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612100.jpg 

HR你準備好了嗎?

在進入21世紀之後短短不到10年時間,全球整個人力資源,產生了從所未有的大變化,除了是因為資訊科技的進步,因而縮短組織之間的距離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區域的整體人力素質提升,人口出生率的降低,都直接衝擊到企業人力資源的運用,在這樣的快速轉變之中,HR你已經準備好來因應這些挑戰嗎?

 

  前一陣子跟幾位母校中央人資所畢業,也在HR領域資深經驗的校友們在聊天,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說道「這幾年人力資管理的工作非常的挑戰,所以現在的HR真的越來越難做」,大家會有這樣相同的看法,也是因為確實隨著進入21世紀之後短短不到10年時間,全球整個人力資源,產生了從所未有的大變化,而且衝擊的規模與範圍遠遠都超出以前的經驗,像前陣子某大企業員工的跳樓事件,或是罷工事件,對於人力資源所影響的層面與程度,都足以讓很多HR人員傷透腦筋,最後大家的結論是「現在企業在商場上勝負的決定,幾乎已經完全取決於組織人力資源是否運用得當」,所以對HR而言,是危機但同時也是轉機。

 

  現在人力資源的發展並不是偶然的,它其實是尋續漸進發展的,只不過這些年發展的速度更為驚人,人類遠從19世紀末工業革命之後,開始從農村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之後,人力資源運作的整體模式就開始產生了改變,企業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在1942年所出版其經典的,「工業社會三部曲」的三大名著之一的「工業人的未來」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裡面就已經很清楚的提到了,工業社會的結構與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的社會結構,幾乎完全大不相同,人們必須面臨不同的挑戰、不同的價值觀,但是人們同時也會擁有不同的機會點,這也應該算是整個人類社會從傳統社會的思維模式,開始轉變的開始。

 

  當然 21世紀資訊科技的發達與進步,遠遠的超過人類有史以來的巔峰,因而縮短組織區域之間的距離,還有整個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以及人口出生率的普遍下降,也加速了目前人力資源管理的複雜性與困難度,現在的HR除了原有的HR專業能力之外,更新與更多新的技術能力、宏觀的視野與觀點,以及願意持續學習的精神,都是現代HR所不可或缺的,以下僅針對傳統HR與現在HR所具備的能力,略作分析與比較,期能提供各位身在職場的人資朋友們,作為提升能力的參考資訊!

 

1.  傳統的HR所具備之能力:一直以來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大概圍繞在招募、薪酬、訓練、績效管理這四個部份,而這四個部份的HR專業能力,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談的HR的基礎專業,所以選、訓、用、留這四種專業也就成了進入HR的入門的能力,很多大專院校的人力資源管理科系,或是坊間許多的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所開辦的HR人員認證班,大都也都圍繞於這些專業能力的培養與養成,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溝通的能力與技巧,這也都是一般HR都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不過就像前面所說的,這些專業對早期的HR而言,可能就足夠了,但是面對更多挑戰與轉變的現在HR人員,可能就無法因應與面對,必須再去增強與培養更多與更新的能力,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2.  現在HR所具備的能力:除了傳統HR的專業能力之外,現在的HR既講求專業分工,又同時須具備整合的能力,此外也必須要對自己企業的了解,以及擁有策略的思維與格局,能夠對組織的人力佈局做出最佳的規劃與安排,當然隨著e世代的來臨,現在的HR更要有對於資訊系統的概念與架構,而為了因應企業的全球化佈局,免不了對雙語甚至三語的能力要求,也是非常的重要,有時候認真的想一想,現在企業與組織對於HR的要求,幾乎已經是接近了一位CEO的標準,因為企業越來越在意人力資源的良窳與否,當然HR所被賦予的職責與要求也就會越來越高,而HR所要具備的能力與專業,也就會超越了原有傳統能力與專業許多。

 

 相信隨著全球快速的變化,未來的人力資源亦將會產生很大變化,在這樣的快速轉變之中,我們不免要自問自己「HR你已經準備好來因應這些挑戰嗎」?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65225702.jpg 

人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

有人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就是說人生大部分碰到的絕大部分都並不如意,得靠自己努力去克服,創造更好的佳績,其實我們在職場上,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何其不都是逆境多於順境,人唯有在逆境中不斷的去改變自己,讓自己成長,方能夠在職場獲得成功。

 

  前陣子有位好朋友專程來找我,原來是他在職涯工作中碰到了嚴重的瓶頸與困境,從朋友所展現出來沮喪的心情與行為,可以知道這次的挫折對他而言打擊還蠻大的,在閒聊許久之後朋友突然問我說「我好像整個人感覺已經被擊倒了」,我安慰著他說「其實人最大的失敗就是害怕失敗」,剛好我前些時間看了一篇很好的寓言故事,我就將它分享給朋友,這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位廚師的女兒常常跟他抱怨自己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麼艱難,好像一個問題剛剛解決,新的問題又現了,讓她覺得想要自暴自棄,有一天廚師就將女兒帶進廚房,然後在三個鍋子裡倒入冷水,然後用爐火將這三個鍋子的水給煮沸。

 

  廚師首先請女兒將廚房的葫蘿蔔倒入第一個鍋子,接著又要女兒將雞蛋放入第二個鍋子,最後又請女兒將已經磨成粉末的咖啡豆放入第三個鍋子,然後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廚師又請女兒分別將這個鍋子裡的東西分別放入兩隻碗,以及一個杯子,這時候很沒耐心的女兒,就開口問了自己的父親,「這要做什麼呢?」,這時候廚師笑而不答,讓她走近第一個碗然後去摸了下葫蘿蔔,廚師問她說「葫蘿蔔變成怎樣了呢?」,女兒回答說「胡蘿蔔已經變軟了」,接著又讓她把但拿起來摔一下,然後問女兒說「那雞蛋變成怎樣了呢?」,女兒回答說「雞蛋煮熟之後就變硬了」,最後廚師請女兒將裝咖啡豆的杯子拿起來聞聞,然後問女兒說「那咖啡豆變成怎樣了呢?」,女兒聞了聞之後回答說「咖啡豆已經被熱水給泡開了,味道已經變的很香」。

 

  這時候廚師解釋說,這三樣東西都面臨同樣的逆境,也就是煮沸的開水,但是這三樣東西反應卻完全的不同,葫蘿蔔在入水之前是堅硬的、結實的,就像一個毫不示弱的人,但是進入開水之後,它卻變軟、變弱了,感覺好像一戳即破;而雞蛋原來是弱的,感覺就像需要別人去呵護般,但是進入水開之後,它變的堅強了,感覺很不容易碎掉;而咖啡豆更有趣,本來只是一包粉末,不只易碎也沒有能夠成型,但是等到進入了熱水之後,它不止融入其中,甚至還改變了水的味道,而且產生了另一種完全價值更高的飲料-「咖啡」;這時候廚師看著女兒問她說「當逆境來臨時,妳會成為哪一種?」,而當我講完這個寓言故事之後,朋友恍然大悟的看著我說,我知道自己要怎麼去面對這些困境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就是說人生大部分碰到的絕大部分都並不如意,都得靠自己努力去克服,創造更好的佳績,有時候挫折反而是讓自己更能夠成長與進步的動力,也就是說人不怕的不是挫折,而是自己無法去克服挫折,然後向前邁進,因為每個的挫折與打擊,都是可以讓自己從中學習與成長的好機會,問題就在於,「當面對挫折時,自己會怎樣去面對與應付的態度」,而這個態度就將造就不同的結果,就像是葫蘿蔔、雞蛋與咖啡豆,在進入熱開水之後,產生了三種完全迴異的結果與價值,這也像人在職場工作,在歷經多年的磨練之後,每個人展現了不同的成效是一樣的道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如夢的人生,而完整的人生必定包含著順境與逆境都會並存著,而人生實在很難去預料逆境何時會來,也無法永遠都是順境,更糟糕的是人碰到逆境的機會,遠遠大於順境,所以如何讓自己碰到逆境時,能夠不斷的去改變自己、然後去順應逆境,為自己造就更有價值的未來,就成了每個人成功的關鍵要素了!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565225651.jpg 

因應雲端運算「計算」世紀的人力資源管理

最近幾年「雲端運算」這個新的科技名詞,時常出現於各大媒體與書報雜誌的版面,雖然它不新的技術,但卻是一種新概念,相信也會讓現有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與衝擊。

 

  雲端運算「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利用網路(互聯網),使許多的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產生出相應的「技術」,所謂「雲端」其實就是泛指「網路」,這個名稱是來自於,當網路工程師在繪製示意圖時,常以一朵雲來代表「網路」,因此,「雲端運算」用白話文講就是「網路運算」,舉凡運用網路溝通多台電腦的運算工作,或是透過網路連線取得由遠端主機提供的服務等,都可以算是一種「雲端運算」,所以說,雲端運算「計算」其實不是新技術,更嚴格的說,甚至不能算是「技術」,只能說是一種概念,知名分析公司Gartner將「雲端運算」區分為兩大類,分別為「雲端服務」(Cloud Computing Services)與「雲端科技」(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所謂的「雲端服務」是指藉由網路連線從遠端取得服務,例如提供使用者安裝和使用各種不同作業系統的Amazon的EC2服務,這類型的雲端計算可以視為「軟體即服務」(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概念的後繼,利用這些服務,使用者甚至可以只靠一支手機做到許多過去只能在個人電腦上完成的工作;而「雲端科技」則是著眼於利用虛擬化以及自動化等技術來創造和普及電腦中的各種運算資源。Gartner認為,這種類型可以視為傳統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延伸,且不需要經由第三方提供外部資源便可套用在整個公司的內部系統上,所以說,根據Gartner的定義,包含「iGoogle」、「Google Calendar」等,雖然也有運用到「雲端科技」的部分,但是大抵上其模式則是屬於「雲端服務」的範疇。

 

   而「雲端運算」的威力不僅僅是提供使用者更妥善的服務而已,對企業而言,「雲端運算」能夠有效的降低成本與風險,由於雲端服務不需要將程式安裝在用戶的電腦中,對服務商而言,降低了商業程式邏輯被破解的風險,此外,過去常見到台灣公司必須先將在本地收集的資料傳回美國,經過美國工程師處理後再傳回台灣作業的情況,如此一來則需耗費大量的網路傳輸費用以及時間,利用「雲端運算」,位在世界各地的開發人員便能夠透過同一套平台更即時且密切的合作,當然這樣就加快了整個作業的速度,也同時改變了現有組織運作的模式,甚至也會在未來直接衝擊,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佈局,以及人資單位的組織與流程。

 

  因應雲端運算「計算」,個人以為至少會有下列幾項,會對於未來人力資源管理產生衝擊與改變:1.專業分工,將各區域性人力資源集中化;2人力資源管理倚重數位化將會更深、更強;3.虛擬組織的崛起;4.組織管理將更將複雜化;這幾項衝擊將會對現行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產生顛覆性的衝擊與影響。

 

  1. 專業分工,將各區域性人力資源集中化:其實從2005年開始,就有很多外商企業開始依照各區域的各國專精與專長,將公司人力資源依照區域性來分工,譬如財務與會計部門集中於香港,IT部門集中於馬來西亞,這樣的分工有兩項最大的風險,一個是服務與支援的速度,一個是資料傳輸與整合,這兩大問題在20世紀也許會造成很大的阻滯,但是在成熟的「雲端科技」與「雲端服務」之後,就可以輕易的解決這些問題,也就是內部員工與主管,都可以在第一時間藉由「雲端運算」來獲得所要的支援與資料,所以也無需就近養一批功能重疊的部門。

 

  1. 人力資源管理倚重數位化將會更深、更強:這幾年很多企業因為組織人力佈局與思維的改變,幾乎多面臨要去更換原有的人力資源資訊統,尤其在兩岸組織互動與串流的深化,如果沒有強大的e-HR來協助組織與主管,可能企業很難做好整個人力資源管理,而原來HR最擔憂的及時與區域性的訊息整合,在未來「雲端運算」的平台中,都可以藉由「技術」與「服務」來達到,這也等於說未來HR勢必越加倚重數位化,從招募、薪資、訓練、績效管理、員工關係,都將以e化來取代現行的工作模式。

 

  1. 虛擬組織的崛起:一直以來組織都是由實際的「人」所組成,被賦予實際的工作與權責,但是未來隨著「雲端科技」與「雲端服務」的技術提升,企業裡會有更多類似「社群」的「虛擬組織」產生,也就是這些組織可能並沒有「隸屬關係」,彼此之間也沒有權責關係,但是卻因為有相同與類似的任務與工作,因而藉由「雲端運算」之後的連結在一起,甚至彼此提供了知識與經驗的分享,而這種虛擬組織,也有可能進一步來發展成為「虛擬導師與教練」,提供員工工作與生活的指導,而這些「虛擬組織」也將會在未來的企業之中,產生極大的影響力,顛覆原有實體組織所不能達到的成效。

 

  1. 組織管理將更將複雜化:伴隨著「雲端運算」的發展,企業與高階主管,有可能將會依照組織與產品的需求,賦予各區域更多且不同的工作與任務,而這些跨區域性的組織管理,有可能很難去釐清「主管」的權責與績效,甚至員工辦公時間與地點,都不被既定的時間與空間所限制,而這樣複雜的組織管理,也都不是現有習慣以規範與制度,來達到控制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所能做到的,尤其在實體與虛擬組織共存下的管理,更會讓企業的HR人員傷透腦筋。

 

  相信「雲端運算」除了帶來很多也很大的商機之外,後續對企業所衍生的人力資源管理,將也會是一種新的模式與運作,或許也會引而產生像AO(Account Service)一樣,新的人力資源單位與人員,也是說不定的,只是重點在於現有企業的人力資源人員,是否已經意識這個衝擊與趨勢,並且準備來迎接這個挑戰與機會了呢?我相信唯有不斷的去嘗試與改變,才能發展出未來「雲端運算」盛行之後的組織與管理。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9318741.jpg 

心想事成

人內心怎麼看自己,多半就變成什麼人,這叫做「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心想事成)」。

 

  真正能夠說服自己的人,只有您自己,人在平常的時候,對於各種問題、看法會有自己的看法邏輯,而這一切就會慢慢在你的心中醞釀,等到時機成熟了,這樣的觀念就會變成信念,這最後這個信念就會成為人的價值觀,引導這個人的行為朝著照個方向往前走。

 

  我曾經接受過NLP(腦神經語言學)的訓練,人可以從內心對事情的認同的強烈程度,而產生與平日不同的行為,我最記得的就是本來一位不會跆拳道的人,可以藉由模仿跆拳道高手的呼吸與動作,來擊破一塊很厚的木板,甚至像似催眠或是在佈道會裡牧師幫人治病,都是人的心理要先從相信至認同最終到完全的接受,就可以出現這些我們平日認為不可能的奇跡。

 

  所以,要讓自己成為怎麼樣的人,一定都得從心理面告訴自己開始,當自己慢慢的相信可以,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那樣的行為,而組織氣候與文化也是這樣產生的,因為人與人之間是會相互影響與改變的,所以,我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原來相同的團隊成員,在更換不同主管之後,慢慢的這些成員可能由原來消極、妥協的態度,轉變成凶悍、強勢的態度,因為領導者不同的風格,慢慢的影響了所有成員原本內心的認知與看法,在長期相處與洗腦之後,願意留下來的成員就會因為內心觀念的改變,而也產生不同的差異性。

 

  曾經我待過的公司財會部門,原來是非常的官僚作風,因為成員的年資都非常的資深,所以不管待人處事或是與其他部門共事,都是被其他同仁暱稱為衙門或是後娘的臉孔;2年前公司從其他公司找了一位新任財務副總,這位副總來自於服務業,所以,對於部屬要求必須具備服務的精神,結果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個部門的財會人員,完全改變原來的行為,不僅待人非常客氣、親切,也不再有部門的本位主義。

 

  所以,如果要改變自己原有的壞習慣或是想培養自己以前沒有的好習慣,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先跟自己內心溝通,慢慢的說服自己,當自己已經被說服了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的行為與舉止也會隨之改變,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有「What you se is what you get(心想事成)」的效果了。

 

  也許下次你也可以嘗試看看這樣的方式,來達到自己計畫與預定的目標。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9318763.jpg 

機會與能力孰輕孰重?

職場要能成功不外乎是機會與能力兩者,如果機會來了但是自己卻沒有能力,或者是自己空有能力,但卻苦無機會可以表現,都很難擁有舞台,可以讓自己一展長才,所以機會與能力應該都是職場缺一不可的。

 

  有一次有位朋友問我:「如果要讓自己在職場可以成功,而只能從中選擇一項,你覺得機會與能力兩者孰輕孰重呢?我想了之後回答說應該是機會,可是如果沒有能力機會應是沒用的」,我們在職場確實看到很多人懷才不遇,也看過很多優秀的人,沒有機會可以得到很好的舞台來發揮,可使我也看到更多人,在機會到來的時候,因為沒有足夠的能力,所以只能如曇花一現般,很快的就被淘汰而消失,而且我也認為凡是有能力的人,應該也要具備可以去替自己創造機會,這也是所謂的「佈局」,而並非老只是呆坐在哪邊,等待機會的到來,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樣也等於缺乏「創造機會」的能力。

 

  我們老祖宗有這麼一句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也就是說每個人一生的際遇,往往都不盡相同,這可能跟自己出生時的命與運有極大的關連性,不過我也相信老天對待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很公平的,有另外一句古諺說「三年一運,好壞輪流轉」,這也是告訴我們,不管你的命或是運有多好,人生總會起起伏伏的,而上天對每個人的考驗就在於,能否當沒有機會的時候,自己可以蟄伏修煉與忍耐,而且培養與鍛鍊出自己,可以準備迎接下個機會到臨時,好好的掌握機會並且大顯身手,更甚者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提早替自己來創造機會,很快的結束職場的低潮期,而非自暴自棄,然後渾渾噩噩的過日子。

 

  其實不管是機會或是能力,我都會覺得是人在職場,可以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重點在於自己內心的認知與態度,畢竟機會的到來是不會提早來預警的,這是需要對於機會敏銳的判斷與決心,才能夠獲得自己所想要的機會,另外能力的培養,也是需要長期投入時間,才能慢慢的累積出來的,所以也是要靠自我堅毅不拔的學習精神,才能夠讓自己能力超越他人,沒辦法快速與短期完成,因此如果人要擁有這兩項要素,所必須具備與依賴的就是,「積極」與「毅力」的態度,因為這兩者都是成功者缺一不可的要素,完全只能靠自己來奮鬥,其他人是很難來幫忙的。

 

  我們常常看到成功人士,在人前極為光耀的一面,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因為這些是抓住機會,要步就擁有了很棒的能力,卻鮮少有人認真的去了解這些成功的人士,為了成功過程中有多艱辛,所付出的代價有多高,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人所得到的成果,都是必須犧牲與放棄了其他的東西,才讓機會與能力兩者之間有了交集,所以有了機會才能展現能力,而有了能力才能夠讓自己去創造更成功的機會,兩者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也是殘酷的職場競爭世界裡,永遠存在的道理與事實,因此假使現在沒有機會的人,就要想辦法來多多培養出自己的能力,而有能力的人,就要想辦法來運用能力來創造屬於自己的機會。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