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代人的恐慌

文/周質平2006/10/22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副刊》及《世界新聞網》2006/10/24】
在這個網路的時代裡,信息的獲得是很容易的,真是所謂在「指顧之間」。只要手邊有部電腦,稍一搜索,總能找到一些想要的材料。「讀書」這個概念,漸漸有被「上網」取代的趨勢。對許多在電腦時代成長的人而言,「讀書」幾乎是落伍而又過時的。學生報告的注腳,不再是書名和頁碼,而是網址。
根據2006年7月7日的《光明日報》,每兩年發表一次的「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人的「閱讀率」下降了8.7個百分點。如果「閱讀」指的是「看傳統裝訂成冊的書、報或雜誌」,那麼,在可見的未來,所謂「閱讀率」,一定還會加速大幅度的下降。
有人憂心忡忡的說,這是「閱讀危機」,中國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知識越來越貧乏了,思想越來越膚淺了。其實,這絕不只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在這個大趨勢之中,「讀書」的人,確實與日俱減,但與此同時,我們卻又看到,這批不讀書或少讀書的人,卻又似乎「求知若渴」,唯恐和時代、和外界脫節。
「現代人」只要一天不上網,不查電子郵件,感到的不只是和外界失去聯絡的恐慌,甚至還帶著一份莫名的罪惡感,覺得自己「疏懶成性」。因此,在機場、車站、咖啡館裡都能看到:埋頭上網,看電子郵件的人。這種三小時不看電子郵件,就坐立難安的感覺,很像菸癮或酒癮,無論身在何處,必須立刻找個「網吧」解決問題。其急迫的程度,不下於「內急」。
現代人的另一個標誌是耳朵裡塞著個耳機,唯恐漏接了任何一個電話。即使不講電話,還需聽著震耳欲聾的音樂,總之耳根是不能清靜的。「耳根清靜」也是過時落伍的象徵。現代人似乎怕靜,安靜代表的不再是恬適,而是一種難堪的寂寞。
我在公共場合看到這種塞著耳機、打著電腦的人,在敬意之外,也有些同情。其實天下事重要到「不可須臾離」的還真不多。許多人無時無刻不在查看電腦、手機,我相信看到的,十有八九都是「垃圾郵件」,所剩的十之一二,依舊是無足輕重的通知或告示。
這年頭,丟了皮夾,還能掛失、止付,丟了手機,簡直不知何以終日。這些現象都足以說明,現代人是如何地恐懼寂寞、恐懼與其他人失去聯繫。表面上看來,人和人之間,似乎無時無刻地不在聯繫,但實際上,人和人的關係卻又是極端的冷漠。「聯繫」不等於「關懷」,聯繫只是工作上的需要。也正因為如此,雖每日接讀上百的電子郵件,卻又覺得無一可談之人。這種特有的孤獨和寂寞,在「郵電交馳」的網際網路時代,顯得特別地突出。
網際網路帶給人們的另一種錯覺是誤「信息」為「思想」。信息的獲得是容易的,因為信息往往只告訴我們「是什麼」,在獲得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但知識和思想卻是「為什麼」,在獲得的過程中,需要思考、分析和解釋。這正如同記誦不是學問,纂輯也並非著述。兩者之間,看來相似,而實際卻大有出入。指記誦為學問,纂輯為著述,用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的說法是:「猶指秫黍以為酒也。」(《文史通義.內篇二.博約中》)酒是由秫黍釀成的,但秫黍卻並非酒。正如同知識或思想之中有信息,但信息卻並非知識或思想。今天的一個奇特現象是信息氾濫,而思想貧乏。大家在一瞬之間將消息傳遍世界,但大多是在轉述別人的看法,而少有自己的意見。
網上的信息往往讓人淺嘗輒止,在感到似乎已有所知之後,不再作進一步的鑽研。所以知識全來自網上的人,看似無所不知,而實際上卻又一無所知。雖然而今已是二十一世紀,讀書大概也還值得提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