的主管來效力,而當然如果主管老是過於太過堅硬,這也不是好事情,因為除了會因為過度保護部屬,而使部屬無法成長之外,也會無法妥協,不能接納下屬的各項意見。
到底一位領導者在管理組織時,應該要如何對待部屬呢?如果我們用「硬釘子」與「軟釘子」來說明主管應有身段,就非常的適切,所謂的「硬釘子」,也就是說當面對上級主管的指責,或執行工作時面對的挑戰,或當授權給部屬時,面對各種的壓力,領導者就要能像「硬釘子」一樣,能夠堅持且可以頂住,心理不會產生任何的動搖,更不會去推卸責任給其他的部屬,這樣的行為就是「硬釘子」,同時也可以讓部屬由心佩服的。
而所謂的「軟釘子」,就是當決策還在討論當中,可以放下自己主管的身段與職權,去接納下屬的各項意見,或者協助部屬與其他部門協調溝通,甚至願意扮演「教練」與「導師」的角色來教導部屬,這時候的領導者,就要像「軟釘子」般,能夠彎曲柔軟,有效的協助部屬與其他組織成員,一起完成組織的工作,這就是管理者的「軟釘子」行為,也同樣可以讓部屬由心佩服的。
所以身為主管,要收放自如般的,做到「硬釘子」與「軟釘子」,必須是要經過長期修煉,才能達到的境界,我想這也是我們在職場所需要歷練的能力吧!
1206917854.jpg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