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軍官學校四年制大學史
陸軍官校從大陸至鳳山時期校門照片
黃埔軍校原址
中央陸軍官校南京本校
中央陸軍官校成都分校
第四軍官訓練班時校門
民國39年剛剛復校的陸官大門
陸軍官校27期在校時的大門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典藏,陸軍官校27期畢業紀念冊)
新建完成的陸軍官校大門
陸軍官校大門口(前)
陸軍官校大門口(後)
目前陸軍官校的校門
鳳山復校初期的校園鳥瞰圖
陸軍官校北營區,從大門進去共有十棟營舍,每個營舍都是以為國家曾經付出生命的先烈,來做為取名。
陸軍軍官學校校史館內,針對十位先烈詳細介紹
陸官二十八期在校時的營舍
陸軍官校在大陸的簡史
陸軍軍官學校從民國13年6月16日,在廣州黃埔島正式成立以來,在大陸時間總共招收1-23期,在校學習年限各期都不同,有幾個月到2年都有,然後除了黃埔軍校前幾期外,後來因為抗日戰爭, 陸軍急需大量基層幹部,所以全國廣設分校,哪一年畢業算哪一期?這真的非常困難, 基本上都是以黃埔第幾期、第幾分校(什麼分校)、第幾總隊來稱呼,同期之間的感情,基本上是沒有太強的凝聚力的!
軍校22期是抗戰後招收的,基本上素質是比較整齊,軍校23期對外招收時,大陸局勢丕變,所以,軍校23期基本上是沒完整受完訓練, 大陸就易手淪陷了,除了77位長官子弟,還有台籍學生先行搭機來台,後面還有參加韓戰被俘投降來台之外,幾乎全部在成都起義,23期算是當時到台灣人數不多的一期 ....後來有一位大陸美籍華人哈金,寫了一本 「戰廢品 」,就是在敘述軍校23期在韓戰時為了選擇返回大陸,那些年在戰俘營拼鬥的故事 !
民國38年12月4日,陸官23期各總隊同時畢業,第一總隊畢業人數1509人,第二總隊畢業人數712人,第三總隊畢業人數820人,成都本校共畢業3041人
還有在台灣受訓的戰車兵科59人、兵工獨立中隊164人
23期總畢業人數為:3264人

陸軍官校遷校至台灣的前三期
民國39年陸軍官校在鳳山復校, 接連每年招收一期,也就是24期、25期、26期三期,也都採取以前在大陸的模式,也就是接受2年至2年半的軍事與分科訓練, 然後就下部隊擔任基層幹部!每一期的人數也都破千人,因為當時陸軍急需大量軍官幹部。
陸軍官校24期於民國40年3月9日入學,入校人數為1001人,於民國42年6月16日畢業,畢業人數為965人。
另外,「戰車隊」因任務需要,於民國39年6月先行招生,並提早於民國41年3月畢業,畢業人數為192人。
「高射砲兵隊」則是委由空軍防空學校招生代訓,之後於民國42年年返回鳳山校本部學習第二專長-山野砲教育,及參加畢業典禮,在校期間被賦予第九中隊番號,當期總共畢業92人
故24期總計畢業人數為1252人。
另外,從第四與第六軍官訓練班畢業改敘,還有部分調訓學生,學籍全部改敘為24期,人數共計15232人。
陸軍官校24期畢業典禮
陸軍官校24期學生畢業照
陸軍官校25期於民國41年4月1日入學,入校人數為1000餘人,於民國43年8月31日畢業,畢業人數為929人。
陸軍官校25期畢業典禮
陸軍官校26期於民國42年9月上旬入學,入校人數為1000餘人,於民國44年8月30日畢業,畢業人數為1016人
陸軍官校26期畢業典禮
新制陸軍官校成立過程簡介
可能為了提升整個陸軍幹部的水準, 民國43年入學的第27期起,參考美國西點軍校,改為比照大學教育四年制,為新制陸軍官校第一期,平日以學科教育為主,「寒暑期軍事訓練」(早期稱夏季訓練)在每學年暑假期間實施10周,畢業後掛少尉階級,並授予理學士學位,再到各兵科學校實施分科教育(初級班),服役年限為10年。
陸軍官校34周年校慶,27期學生的服裝穿著
陸軍官校第27期,民國43年9月進入陸軍官校,入校時計有109人,區分成學生第一連(55人)與學生第二連(54人),每個學生連3個排,每排三個班,共計9個班,連長軍校22期,副連長軍校23期,排長軍校24期,教育班長為軍校25期,隔年第28期學生入校,擴編為學一營,下轄學一連、學二連、學三連、學四連。
先總統蔣公主持27期開學典禮
陸軍官校27期在民國43年9月入學,然後至民國46年3月止,校長為謝肇齊中將(黃埔軍校六期畢業),在民國46年3月到民國47年9月畢業,校長為徐汝誠中將(黃埔軍校六期畢業)。
陸軍官校畢業典禮
陸軍官校,新制四年大學前四期(二十七期、二十八期、二十九期、三十期),分別於民國47年9月30日、民國48年9月15日、民國49年9月15日、民國50年9月15日畢業。
上述陸軍官校四個期別,都是單獨辦理畢業,而且,都是由當時的總統蔣介石先生,親臨鳳山陸軍官校主持,其中第29期業典禮時,因為天氣與學員當天飲食問題,在畢業典當天多人體力不支暈倒,對此讓先總蔣公非常不滿,還咎責於校長徐汝誠將軍。
先總統蔣公主持27期畢業典禮,最前面為陸官正27期實習團長王志修大學長
先總統蔣公主持27期畢業典禮
陸軍官校正27期畢業生,全體與蔣介石總統與美國顧問,三軍總司令一起合拍畢業照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典藏,陸軍官校正27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官校27期畢業,蔣中正總統親自主持,中央日報之簡報
謝將軍早期是從英國皇家軍校畢業,當初成立四年新制軍校前, 又以陸軍官校教育長的身分,被派去美國西點軍校考察,回來後開始辦理27期招生事宜,作法與觀念上當屬於洋派,從27期開學當天,謝校長就在司令台掛上陸軍官校47年班開學典禮幾個大字, 就可以了解謝將軍想對陸軍官校做根本的改變, 在當年那個氛圍, 絕對會受到保守的黃埔派的長官所反對, 這應該也是謝將軍, 無法把27期帶到畢業, 就被拉下來的原因之一!
(以上27期資料轉錄於 「怒潮澎拜 」 ,前陸軍226師師長劉超榮將軍回憶錄一書)
不過,最近找到的資料,當初陸軍總司令推薦新制軍校校長,排名第一的是鄭為元少將,謝肇齊將軍事排名第二,結果總統勾了第二名謝將軍擔任校長。
陸軍官校27期與飛彈部隊
民國47年9月陸官27期順利完成四年學業,27期入學時有109人,四年間不及格退學9人,留級至28期10人,開除4人轉學1人,病故1人計25人,畢業人數僅只有84人, 恰逢823砲戰後, 美國緊急派遣一個力士飛彈營協防台灣,後面也決定轉移給台灣,也因此陸軍防空飛彈營準備成立,9月30日即將畢業的陸官27期84位學生,除了畢業前兩名,已經表定直接送赴美國陸軍步兵學校受訓外,其餘82人不分兵科,統一於25日,全部在學校接受英文初試,通過者有46人,10月3日赴陸總部參加複試,錄取(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射控器材技術班11人,飛彈電子技術班12人,共計23人,先行赴美受訓,後來又因需要,以成績遞補增取4人,接受飛彈結合官之訓練,總共有27人到美國德州接受訓練。,於隔年(1959年)1月3日赴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貝力絲堡(FORTBLISS,TEXAS)美國陸軍防空學校接受操作訓練。於7月6日返回台灣,並於1959年8月16日成立陸軍防空飛彈第一營,所以,陸官新制第一期(27期),也是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後來的骨幹,也是來飛彈部隊人數較多之一期,英文與各項能力素質之高,都是當年非常之選。
陸軍飛彈第一營的年輕軍官
一個飛彈營也才幾個連,隔年陸軍再獲得美國一個鷹式飛彈營,編制擴大為飛彈群,還是僧多粥少,影響不少27期未來的軍旅發展生涯,但是,陸軍官校27期的學生,整齊的素質卻也把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建立成當年國府陸軍部隊裡面,素質最佳的部隊之一。
陸軍飛彈第一營,未掛階的年輕軍官
先總統蔣公主持28期開學典禮
先總統蔣公主持28期畢業典禮
先總統蔣公主持28期畢業典禮
陸軍官校28期畢業,蔣中正總統親自主持,中央日報之簡報
陸官28期顧以能大學長的畢業證書
民國48年9月中的「中央日報」的報導,這是當年28期畢業後,有十二位成績優秀學生,被保送到美國陸軍「步校」、「砲校」、「裝校」、「工校」、「通校」。
先總統蔣公主持29期畢業典禮
先總統蔣公在29期畢業典禮,為錢名三掛上績優獎章
先總統蔣公主持30期畢業典禮
陸官32期開學典禮
三軍官校與政戰學校聯合畢業典禮
民國51年三軍官校及空軍飛行學校(民國51年成立,57年併入空軍官校)開始舉辦聯合畢業典禮(陸官31期、海官51年班、空官43期),於陸軍官校舉辦聯合畢業典禮。
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三軍官校學生聯合畢業典禮
民國五十二年,從陸官第三十二期開始,一直到陸官三十五期為止,這四個期除了學校,先舉行畢業、授階典禮外,也再與三軍官校與空軍飛行學校,舉辦一次聯合畢業典禮。
民國52年三軍官校與空軍飛行學校聯合畢業典禮!
民國五十三年,三軍官校與空軍飛行學校,在鳳山陸軍官校,舉行聯合畢業典禮。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3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五十三年,三軍官校與空軍飛行學校,在鳳山陸軍官校,舉行聯合畢業典禮,時任總統蔣介石的致詞
民國54年三軍四校學生聯誼(陸官正34期,海官54年班,空官46期,政戰11期)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4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4年十一月十七號,三軍官校與空軍飛行學生,舉行聯合畢業典禮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4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5年三軍官校與空軍飛行學校聯合畢業典禮!
民國56年頭一次加入政工幹校(政戰學校)、(陸官三十六期)、(海官56年班、(空官48期、(政工幹校13期),正式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一直到民國五十七年(三十七期),都還是在鳳山陸軍官校,舉辦聯合舉辦畢業典禮。
民國56年三軍四校與空軍飛行學校聯合畢業典禮!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6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7年三軍四校與空軍飛行學校聯合畢業典禮!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7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五十八年(三十八期),頭一次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更改至台北陽明山中山樓舉行。
從陸軍官校三十一期至三十八期,都舉辦兩次畢業典禮。
民國五十八年,三軍官校與政工幹校,在台北陽明山中山樓,舉行聯合畢業典禮。
民國五十九年九月九日,聯合畢業典禮,改回九月舉辦,地點一樣在台北陽明山中山樓舉辦,也開始只舉辦一次畢業典禮。
民國五十九年九月九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在台北陽明山中山樓,舉行聯合畢業典禮。
民國六十年民國六十年八月十七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首次更改至北投復興崗,政治作戰學校舉辦
民國六十年民國六十年八月十七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首次更改至北投復興崗,政治作戰學校舉辦。
民國70年11月16日三軍官校與政戰學校聯合畢業典禮(50期)
民國76年10月28日三軍五校聯合畢業典禮
民國76年10月28日三軍五校聯合畢業典禮,我與其他官校與國防管理學院,入伍生同學合影!
民國76年10月19日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對56期同學代表實施授階
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成立過程簡述
後續陸官28期畢業學生113人,29期畢業學生88人,30期畢業學生117人、31期畢業學生167人,新制前五期畢業人數總和,遠遠低於舊制陸官一期人數,所以,從民國47年開始,陸軍官校就開始設立預備班,有關陸軍官校預備班成立的緣由與人數,上一集 「中正預校(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與三軍官校預備班的歷史 」 ,已經有詳述,這裡就不再贅述,成立預備班之後,從32期開始畢業學生增加至228人、33期畢業學生212人、34期畢業學生197人、35期畢業學生264人、36期畢業學生327人、37期畢業學生365人、38期畢業學生385人、39期畢業學生373人,尤其是預備班實施三年制後,40期畢業學生461人、41期畢業學生475人、42期畢業學生502人,就可以知道,預備班的成立,還是很有成效的!
陸軍官校各期的教育班長
新制陸官的教育班長,27期是由25期班長擔任,28期,29、30期都由27期負責新生訓練,以後都是由三年級晉升四年級的學長擔任,39期以前都是一年級入學後,編組入伍生連,進行授槍儀式,實施入伍訓練(暑訓)。
38期入學後,為了避免一年新生被欺侮,由「學生第一營」,專帶入伍生。
陸官44期的入伍訓練,改由二年級升三年級的42期擔任,一直延續到47期入伍訓練,48期以後改由當年畢業生,也就是44期擔任,47期改成4年3個月,所以,無法配合擔任教育班長,於是,51期校方以實驗性質,改派當年畢業專修班來擔任,52期以後一直到67期入伍訓練,都是由四年級分科的步兵科,返回學校來擔任教育班長,其中41期、47期、63期沒有擔任過教育班長,44期、45期擔任過兩次教育班長(二升三年級,以及四年級畢業後)。
陸官正56期開始,擔任入伍生第二階段(4周)教育班長,直到62期為止,64期以後由四年級學生生擔任,再後面的變化就不清楚。
陸軍官校30期新生入校
陸軍官校31期新生入校(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1期畢業紀念冊)
32期入伍訓練,由四年級29期學長實施。
陸官正32期新生(入伍生)整理內務
陸官正32期教育班長,正對35期新生實施基本教練
陸軍官校34期新生入校填寫資料(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4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官校37期新生入校
陸官正34期教育班長,正對37期新生實施基本教練(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4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正34期教育班長,正對37期新生實施基本教練
陸軍官校校長張立夫中將,對陸官正39期入伍生,實施授槍典禮
陸官39期入伍生第四連
陸官39期入伍生第四連
三軍各校聯合入伍生團
民國56年將當年所屬各軍事院校,「入伍生團訓練」(三軍官校60年班)開始集中於陸軍官校實施,8月25日三軍官校新生到陸軍官校報到,混和編成三個營九個入伍生連,隔年(民國57年)政戰學校也開始加入。
民國63年至65年,三軍官校67-69年班的入伍生,為了培養三軍官校間,更堅實的親愛精誠,入伍教育結束後,海軍官校、空軍官校仍留在陸軍官校,實施一個學期的學年教育!
民國56年三軍官校第一次集中,組成入伍生團訓練,
民國56年三軍官校第一次集中,組成入伍生團訓練,照片為經國先生三公子蔣孝勇先生
民國56年三軍官校第一次集中,組成入伍生團訓練,照片為經國先生三公子蔣孝勇先生
民國56年三軍官校入伍訓-入八連基本教練
民國56年,三軍官校入伍訓-入八連基本教練
民國56年入伍生團行軍訓練
民國56年入伍生團行軍訓練
民國57年度,三軍官校聯合畢業入伍結訓,空軍官校學生返校,走出陸軍官校大門
民國57年三軍官校61年班入伍訓練,當時的入三連。
民國58年三軍官校暨政工幹校,聯合入伍訓練,入伍生第三連,結訓合影
民國58年三軍四校62年班,聯合入伍訓練,中間教育班長,為準備晉升四年級的陸官39期教育班長
民國58年三軍四校62年班,聯合入伍訓練,中間教育班長,為還掛三年級,準備晉升四年級的陸官39期教育班長
民國58年三軍四校62年班,聯合入伍訓練,中間教育班長,為剛剛晉升四年級的陸官39期教育班長
民國61年三軍四校65年班,三軍五校聯合入伍訓練,教育班長為陸官正43期
民國61年三軍四校65年班,三軍五校聯合入伍訓練
民國61年三軍四校65年班,三軍五校聯合入伍團第一連結訓留念(轉載自陳立文學長臉書)
民國62年三軍四校(66年班)入伍生團,中間是當時三年級的44期教育班長
陸官正44期教育班長對48年班入伍生,實施入伍教育
陸官正48期(三軍四校)入伍生團
陸官正48期(三軍四校)入伍生團,中間是掛中尉的正44期教育班長,44期總共擔任兩次教育班長
民國66年三軍四校70年班入伍生團(陸官正50期)
民國66年三軍四校70年班入伍生團,中間的教育班長為剛剛畢業掛中尉階的正46期學長
民國66年三軍四校70年班入伍生團,中間的教育班長為剛剛畢業掛中尉階的正46期楊光漢學長(感謝楊光漢學長提供),楊學長回憶他當初是畢業後下部隊,被通知回陸軍官校帶入五生,同期同學留校當排長,他們回來支援是當教育班長,備感艱辛。
陸軍官校正48期四年級步科,擔任民國68年三軍四校72年班(陸官52期),聯合入伍生教育班長
民國67年三軍各校入伍生團,教育班長為專修班,這也是後來51期重新恢復晉級儀式的原因(照片轉載自正51期畢于坦學長臉書)
民國69年三軍各校聯合入伍教育,教育班長為陸官正49期步兵科學長(照片節錄自正53期彭克英學長臉書)
民國69年三軍各校聯合入伍教育,教育班長為陸官正49期步兵科學長(照片節錄自正53期彭克英學長臉書)
民國73年三軍各校聯合入伍教育,擔任77年班(陸官57期)教育班長的正53期步兵科學長們(照片節錄自正53期彭克英學長臉書)
民國72年三軍八校76年班(國醫79年班),一起參加入伍訓練。
民國72年三軍八校76年班(國醫79年班),一起參加入伍訓練。(郭力升將軍提供)
民國72年三軍八校76年班(國醫79年班),一起參加入伍訓練。
民國72年8月,我們是三軍八校一起入伍,照片中有陸、海、空、政戰、國防管理學院、國防醫學院、中正理工學院、中央警官學校同學。
民國72年入伍訓練,實施毒氣室體驗訓練後,52期四年級,步兵科教育班長(正中間),與我們一起合影!
民國75年10月,我接任55期步兵科學長,擔任三軍11校79年班,第二階段(四周)入伍生教育班長。
陸軍官校正56期步兵科教育班長,正準備帶三軍十一校80年班入伍生訓練
陸軍官校晉級儀式介紹
陸官一年級是完全沒有自由,要被二、三、四年級學長管理與教導,37期以前一年級自稱為「新生」,38期開始一年級自稱為「入伍生」,晉升二年級時由三年級準備晉升四年級的學長,實施「晉級儀式」,正式成為學長,目前最早的晉級典禮紀錄,是於民國47年9月3日,由28期對30期實施晉級儀式。
查閱資料37期對39期入伍生實施「晉級儀式」,由於過程太過火爆,被一位在陸官服役的預官投書給陸總部,後來校方就廢除嚴厲的「晉級儀式」,直到正51期入伍訓練時,因為教育班長為專修班少尉,入伍結束後,陸官正48期下令對他們重新實施「入伍訓練」,經過一年以後,恢復執行30鐘嚴格的「晉級儀式」,由四年級正48期予以執行,後來這傳統就被延續了下來。
陸官30期對32期實施晉級儀式
四年時的陸官32期學長,正對34期實施晉級儀式(翻拍自陸官校史館所珍藏,陸官34期畢業紀念冊)
四年時的陸官32期學長,準備對學弟實施晉級儀式(翻拍自陸官校史館所珍藏,陸官35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33期對35期實施晉級儀式(翻拍自陸官校史館所珍藏,陸官35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正35期對正37期實施晉級儀式(翻拍自陸官校史館藏,34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正36期對正38期實施晉級儀式
陸官正36期對正38期實施晉級儀式(翻拍自陸官校史館藏,36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正36期對正38期實施晉級儀式(翻拍自陸官校史館藏,36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正36期對正38期實施晉級儀式(翻拍自陸官校史館藏,36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6年8月29日黃埔日報「陸官39期」,被37期實施晉級儀式。
陸官正37期對正39期實施晉級儀式
陸官正48期正對正51期實施晉級儀式
陸官正49期正對正52期實施晉級儀式
陸官正51期對正54期實施晉級儀式
陸官正51期對正54期實施晉級儀式
正53期四年級學長,對正56期一年級學弟實施晉級儀式
陸官56期晉級典禮結束後,在東營區餐廳用早餐,中間第三位為55期實習班長
民國75年10月,正55期為58期晉級
民國77年,陸官正57期正對陸官正60期實施晉級儀式
陸軍官校學制的演變
民國59年陸官39期起,正期班畢業改授,成為中尉官階,正41期升三年級夏訓期間至各兵科部隊實習體驗士兵生活三個月,41期升四年級夏訓,首次赴屏東大武營,接受完成為期一個月的基本跳傘訓練!(感謝正41期段國基學長的補充)
傘訓從39期開始,一直到43期為止,44期後就予以廢止。
民國62年陸官42期開始至44期為止,改為學科教育於三年級結束,四年級上學期到兵科學校分科,四年級下學期接受各專長訓練,學生部隊指揮權交由三年級代理一年,畢業後直接下部隊。
民國65年陸官45期開始至47期, 改為學科教育於四年級上學期結束,四年級下學期到兵科學校分科,學生部隊指揮權交由三年級代理半年,畢業後直接下部隊。
陸官43期開始服役年限也延長5年,也就是服役15年(陸官43-46期),民國67年第47期起學制再延長為四年三個月,年級的晉級也延後至每年11月中。
陸官48期開始,第一至第七學期全部修習普通學科,於3年之內完成,取消「寒暑期軍事訓練」,學科教育期間,寒假放假21天(3周),暑假放假28天(4周)。
學生部隊指揮權交由三年級代理一年,而陸官47期的服役年限,也從15年改為最大年限,所以,陸官47期又暱稱自己為「終一期」(終身第一期)。
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巡視學生軍事訓練
陸官47期三年級擔任校旗隊與實習幹部
陸官正47期學生三年級任實習幹部,穿著夏季軍常服,肩上掛著實習連長、連級幹部肩飾。
三年級實習幹部
陸官正56期三年級擔任實習幹部
陸官正59期三年級擔任實習幹部,當時是為了配合電影壯志豪情,三年級實習幹部佩掛肩飾。
學科教育在三年級暑假結束後,一直到四年級上學期,搬至小北營區(現在的校友紀念館),集中實施第八學期(二十五週 〉的專精教育(跨越三年級的8月初至隔年四年級3月初) ,實施步兵班戰鬥教練及步兵連編制兵器訓練,內容以步兵班、排教練,步兵槍枝、迫擊砲、機槍、火箭彈操作裝備訓練。
陸官正48期四年級,實施軍事專精訓練
陸官正48期四年級,實施軍事專精訓練
陸官正48期四年級,實施軍事專精訓練
陸官正53期四年級,實施軍事專精訓練(照片節錄自正53期彭克英學長臉書)
陸官正56期四年級上學期專精訓練結束前,實施期末對抗。
陸官正56期四年級上學期專精訓練
陸軍官校從正51期開始在每學期中安排一周野營訓練,共計5次,其中三年級上學期,會安排一次到合歡山接受寒訓。
陸軍官校正51期實施野營訓練
陸官正51期學長,在學期中的野營訓練,行走於大武山中(照片轉載自正51期畢于坦學長臉書)
陸官51期開始實施野營訓練,上合歡山實施寒訓,
陸官正53期學長,在學期中實施野營訓練(照片節錄自正53期彭克英學長臉書)
陸官正53期學長,到合歡山實施寒訓(照片節錄自正53期彭克英學長臉書)
陸軍官校正55期野營訓練
陸官正56期三年級,到合歡山實施寒訓
陸官正56期三年級,到合歡山實施寒訓
陸官56期一至三年級的野營訓練
陸官59期實施演營訓練(轉載自59期蔡啟川臉書)
從陸官55期開始,四年級分科前,會到金門見習一周,至陸官66期結束。
陸官四年級上學期軍事專精訓練,最後一周到金門見學。
陸軍官校學生分科教育
正期學生班在分科教育時,27期只有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可以選擇。
28至30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
31、32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憲兵科。
33、34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憲兵科、經理科、海軍陸戰隊。
35、36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憲兵科、化學兵科、經理科、海軍陸戰隊。
37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化學兵科、經理科、海軍陸戰隊。
38-39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憲兵科、化學兵科、經理科、海軍陸戰隊。
40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憲兵科、化學兵科、兵工科、海軍陸戰隊。
41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憲兵科、化學兵科、海軍陸戰隊。
42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憲兵科、化學兵科、兵工科、海軍陸戰隊。
43-44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憲兵科、化學兵科、海軍陸戰隊。
45-47期為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科、運輸科、憲兵科、海軍陸戰隊。
48-60期可以選擇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兵科、化學兵科(偶數期)、運輸兵科、憲兵科、航空兵科與海軍陸戰隊!
39-41期步兵科不受分科教育,直接下部隊。
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是通科(每個系都可以選), 51至53期是二年級選兵科後選系,54期以後是二年級選系,四年級專精教育前後,才依成績選兵科,54期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是通科,55期以後才又改回步兵科、砲兵科、裝甲兵科為通科,工兵科是土木系才能選,通信兵科為電機系,運輸兵科為機械系,化學兵為物理系,憲兵科在53期以前歸文史系,54期以後是自由報名遴選,航空兵科也是。
陸軍官校41期以前,畢業後掛階,才至兵科學校接受分科(步兵科直接下部隊),42期開始,四年級開始分科,一直到63期為止。
陸官43期砲兵科,四年級下學期實施分科教育
陸官46期砲兵科,四年級下學期實施分科教育
陸官正48期四年級砲兵分科教育
陸官正50期四年級砲兵分科教育
陸官正50期四年級裝甲兵分科教育
陸官正50期四年級裝甲兵分科教育
陸官正52期四年級砲兵科分科教育
陸官54期砲兵科分科教育
陸官正56期砲兵科畢業抽籤分發部隊
其中海軍陸戰隊正式於陸官正33期開始有學生畢業分發,到陸官51期以前,有分別從海軍官校,還有陸軍官校遴選,從陸官正52期(中一期)開始,全部在中正預校考入海軍陸戰隊預備生後,畢業直接進入陸軍官校就讀,分科教育時,可以選擇步兵科(在海軍陸戰隊學校實施分科)、砲兵科、裝甲兵科、工兵科、通信兵科、運輸兵科,陸官正69期以後,海軍陸戰隊軍官來源又恢復從海軍官校為主,陸軍官校為輔。
海軍陸戰隊隊徽
陸軍官校正56期與專八期陸戰隊科同學,民76年10月完成分科訓練後,一起合影!
34期畢業生,開始從步兵抽選到空軍警衛旅(空軍防砲指揮部)服務。
空軍警衛旅的舊臂章(早期俗稱空軍步兵)
陸軍官校學制的再度演變與招收女學生
民國82年陸官62期起恢復初任少尉,民國84年陸官64期,陸軍官校依照教育部規定,重新將學制改回四年大學教育,畢業後才實施分科教育,民國87年陸官67期開始招收女性學員,2000年(民國89期)陸官69期,軍校學習年制,從4年3個月改回4年。
民國85年陸軍官校七十二週年校慶活動,首次亮相的67期與68期24位女學生參加閱兵
民國88年陸軍官校六十八期女生,參加七十五週年校慶活動
陸官六十八期四年級時,女同學掛著白色四勾三直粗槓(實習排長),揹著值星帶
民國92年陸軍官校72期女生連72期四年級實習連長
陸軍官校67期開始招收的女學生
陸軍官校「賽爾教學法」介紹
陸軍官校於民國51年,引入西點軍校「賽爾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是美國西點軍校第五任校長—賽爾上校所創立,首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等能力,授課要領為學生必須做到課前預習、課中問題質疑、黑板解題、講解與辯論,而老師在下課前針對學生的質疑與發問,還有黑板答題情況予以評分,再予以講評。賽爾教學從民國51年,陸官34期開始,實施至民國56年,陸官39期為止。
(翻拍自陸官校史館典藏陸官34期畢業紀念冊)
時任總統蔣介石先生,視導正34期執行賽爾教學的紀錄
(翻拍自陸官校史館典藏陸官34期畢業紀念冊)
(翻拍自陸官校史館典藏陸官34期畢業紀念冊)
正在賽爾教學大樓上課的陸官正36期四年級學生(翻拍自陸官校史館典藏陸官36期畢業紀念冊)
正在賽爾教學大樓上課的陸官正36期四年級學生(翻拍自陸官校史館典藏陸官36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正36期四年級學生,在賽爾教學大樓外面與外籍老師合影(翻拍自陸官校史館典藏陸官36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正36期四年級學生,在賽爾教學大樓外面與外籍老師合影
賽爾教學大樓,建於民國51年,後來成為陸官軍校正期學生上課的教室,後由民國77年由兵工單位自建新的志清教學大樓取代之。
賽爾教學大樓
志清教學大樓
陸軍官校學年教育的演進與改革
民國44年7月1日陸軍官校教育委員會改組為普通科學部,下轄數學、理化、電機、機械、土木、測繪、政治、語文等八個學系。 學生接受通才教育之課程。民國52年 將原語文系之中文組及原政治系之史地組合併,正名為文史系,而與政治、外文(由語文系更名)兩系另組成社會科學部(部主任由政戰部主任兼掌) ,1975年民國64年4月1日,普通科學部改組為自然科學部;1996年民國85年8月,社會科學部、自然科學部合併改制為大學部。
正期學生班從27期新制成立以後,採共通課程,四年都不分科系,如果想要向上進修,必須先插考各大學各系三年級,兩年後獲得畢業證書,方才能再報考民間系所的研究所。
後來由官校正28期畢業的陳秉民將軍,擔任自科部主任,改革教育從正51期開,在一年級學年教育結束後,二年級依照成績與意願選擇科系,最早共計有文史系、電機系、機械系、數學系、物理系、土木系、6個學系,後來又成立管科系、資訊系兩個系,畢業兩年後,即可報考各大學的研究所,新制官校畢業學生,都是依照教育部大學規定,比照大學畢業,其實並未真正與民間大學一樣,受教育部管制,以前陸官畢業都是理學士,48期開始,增設文學士,同時於1985年(民國74年)開始,成立科技軍官班,各系(不含文史系),每年底招考4到8員畢業服役二年以上之軍官,同時為防阻部隊阻撓報考,特別指定畢業前10名必須報考,科技班第一屆正52期以前畢業均可報考。(感謝42期黃景良學長提供上述資料)
1999年(民國88年)元月,陸軍官校依照大學法之要求,獲教育部核准,正式成立電機系、機械系、土木系、管科系、物理系、化學系、資訊系與政治系八個系,近來陸續成立應用外語系、運動科學系。
陸官正31期四年級學生,正在接受外籍語文老師的教導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典藏31期畢業紀念冊)
正56期學生在學校上課時的照片
陸軍官校新制開始,各期畢業前三名
北營區正期生的學生寢室
陸軍官校進餐廳儀式與門侍、標兵、校旗隊
進餐廳儀式,是從29期開始有這種儀式,學生部隊在每周固定時間,或是外賓參訪時,會進行進餐廳儀式。
陸官29期四年級時,實施進餐廳儀式
(翻拍自陸官29期通訊錄)
民國53年6月完成之學生大餐廳,由高年級高階實習幹部、長官、來賓,站立於藍色水泥台上,校閱同時從兩側進入餐廳部隊,安排開門的為一年級新生(入伍生)門侍,這個傳統維持至今,尚保存著 (第二十九任校長55期張捷曾經廢除,下一任56期陳忠文校長又下令恢復) 。
站立於藍色水泥台上的高階實習幹部
32期進餐廳儀式
民國55年35期四年級時,學生實施進餐廳儀式的照片
陸官36期由實習連長率領下,實施進餐廳儀式
(翻拍於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官36期畢業紀念冊)
有外賓來訪陸官36期實習營長,主持各學生連的進餐廳儀式
(翻拍於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官36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官校傳統會從身高較高的學生,在一年級挑選擔任門侍,二年擔任標兵,三年以後會擔任旗隊。
一年級擔任門侍的學生,二年級開始擔任標兵,照片為33期二年級標兵,
(翻拍自陸軍官校典藏,陸官33期畢業紀念冊)
一年級擔任門侍的學生,二年級開始擔任標兵,陸官40期標兵,女大學生幫忙擦汗
一年級擔任門侍的學生,二年級開始擔任標兵,照片為41期二年級標兵段國基學長
陸官46期四年級舉行分列式,校旗隊與實習旅長。
三年級、四年級會被選拔為校旗隊
正52期校旗隊三年級擔任閱兵分列主角
正56期校旗隊三年級擔任閱兵分列主角
陸官正56期三年級擔任校期隊隊員
陸軍官校制服、標誌演進史
接著來談陸軍官校學生的制服,民國43年陸軍官校27期正式入校,不過,剛開始陸官27-29期,幾乎都是穿著早期陸軍黃色平布軍服,後面開始發放陸軍米黃色軍常服,也在軍常服的手臂上有年級識別!
27期學生剛入學前兩年,學生穿著的 「草綠軍常服」
27期新生入學服裝(翻拍前陸軍226師師長劉超榮將軍回憶錄一書)
28期蔣孝文入學大頭照
27學生四年級,參加陸軍官校34周年校慶時的夏季軍常服穿著
陸軍官校正27期輕音樂社,當時的軍服右臂,已經佩掛四年級的臂章
(翻拍自陸軍官校典藏,陸官27期畢業紀念冊)
就讀陸官28期一年級的蔣孝文,放假時穿著草綠外出服,參加當時他的祖父蔣介石總統的壽辰,旁邊是他的兩位弟弟,蔣孝武與蔣孝勇。
陸官29期四年級穿著與27期雷同的「草綠軍常服」,不過,左臂上已經掛有年級識別。
照片轉載自29期胡昌亞大學長臉書
民國45年雙十節國慶,陸官27、28期學生穿著夏季黃卡其軍常服、頭戴黃卡其、黑色帽牆的大盤帽,參加閱兵分列。
民國48年3月24日奉總統核定公布,並自民國48年6月1日執行「陸軍服制條例」,裡面將陸軍服制,分成下列四種:
一、禮服。
二、晚禮服。
三、軍常服。
四、軍便服。
陸官四年大學新制第一期,陸官正27期學長張光錦將軍畢業照,已經穿著冬季軍常服,未配掛任何肩飾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典藏,陸官正27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正31期學長湯曜明將軍畢業照,已經穿著冬季軍常服,未配掛任何肩飾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典藏,陸官正31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2年陸軍軍官學校學生制服展示(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典藏,陸官正32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28期四年級至35期一年級止,學生有配發白色禮服(白帽、白衣、白褲與黑鞋子),年級識別佩掛於肩飾上,一年級一槓,二年級兩槓,以此類推!
陸官30期丘衛邦將軍,四年級時穿著白色夏季裡服拍照留念,當時第二代典禮服,並未出現,陸官學生還是穿著正式夏季禮服!
陸軍官校36周年校慶,黃埔合唱團學生,穿著白色夏季禮服!
身著白色夏季禮服,正在打撞球的陸官正30期四年級學生(肩飾有四條槓)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0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官校36周年校慶,陳誠副總於會餐後,下來巡視著白色夏季禮服的,陸官正31期四年級學生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1期畢業紀念冊)
穿著白色夏季禮服慶生的32期學長(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2期畢業紀念冊)
穿著白色夏季禮服參加舞會的32期學長(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2期畢業紀念冊)
穿著夏季白色禮服去外地表演的陸官32-35期輕音樂隊( 轉載自35期黃玉麒大學長的臉書 )
穿著夏季白色禮服去外地表演的陸官32-35期輕音樂隊( 轉載自35期黃玉麒大學長的臉書 )
民國52年底陸官正32期畢業以後,陸官學生的白色夏季禮服,全面回收,學生舞會改穿白色襯衫與軍長褲,照片為官正33期舞會時的打扮穿著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3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2年底陸官正32期畢業以後,陸官學生的白色夏季禮服,全面回收,學生舞會改穿白色襯衫與軍長褲,照片為官正33期舞會時的打扮穿著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3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服制條例」裡有規定,冬季軍常褲之褲側,各縫製寬約3公分隻黑色絲帶一條,夏季軍常褲免,這就是當年陸官正期生常自稱的榮譽帶緣由,以前都有傳說榮譽帶是為了紀念23期學長死守成都,其實應該不是,詳細上面已經有說明。(高華柱部長補充,這一條正確名稱為 「褲飾」,是沿襲至美軍的制服規範,軍官一條,將軍兩條,士官兵則無 )。
陸官學生冬季軍常服裝
榮譽帶
陸軍官校正27期學生,上身穿著卡其布襯衫時,將領帶的2/3折放在卡其布襯衫衣服內,這是美軍二戰的服制習慣(感謝孫肇宜學長指正),下半身穿著軍常褲,還佩掛榮譽帶的陸軍官校正27期學生,這也是首見軍常褲的榮譽帶
(翻拍自陸軍官校典藏,陸官27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27期至53期一年級上學期,正期學生冬季軍長褲兩側,佩掛有黑色榮譽帶(感謝陸官正52期余長錚學長提供 )
民國70年春季,陸軍官校因為正期生與專科生,發生幾次衝突,校方為了平息紛爭,下令在校的51、52、53期拆除榮譽帶,因為,當時50期已經分科,所以,一直到陸官新校服出現以前,陸官生已經沒有榮譽帶(高華柱部長補充,這一條正確名稱為 「褲飾」,是沿襲至美軍的制服規範,軍官一條,將軍兩條,士官兵則無 )!
初期學生領章掛 陸軍官校簡稱「陸官校 」與「學生」,民國60年代改成「陸軍官校 」與「學生」
陸官39期以前佩掛陸官校,40期以後改掛陸軍官校,陸軍官校領章佩掛,38期(含)以前是左邊佩掛陸官校,右邊是學生,39期(陸官校)四年級開始到46期四年級畢業止,領章是右邊掛陸軍官校,左邊是掛學生,47期四年級開始,又改回成左邊掛陸軍官校,右邊掛學生。
「陸軍服制條例」專門針對陸軍官校學生服制式說明,有對於年級識別清楚說明:軍便服左臂綴寬一公分之藍色道,表示年級,一年級一條,二年級兩條以此類推,每條距離一公分,藍色道長度八公分。
軍常服具袖口六公分繡寬一公分之絲帶,冬季黑色,夏季與服裝同色,一年一條,二年級一條以此類推,每條距離一公分,長如袖口大小!
早年國軍的團體臂章,是民國48年1月1日起,奉參謀本部命令,開始全面佩戴官兵團體臂章,並明令同年7月15日前全軍須全面配戴,並佩掛於左臂,士官兵軍校生均便服、草綠服階級與年紀識別,掛於右臂上。
民國57年7月1日起,國防部考量保防因素,全軍停止配戴部隊團體章規定,將原佩掛士官兵右臂階級章改佩於左臂,本來民國48年6月1日發布執行的「陸軍服制條例」,針對陸軍官校學生軍便服上,年級識別臂章與官校團體臂章,均掛於左臂,後來年級識別臂章改掛至右臂,直到民國57年7月1日國軍團體臂章廢止,年級識別臂章,一律改掛回左臂。
原來頒布的年級識別與陸軍官校團體臂章,都是掛在左邊,後來年級識別臂章,改掛在右邊。
陸官學生在胸前縫繡的正方形大名條,使用藍色線條縫繡,上面為學號,下面為姓名,實習幹部在右胸直接縫繡實習職務布條,從正49期一年級以後,改成白色布條,上面橫式繡上黑色字體縫繡學號與姓名。
陸軍官校31期大學長,布條製的學生名牌
陸官正37期學生,穿著草綠服,搭乘火車時的照片
陸官39期賈輔義將軍,在校時的學生布牌
陸官43期學生上課時的白色名條
陸軍官校44期學長,布條製的學生名牌
陸官45期學生上課時的白色名條
陸官46期入伍訓練名牌布條
陸軍官校45期學長,還是穿著布條製大的學生名牌(翻拍自陸官45期臉書)
陸官45期學長穿著夏季軍便服,左臂掛有三條藍槓(翻拍自陸官45期臉書)
陸官46期學長穿著夏季軍便服,左臂掛有三條藍槓
陸官46期學長穿著夏季軍便服,左臂掛有三條藍槓
陸軍官校48期學長,三年級時合影,左臂的三條槓臂章,以及左胸布條製的學生名牌
陸軍官校48期學長,布條製的學生名牌
陸軍官校50期學長,布條製的學生名牌
陸軍官校生70年代穿著墨綠色冬季夾克,並在左繡上年級識別的槓槓,照片正56期學生在校的生活照
陸官正56期二年級穿著夏季軍便服,左臂掛有兩條藍槓
民國70年元月以後,陸軍軍服改變,軍便服由黃色卡其服變成淡藍色的軍便服,照片為作者(56期)三年級照片
民國70年5月以後,陸官生草綠服都縫上布條,右邊是兵籍號碼與姓名,左邊為陸官學號
陸官56期四年級實施軍事教育,練習托槍敬禮
陸軍官校現在新的校服,係模仿西點軍校而製作的新校服,是民國87年7月陸軍總司令部同意改革,88年5月參謀總長同意以墨綠色系列為主,民國89年5月撥發,初期是休假外出穿新式校服,校內穿軍便服。(感謝陸軍官校校史館提供資訊)
民國95年7月開始全面穿著新式校服。(感謝正56期郭力升將軍協助確認)
陸軍官校現在新的制服(夏季)
陸軍官校現在新的制服(冬季)
陸軍官校典禮服的緣由與發展
民國49年雙十節,陸軍官校校長徐汝誠將軍,要求聯勤第二被服廠在國慶日前,幫陸軍官校學生,專門訂做一套典禮服,參加該年的國慶遊行的閱兵分列,從此陸軍官校就有所謂的典禮服,隔年(民國50年)第二代典禮服正式出版,發放給每位學生,當成制式禮服。
民國49年國慶閱兵,陸官第一代閱兵服正式亮相。
民國50年6月16日,陸軍官校37周年校慶,穿著第一代典禮服的陸官學生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1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0年國慶閱兵,第二代典禮服正式穿著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1期畢業紀念冊)
個人猜測,也是因為典禮服的出現,就替代前面敘述的禮服,所以,後來黑白禮服就不再發放,也有可能學生越來越多成本也很高,再者穿著時間很短,陸軍官校真的不需要太多禮服、典禮服.....(海軍國際軍種才需要,陸官畢業下部隊,只要一套草綠服就夠了)
可能從32期畢業以後,陸軍官校校方或是陸軍總部下令,將夏季白色禮服全面回收,從34期開始至少到38期為止,都會看到學生將典禮服上裝混搭軍常褲穿著,當作另一種形式的禮服,前面也有照片顯示,回收夏季白色禮服以後,舞會時也改以白襯衫,穿搭軍常褲。
陸官34期學生,將典禮服上衣混搭軍長褲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4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37期學生,將典禮服上衣混搭軍長褲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7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38期學生,將典禮服上衣混搭軍長褲陸官38期學生,將典禮服上衣混搭軍長褲陸官38期學生,將典禮服上衣混搭軍長褲
(照片轉載自草綠服光榮歲月臉書)
陸官42期羅永恆學長穿著第二代典禮服
陸官46期周南強學長穿著第二代典禮服
第一代典禮服
第二代典禮服
第三代典禮服
目前的典禮服
新式軍樂隊禮服(陸軍官校校史館內展示拍攝)
陸軍官校肩飾緣由與演進史
「陸軍服制條例」辦法中也制定實習幹部肩章用絲帶(冬白色,夏黑色),輟人型道,班長一道,排長兩道,連長三道,營長四道,僅於營內實習時配於肩上!
陸官學生夏季軍常服掛肩飾
陸軍官校36期以前的實習職務肩飾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官35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官校校史館展示,35期以前的四勾實習職務肩飾(實習營長)
(感謝陸軍官校校史館提供)
民國51年9月,實施指揮權從31期轉移給32期,當時陸軍官校校長艾靉與副校長,把肩飾從31期實習團長羅大楨,改掛到32期實習團長陳大德,就是早期這種四個人字道的肩飾,不過,平時並未佩掛,只有在指揮權轉移時,象徵性的作為指揮權轉移儀式用!
陸軍官校校長艾靉,在民國31年9月,將指揮權從31期實習團長羅大楨,轉移給32期實習團長陳大德, 佩掛的就是第一代肩飾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官32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6年開始出現的「三道人字形四條直槓」肩飾,以顏色區別實習職務,白色代表「實習班長、排長、連部」,綠色是「實習營部」,紅色(金色)是「實習旅部」(包含校旗隊),(41期段國基學長補充,當時他們為金色)肩飾,三道人字型各種顏色都有。實習職務以直槓區分。
白色為連級實習幹部--兩槓代表班長、兩直粗槓一細槓是副排長、三槓排長、三直粗槓一細槓是副連長、四槓連長。
(41期段國基學長補充,在他擔任41期實習旅長,曾向當時的指揮官建議,將未擔任實習職務的四年級同學,都掛上三道人字形兩條直槓的肩式,都佩掛實習班長的職務。)
綠色實習營部--營部幕僚三槓、三直粗槓一細槓是副營長、營長四槓。
紅色(金色)為實習旅部(團部)--旅部(團部)幕僚三槓、三直粗槓一細槓是副旅長(副團長)、旅長(團長)四槓。
三勾(人字道)是不論何種實習職務都一樣。
(以上資料感謝37期畢復良大學長的資訊提供)
備註:41期實習旅長段國基學長回憶, 『他們那時候的肩飾「金」(實習團部)、「翡翠綠」(實習營部)、「銀」(實習連部)』。
最近十幾年,肩飾也出現「四道人字型四條直槓」,而「人字型」代表年級,「直槓」代表實習職務,最近幾年又倒過來,「直槓」代表年級,「人字型」代表實習職務。
目前查閱照片首度出現這種四條直槓,三個人字型的肩飾,是在民國36年6月,陸官36期將指揮權轉移到陸官37期,校長幫37期實習團長,在軍常服掛上肩飾,41期實習旅長段國基學長口中獲悉,這種肩飾他是從36期四年級開始看到的,35期以前是草綠服時手臂上有配掛「天藍色」臂章(一槓實習班長、兩槓實習排長、三槓實習連長)!
陸軍官校34期左臂上佩掛的天藍色臂章(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陸官33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6年9月,時任校長張立夫中將,將學生部隊實習指揮權,從陸官36期實習團長王宗智,轉移至37期實習團長高華柱肩膀上
感謝好友協助將照片後製,恢復原來的彩色樣貌!
這種最早佩掛於軍常服上的肩飾,出現於民國56年元旦開始,當年是陸軍官校,頭一次四個正期班,以及三個預備學生班,七個期別(班別),正式編組完成。
陸軍官校校長林初耀中將,於民國59年9月,將學生部隊指揮權,把指揮佩刀從當時四年級,正39期實習旅長張正言大學長手中,準備轉移給正40期實習旅長單家驊大學長,這是第一次找到,實習指揮權,以指揮刀交接,不再更掛肩飾來作為指揮權轉移。
實習連部肩飾
實習營部肩飾
實習旅部肩飾(41期段國基學長補充,原來是金色,後來不知道何時改為紅色,按查證後為正52期開始)
我在陸軍官校就讀的那段時間,肩飾只有四年級(專科班三年級),才能配掛,可是,真正在學校代理實習職務的卻是三年級(專科班二年級),也就是不管正期班或是專科班高年級,都是在打專精教育,或到分科學校才掛肩飾,實質上他們已經不負責學生部隊的實習職務工作,我們只能用實習職務牌,別在左胸前,以做為區別,真的是怪哉!
個人研判,這應該跟後來專科班成立,專指部二年級學生幹實習幹部掛肩飾,又發生衝突,學校也不允許在校實習幹部掛肩飾,最後變成只有高年級才會佩掛,所以,正期班四年級學生開始打專精教育,專科班到分科學校受訓時掛三年級,也開始掛起肩飾。
我官校四年級的畢業照,褲側已經沒有榮譽帶,只有四年級才可以掛的三勾四直的肩飾!
有關陸官肩飾發展史,請參閱另一篇 「陸軍官校實習幹部肩飾演變史 」
https://peterprimax.pixnet.net/blog/post/48878600
陸軍官校43期以前,四年級實習幹部的草綠服,都會將實習職務縫在右邊口袋上,當時都稱叫 「雙名條」
民國49年5月19日,索馬利亞訪問團,參觀陸軍官校,當時三年級的30期學長,右胸縫著學號、姓名,左胸縫著實習幹部布名條。
陸官正32期實習幹部,都佩掛雙布條
正36期打散至各連擔任實習幹部(胸前都縫有雙名條(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36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37期學三連實習班長,左胸有實習職務布條(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館藏37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正39期實習幹部
陸官正45期實習幹部(翻拍自陸官45期臉書)
陸官46期實習幹部右胸前,已經佩掛鐵製的,實習幹部職務識別牌
陸官46期實習幹部右胸已經佩掛,鐵製的實習幹部職務識別牌
陸軍官校正51期學長,三年級時右胸前掛著實習班長職務識別牌
陸軍官校正53期學長,三年級時右胸前掛著實習班長職務識別牌
個人三年級任職實習班長,改成左胸掛著綠底白字的實習班長牌子。
陸軍官校實習幹部制度
陸軍官校實習幹部制度,係自28期入學以後,混編成四個學生連,開始模仿西點軍校, 採取 「老生制度 」 ,也就是由學長帶領學弟,27期就開始有年級識別,從27期至37期為止,陸軍官校正期班隊,均採取一年級至四年級混合編連的作法。
38期至42期一年級入伍生單獨編成新生營,通常為學一營,二至四年級為混和編連,民國57年4月份開始,因為,各期人數激增,二至三年級各期自編一個營,四年分散至各期(營)擔任實習幹部。
民國59年十月正39期畢業後,一至四年級各期自行編成一個營。
民國47年9月30日陸軍官校27期畢業,先總蔣公頒發績優學生獎狀,注意照片上的27期畢業生,左臂上已經有四條金黃色的槓槓!
民國59年4月林初耀中將接任第九任校長,也是從40期四年級開始,各期學生自治,「實習幹部 」一律改成「演習幹部」,除「演習旅部」外,其餘各連、營級「演習幹部」,均住四年級的連隊,取消實習幹部帶領學弟, 除「演習旅部」設於學指部大樓(仁傑樓)外,其餘各營、連級演習幹部,均住連隊,逢週五下午閱兵分列時至二、三年級各營連入列就位 。(上述感謝41期段國基學長補充)。
一年級擔任自己該期之實習班長、副班長,二年級擔任自己該期之實習副連長以下之幹部,三年級擔任自己該期之實習連長以下之幹部。(轉載自正46期楊光漢學長翻拍 「民國61年黃埔月刊六月號第242期」服由第九任校長林初耀中將屬名,標題為 『服務母校兩年來的檢討 』 )
一直到民國62年2月份秦祖熙中將,接任第十任校長,才又恢復實習幹部制度,改從由高年級派實習幹部,到各學弟營、連擔任實習幹部,各期編組一個學生營(5個連),陸官53期因為人數眾多,學生營增編為6個連,(16-21連),該期畢業後,正57期延續編制,直至該期四年級打軍事專精畢業後。
湯元普將軍接任校長後,由學指部指揮官高華柱將軍,下令自陸官58期三年級至60期一年級上學期,又開始打散分混合編連。
陸官的神仙、老虎、狗(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
(翻拍於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官36期畢業紀念冊)
學長糾正學弟
32期實習幹部檢查學弟擦拭的步槍(翻拍於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官32期畢業紀念冊)
32期實習幹部檢查學弟內務
(翻拍於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官32期畢業紀念冊)
學長糾正學弟
學長糾正學弟
學長糾正學弟
實習幹部整理部隊
實習幹部主持早點名
31期實習團長羅大楨陪同校長艾靉中將,主持每周五降旗典禮,並校閱學生部隊。
(翻拍於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官31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官校各學生營、學生連單位成立時間,以及第一任主管:
圖為民國四十三年,陸軍官校奉國防部核定(43)炯焌字第0527號令,核定改制後的陸軍官校組織圖表。
新制軍校霞學生部隊,第一任參謀長:「周士富」上校。
民國五十四年八月一日,新核定的組織圖,這時候正期學生班,有獨立出來一個「學生部隊指揮部」。
第一任學生指揮部指揮官(教育長兼任)「蕭凝和」少將
民國四十三年九月一日「第二十七期」入校,共計有一百零九人,學校成立「學生第一連」(55人),首任連長為:「侯廷樑上尉」(陸官二十二期)
同時成立「學生第二連」(54人),首任連長為:「林培植上尉」(陸官二十二期)
民國43年11月13日國軍海軍太平艦遭襲擊後,有八十七高中肄業生,志願加入陸軍官校,民國44年3月29日特地成立一個 「預備教育連 」 即為「學三連」,首任連長為:「林壽昌上尉」(陸官二十四期)
民國四十四年九月,「第二十八期」入學,共計有一百八十二人,新生入伍結訓後,成立「學生第四連」,首任連長為:「李廣成上尉」
同時編成「學生營」,首任營長為:「宗潤昆中校」
到了民國四十五年九月,「第二十九期」入學,共計有一百四十四人,新生入伍結訓後,成立「學生第五連」,首任連長為:「張喜武上尉」(陸軍官校二十五期)
至此,陸軍軍官學校「學生第一營」,以及下轄五個學生連全部成立。
民國四十八年九月,「第三十二期」新生入學,共計有三百一十七人,另增編「學生第六連」、「學生第七連」,並成立「學生第二營」,同時將「學生第五連」劃歸到「學二營」管轄。
「學生第二營」首任營長為:「王雲翀少校」
「學生第六連」是民國四十八年七月成立,首任連長為:「黃瀚文上尉」(追贈少校),黃連長在帶領「第三十二期」入伍訓練時,十一月二日當天實施「手榴彈投擲」時,該連入伍生過於緊張,投擲時手榴彈掉落身旁,黃連長推開學生,人趴下去壓制掉落「手榴彈」,以身體檔住「爆炸」碎片,不幸殉職。
這個感人的故事,後來在民國六十七年,「中央電影公司」於陸軍軍官學校 ,所拍攝的「黃埔軍魂」電影,有放入影片的情節中,只不過是從連長變成教官,還把事件改變發生於復校第一期,也就是「第二十四期」學生。
「學生第七連」也是同年九月成立,首任連長為:「劉樹言上尉」
「學生第八連」是民國四十九年八月成立,首任連長為:「張昭然上尉」
「學生第九連」也是同年八月成立,首任連長為:「李瑞藹上尉」
民國五十年九月五日,「第三十四期」新生入學,共計有兩百六十六人,另增編「學生第十連」,首任連長為:「楊好珍上尉」,該連隸屬於「學生第二營」
「學生第十一連」是民國五十三年九月成立,首任連長為:「叢其瑞上尉」,叢上尉也是陸軍官校「第二十八期」的實習團長
「學生第十二連」民國五十三年九月成立,首任連長為:「黃百嘉上尉」
民國五十四年九月一日,38期新生入學後,當時張立夫將軍擔任校長,為了一年級新生不被二.三年級磨練,成立了「學生第三營」,「學生第一營」專帶入伍生。
「學生第三營」,首任營長為:「楚慶中校」(陸官二十四期),楚中校是陸軍官校第二十四期,曾經於民國四十八年三月陪同陸軍飛彈第一營的軍官,一起到美國德州,後來官拜「中將」退伍。
「學生第十四連」也是民國五十六年九月成立,首任連長為:「孫大公少校」,孫少校是陸軍官校「第二十八期」第二名畢業,前文有提過,「第二十八期」前三名,在民國五十年都送派至美國留學。
「學生第十五連」也是民國五十六年九月成立,首任連長為:「楊作川上尉」(晉升少校),同時陸軍官校學生指揮部,連長職缺也從「上尉」缺,提升為「少校」缺。
「學生第十六連」是民國五十七年九月成立,首任連長為:「張克地上尉
「學生第十七連」也是同時成立,首任連長為:「楊作川上尉」
「學生第四營」也同時成立,首任營長為:「崔德望少校」,崔少校為陸軍官校「二十八期」第一名畢業,前文有提過「第二十八期」前三名,在民國五十年都送派至美國留學。
「學生第十八連」是民國五十八年九月成立,首任連長為:「梁鈺麟上尉」
「學生第十九連」也是同時成立,首任連長為:「梁致寬上尉」
「學生第二十連」是民國五十九年九月成立,首任連長「斐大可少校」
「學生第十三連」是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一日成立,首任連長為「朱延昌上尉」,朱上尉支援入伍生團十三連連長
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增編「學生第二十一連」,首任連長為:「闕雄華上尉」
陸軍官校從「二十七期」至「三十七期」為止,新生入伍結訓後,採取一年級至四年級混合編連的作法,「三十八期」至「四十二期」,一年級單獨編成新生營,通常是在學一營,二至四年級為混和編連。
民國57年4月份開始,二至三年級各期自編一個營,四年級分散至各營、連擔任實習幹部,民國59年9月第三十九期畢業後,一至四年級各期自行編成幾個「連」。
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四十六期」學生入學後開始,一年級固定為「學一營」(學一連至學五連)、二年級固定為「學二營」(學六連至學十連)、三年級固定為「學三營」(學十一連至學十五連)、四年級固定為「學四營」(學十六連至學二十連)。
民國六十五年八月,「四十五期」畢業後,各期與各營番號,不再變更,當時的「學一營」為「四十八期」、「學二營」為「四十七期」、「學三營」為「四十六期」、「學四營」為「四十九期」,一直到民國七十七年初,陸軍官校各期隸屬各營的紀錄如下:
「學一營」(學一連至學五連):「四十八期」、「五十二期」、「五十六期」、「六十期」(第一學期)。
「學二營」(學六連至學十連_):「四十七期」、「五十一期」、「五十五期」、「五十九期」(二年級上學期)。
「學三營」(學十一連至學十五連):「四十六期」、「五十期」、「五十四期」、「五十八期」(三年級上學期)。
「學四營」(學十六連至學二十連,五十三期後多增加學二十一連):「四十九期」、「五十三期」、「五十七期」(四年級上學期結束分科)。
陸軍官校主要社團介紹
陸軍官校校史上有記載,最早成立的社團為: 「黃埔合唱團」 、 「輕音樂隊」 、 「國樂隊」 、 「口琴隊」 ,都是在四年新制開始時陸續成立。
「黃埔合唱團」於民國45年10月成立,最初從27、28期學生,挑選60位音樂較佳的同學組成,隨著入校學生增加,人數慢慢擴編,至民國52年「黃埔合唱團」,本校全體學生均為團員,成員已經增加至1200人,民國48年至49年間,慢慢轉變成社團性質。
民國52年的黃埔俱樂部
黃埔俱樂部,最早陸官的舞會,都在這裡舉辦,後來的輕音樂社、國樂社以及合唱團的社址均在此處。
陸官31期國樂社代表學校,到外面參加比賽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典藏,陸官31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官校國樂社
民國52年黃埔合唱團表演
陸官34期所組成的黃埔合唱團,參加表演、比賽。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所典藏,陸官34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7年黃埔合唱團練習,四年級為陸官正37期
民國67年黃埔合唱團表演
民國70年初黃埔合唱團演練
「輕音樂隊」在民國48-60年主要是擔任學校舞會的樂團,民國五十一年,輕音樂隊的子團-- 「熱門歌曲合唱團」成立,團長是32期黃永良學長,後來這社團與「輕音樂隊」整併。
陸軍官校38周年校慶,陸官輕音樂隊表演的紀錄
陸官30期輕音樂社表演
(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典藏,陸官30期畢業紀念冊)
「熱門歌曲合唱團」成立於民國51年,是輕音樂隊的子社團
32期輕音樂隊鼓手
學生練習跳舞
學生著軍常服跳舞
學生著白色夏季禮服舉辦舞會
校長與校長夫人開舞
陸官32-35期輕音樂隊
為舞會演奏的陸軍官校正33期輕音樂社(翻拍自陸軍官校校史館典藏,陸官33期畢業紀念冊)
陸官正35期輕音樂隊
民國50年由陸官學生組成的儀隊,在校外舉行表演
(翻拍自陸軍官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0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官校最有名的橄欖球,在30期就有出現。
陸官30期橄欖球隊
(翻拍於陸官30期畢業紀念冊)
民國52年成立的黃埔陸官橄欖隊,在民國55年間參加多項比賽,獲得第一名,全隊隊員與時任校長張立夫將軍合影。
民國54年,由前國防部長高魁元將軍指定,橄欖球為陸軍的軍種球,掀起了軍中對橄欖球的風潮,該年陸軍官校前校長張立夫將軍,開始於學校推動與陸軍軍風「勇猛頑強」相符合的橄欖球運動,此舉開啟了陸軍軍官學校橄欖球隊輝煌歷史。
「橄欖球」是陸軍的軍種球,陸官「橄欖球隊」出去參加比賽,只能是冠軍,要是沒抱回冠軍獎盃,「橄欖球隊」全隊都要理光頭,然後從校門口爬進來…。
陸官正37期橄欖球隊
橄欖球隊獲得冠軍
陸官正46期橄欖球隊
陸官正48期橄欖球隊
民國72年間陸軍官校橄欖球隊
陸軍官校橄欖球隊
陸軍官校正90、91期(110年班、111年班),女學生,在2018年(民國107年)組成女子橄欖球隊,也開始在各項比賽中展露極佳的成績。
陸軍官校女子橄欖球隊
陸官正37期棒球隊
陸軍官校實習團長(旅長)與指揮刀
30期入學後,擴編成9個學生連,兩個學生營,設有一個實習團部,27期開始就有實習團長,27-33期實習團長、營長、連長,均未配掛指揮刀,第一次出現閱兵、分列式指揮官佩掛指揮刀,是在民國53年雙十節,當年底年三軍官校畢業聯合典禮,34期實習團長與各實習指揮官幹部,開始佩掛指揮刀,閱兵分列式都實持刀、撇刀禮。
陸軍官校33期實習幹部均未配掛指揮刀
(翻拍自陸軍官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3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官校34期實習幹部開始配掛指揮刀
(翻拍自陸軍官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4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官校實習團長(旅長)照片
民國58年7月陸軍 「嘉禾計畫 」 開始實施,陸軍部隊開始廢 「團 」 為 「 旅 」 ,陸軍官校亦配合將 「學生團 」 改成 「 學生旅 」 , 「實習團長 」 也同時改稱為 「實習旅長 」 ,第一任改稱實習旅長為正40期。(感謝41期段國基學長說明)
陸軍官校27期畢業典禮,站在最前面的正27期實習團長王志修,也是陸軍官校第一位實習團長。(高華柱部長補充,陸軍官校正式有實習團長的編制,應該是在30期以後)
28期實習團長叢其瑞,於陸官35周年校慶,接受美國西點軍校校旗。(高華柱部長補充,陸軍官校正式有實習團長的編制,應該是在30期以後)
民國49年年初,陸軍總司令羅列上將,正與29期實習團長高正明,握手致意,當時尚未有實習團長正式職務,是稱為「實習儀隊隊長」,肩飾為四個勾(高華柱部長補充,陸軍官校正式有實習團長的編制,應該是在30期以後)
民國50年6月16日,於陸軍官校37周年校慶時,30期實習團長丁善理,陪同校長校閱學生儀隊。
31期實習團長羅大楨,於陸軍官校38周年校慶時,當時的副總統陳誠先生與其握手致意。
32期實習團長陳大德,於陸官39周年校慶向先總統蔣公敬禮。
(翻拍自陸軍官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2期畢業紀念冊)
33期實習團長張學海,於陸官40周年校慶,在先總統蔣公旁邊隨侍校閱。
陸軍官校正34期實習團長周定中,於陸官41周年校慶,開始佩掛指揮刀,準備開始實施校閱典禮。
陸軍官校正35期實習團長曾長海,於陸官42周年校慶,以指揮刀向最高領袖,實施撇刀敬禮。
陸軍官校正36期實習團長王宗智,於民國55年10月14日,陪同僑胞代表,校閱陸軍官校學生部隊。
陸軍官校正37期實習團長高華柱,於陸官44周年校慶,以指揮刀向大閱官行敬禮。
(翻拍自陸軍官校史館所典藏,陸軍官校37期畢業紀念冊)
陸軍官校38期實習團長戴伯特將軍
陸軍官校39期實習團長張正言(最後一位實習團長),於民國59年陸軍官校46周年校慶,隨侍國防部長黃杰,校閱學生部隊
陸軍官校40期實習旅長單家驊大學長(第一位實習旅長),於民國60年陸軍官校47周年校慶,隨侍校長林初耀中將、國防部長黃杰,校閱學生部隊
紐西蘭留學生與陸軍官校正41期實習旅長段國基合影,感謝陸官46期楊光漢學長提供,翻拍自《黃埔月刊》
陸軍官校正42期實習旅長洪克荊帶領部隊,實施進餐儀式,由當時陸軍官校校長秦祖熙將軍陪同,行政院長的經國先生與約旦哈山親王一起主持。
陸軍官校正43期實習旅長嚴俊傑,於陸官50周年校慶
陸軍官校正44期實習旅長陳幗忠,於陸官51周年校慶,向大閱官敬禮。
陸軍官校正45期實習旅長宇宙,於陸官52周年校慶,陪同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實施閱兵校閱
陸軍官校正46期實習旅長畢學文畢業照。
(感謝陸官46期楊光漢學長提供,轉由畢學文學長提供)
陸軍官校正47期實習旅長劉宗勇,於陸官54周年校慶,陪同時任總統蔣經國先生,實施閱兵校閱
陸軍官校正48期實習旅長朱崇義,於陸官55周年校慶時,擔任閱兵典禮指揮官
陸軍官校正49期實習旅長鞠正平,於陸官56周年校慶時,陪同經國先生校閱中正預校部隊
陸官正50期實習旅長陳肇義
陸軍官校 51期實習旅長王華山,擔任閱兵典禮指揮官
陸官正52期實習旅長戴學文 ,於陸官59周年校慶時,陪同總司令蔣仲苓校閱部隊
陸軍官校正53期實習旅長趙志華,於陸官60周年校慶,陪同時任參謀總長郝柏村,實施閱兵校閱
陸軍官校正54期實習旅長鄧克強,於陸官61周年校慶,陪同時任總司令蔣仲苓,實施閱兵校閱
民國75年陸軍官校正55期實習旅長鄭偉德,於陸官62周年校慶,陪同時任總司令蔣仲苓上將,實施閱兵校閱
民國76年陸軍官校正56期實習旅長洪鴻鈞,於陸官63周年校慶,陪同時任總司令蔣仲苓上將,實施閱兵校閱(2020年1月2日,黑鷹直升機遇難,因公殉職)
陸軍官校各期實習旅長(團長)名單:
(高華柱部長補充,陸軍官校正式有實習團長的編制,應該是在30期以後)
陸官正27期實習團長:王志修 (裝甲兵科)
陸官正28期實習團長:叢其瑞 (步兵科)
陸官正29期實習團長:高正明 (步兵科)
陸官正30期實習團長:丁善理 (步兵科)
陸官正31期實習團長:羅大楨 (裝甲兵科)
陸官正32期實習團長:陳大德 (步兵科)
陸官正33期實習團長:張學海 (步兵科)
陸官正34期實習團長:周定中 (砲兵科)
陸官正35期實習團長:曾長海 (步兵科,海軍陸戰隊)
陸官正36期實習團長:王宗智 (步兵科)
陸官正37期實習團長:高華柱 (步兵科)
陸官正38期實習團長:戴伯特 (砲兵科)
陸官正39期實習旅長:張正言 (憲兵科)
陸官正40期實習旅長:單家驊 (步兵科)
陸官正41期實習旅長:段國基 (步兵科)
陸官正42期實習旅長:洪克荊 (步兵科)
陸官正43期實習旅長:楊君山(步兵科)、左錫安(步科)、嚴俊傑 (步兵科)。
陸官正44期實習旅長: 吳如君(步兵科)、陳國忠 (步兵科)
陸官正45期實習旅長: 黃一立(砲兵科)、蕭淵元(裝甲兵科)、于宙(砲兵科)
陸官正46期實習旅長:畢學文 (步兵科)
陸官正47期實習旅長:劉宗勇 (步兵科)
陸官正48期實習旅長:朱崇義 (砲兵科)
陸官正49期實習旅長:鞠正平 (步兵科)
陸官正50期實習旅長:陳肇義 (工兵科)
陸官正51期實習旅長:王華山 (憲兵科)
陸官正52期實習旅長:戴學文 (步兵科)
陸官正53期實習旅長:趙志華 (砲兵科)
陸官正54期實習旅長:鄧克強 (步兵科)
陸官正55期實習旅長:鄭偉德 (憲兵科)
陸官正56期實習旅長:洪鴻鈞 (步兵科)
陸官正57期實習旅長:孟德中 (步兵科)
陸官正58期實習旅長:汪良友 (步兵科)
陸官正59期實習旅長:于北辰 (裝甲兵科)
陸官正60期實習旅長:蕭大川 (步兵科)
陸官正61期實習旅長:莊啟鴻 (步兵科)
陸官正62期實習旅長:蔡則明 (陸航科)
陸官正63期實習旅長:傅建華 (步兵科)
(感謝陸軍官校校史館提供)
陸官四年新制畢業人數:
陸軍官校正27期,民國43年10月25日開學入學109人,民國47年9月30日畢業,畢業學生84人
陸軍官校正28期,民國44年9月5日開學,入學182人,民國48年9月15日畢業,畢業學生113人
陸軍官校正29期,民國45年9月6日開學入學144人,民國49年9月15日畢業,畢業學生88人
陸軍官校正30期,民國46年9月12日開學入學185人,民國50年9月15日畢業,畢業學生117人
陸軍官校正31期,民國47年9月11日開學入學253人,民國51年9月19日畢業(民國51年11月23日三軍官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167人
陸軍官校正32期,民國48年9月15日開學入學317人,民國52年9月18日畢業,(民國52年11月29日三軍官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228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一期)(1年制)
陸軍官校正33期,民國49年9月11日開學入學320人,民國53年9月16日畢業,(民國53年12月16日三軍官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212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二期)(1年制)
陸軍官校正34期,民國50年9月11日開學入學266人,民國54年9月16日畢業,(民國54年11月17日三軍官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197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三期(1年制)
陸軍官校正35期,民國51年9月20日開學入學395人,民國55年9月11日畢業,(民國55年11月30日三軍官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264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四期(1年制)
陸軍官校正36期,民國52年9月2日開學入學480人,民國56年9月9日畢業,(民國56年10月28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327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五期(1年制)
陸軍官校正37期,民國53年8月31日開學入學439人,民國57年9月10日畢業,(民國57年10月30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365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六期(1年制)
陸軍官校正38期,民國54年8月30日開學入學469人,民國58年9月18日畢業,(民國58年11月28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385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七期(1年制)
陸軍官校正39期,民國55年8月28日開學入學445人,民國59年9月15日畢業,(民國59年9月9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373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八期(1年制)
陸軍官校正40期,民國56年9月4日開學入學559人,民國60年8月31日畢業,(民國60年8月24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461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九期(3年制)
陸軍官校正41期,民國57年9月1日開學入學631人,民國61年8月21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475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期(3年制)
陸軍官校正42期,民國58年9月1日開學入學602人,民國62年8月1日畢業,(民國62年8月22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502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一期(3年制)
陸軍官校正43期,民國59年9月1日開學入學697人,民國63年8月28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615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二期(3年制)
陸軍官校正44期,民國60年9月1日開學入學650人,民國64年8月27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577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三期(3年制)
陸軍官校正45期,民國61年8月28日開學入學612人,民國65年8月21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549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四期(3年制)
陸軍官校正46期,民國62年8月20日開學入學574人,民國66年8月20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460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五期(3年制)
陸軍官校正47期,民國63年8月20日開學入學582人,民國67年11月18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462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六期(3年制)
陸軍官校正48期,民國64年8月25日開學入學618人,民國68年11月24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541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七期(3年制),轉入陸軍第二士校,更名為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簡稱(陸官預校)
陸軍官校正49期,民國65年8月22日開學入學577人,民國69年11月22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484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八期(3年制),轉入陸軍第二士校,更名為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簡稱(陸官預校)(49期學長畢業人數資料,感謝49謝瑜學長的提供)
陸軍官校正50期,民國66年8月21日開學入學599人,民國70年11月21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520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十九期(3年制),轉入陸軍第二士校,更名為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簡稱(陸官預校,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66年班)
陸軍官校正51期,民國67年8月20日開學入學563人,民國71年11月20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481人,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第二十期(3年制)(陸官預校、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67年班)
陸軍官校正52期,民國68年8月19日開學入學720人,民國72年11月19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634人,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第一期(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68年班)。
陸軍官校正53期,民國69年8月19日開學入學766人,民國73年11月17日三軍四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697人,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第二期(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69年班)。
陸軍官校正56期,民國72年8月10日開學入學625人,民國76年10月28日三軍五校聯合畢業典禮,畢業學生582人,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第五期(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72年班)。
陸軍官校歷年畢業人數統計表
陸軍官校四年制後歷任校長:
第五任校長:謝肇齊將軍(陸軍官校第六期),任期:民國43年9月至民國46年3月
第六任校長徐汝誠將軍(陸軍官校第六期),任期:民國46年4月至民國49年12月
第七任校長艾 靉 將軍(陸軍官校第四期),任期:民國50年1月至民國54年3月
第八任校長張立夫 將軍(陸軍官校第八期),任期:民國54年4月至民國59年3月
第九任校長林初耀將軍(陸軍官校第十期),任期:民國59年4月至民國62年2月
第十任校長秦祖熙將軍(陸軍官校第十一期),任期:民國62年2月至民國65年3月
第十一任校長言百謙將軍(陸軍官校第十六期),任期:民國65年4月至民國66年12月
第十二任校長許歷農將軍(軍校第十六期),任期:民國66年12月至民國68年12月
第十三任校長朱致遠將軍(軍校第十六期),任期:民國68年12月至民國70年6月
第十四任校長盧光義將軍(陸軍官校第二十二期),任期:民國70年7月至民國72年6月
第十五任校長黃幸強將軍(陸軍官校第二十二期),任期:民國72年7月至民國74年6月
第十六任校長黃耀羽將軍(陸軍官校第二十四期),任期:民國74年7月至民國75年12月
第十七任校長湯元普將軍(陸軍官校第二十九期),任期:民國75年12月至民國78年6月
第十八任校長胡家麒將軍(陸軍官校第三十期),任期:民國78年7月至民國80年6月
第十九任校長楊德智將軍(陸軍官校第三十三期),任期:民國80年7月至民國82年9月
第二十任校長馬登鶴將軍(陸軍官校第二十九期),任期:民國82年9月至民國85年7月
第二十一任校長童兆陽將軍(陸軍官校第三十四期),任期:民國85年7月至民國86年7月
第二十二任校長丁渝洲將軍(陸軍官校第三十五期),任期:民國86年7月至民國87年1月
第二十三任校長張岳衡將軍(陸軍官校第三十四期),任期:民國87年7月至民國91年2月
第二十四任校長楊國強將軍(陸軍官校第四十一期),任期:民國91年3月至民國94年6月
第二十五任校長王根林將軍(陸軍官校第四十期),任期:民國94年7月至民國95年6月
代理校長賈輔義將軍(陸軍官校第三十九期),任期:民國95年7月至民國95年7月
第二十六任校長陳良沛將軍(陸軍官校第四十八期),任期:民國95年8月至民國99年7月(降階為少將)
第二十七任校長全子瑞將軍(陸軍官校第五十一期),任期:民國99年7月至民國101年7月
第二十八任校長劉得金將軍(陸軍官校第五十三期),任期:民國101年7月至民國104年2月
第二十九任校長張捷將軍(陸軍官校第五十五期),任期:民國104年2月至民國106年8月
第三十任校長陳忠文將軍(陸軍官校第五十六期),任期:民國106年8月至民國107年12月
第三十一任校長陳建義將軍(陸軍官校第五十九期),任期:民國107年12月至民國110年11月
第三十二任校長侯嘉倫將軍(陸軍官校第六十一期),任期:民國110年12月至民國112年8月
第三十三任校長侯余劍鋒將軍(陸軍官校第五十九期),任期:民國112年8月起
「特別感謝前國防部長正37期高華柱二級上將、 畢復良將軍、 正38期實習政戰處薛承智將軍、郭川生將軍、正40期實習副旅長王志強大學長、正41期段國基將軍、正46期楊光漢學長、正52期余長錚學長、正56期程詣証將軍、郭力升將軍、羅吉倫同學,陸軍軍官學校學務處長、校史館長官、校史館同仁,幫忙協助翻拍校史館資料,還有從各期學長、學弟臉書轉載照片,在此一併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