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與需求如何平衡?
人是一種很感覺的動物,因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所以每個人喜歡的東西很難去建立公式或流程,更難以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別人決定需求。
有天早上搭捷運上班,聽到依對母子在對話,首先是母親看看小兒子悶悶不樂的不說話,所以母親很好奇的問他怎麼了,他回答說:「今天要去上討厭的語文課程」,母親接著就問他說:「這個課程是爸媽覺得它能有助於你的語文成長而讓你去參加的」,小兒子用很無奈的語詞回覆他母親說:「那是你們大人認為的」;我想只要是為人父母的都曾經有類似的經驗,就是不斷從自己的認知上去給小孩所要的,過程中有些有做溝通,有些則直接安排,但是,我相信出發點都是為小朋友好,只不過,這真的是可以全部滿足小孩的需求嗎?可是身為父母的難道都必須順從小孩的需求嗎?事實上也並不全然是這樣,畢竟小孩子年輕尚輕、經驗不足,父母本來就負有引導之責任。
回頭來看看在職場上,我們人資單位常常也必須去規劃與建議許多很好的流程、制度與辦法,提供給組織與員工,不過卻不被同仁所領情或接受,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那HR是不是就必須完全依照員工的需求來規劃與提供產品?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可能要從幾種角度來看,畢竟人資單位除了要滿足員工需求之外,同時也是肩負推動組織制度與紀律的單位。
首先來看的是HR在制定流程、制度與辦法之前,當然是要去深入瞭解員工實際的狀況與需求,考量哪些部分是否會窒礙難行或是會影響員工日常活動,以及可能會造成員工的反彈狀況,但是最後還是以組織的發展與需要為主要依據,這部份是人資單位所必須堅持的原則,也是要作為落實執行的單位,這是人資單位的職責工作之一,但是人資單位在規劃過程中就必須考量到如何化解員工可能的反彈或是解決影響日常活動之處,除了溝通之外可能還要有備案與適應時間;這就像在家裡父母親雖然了解小孩需求,可是在經驗與年齡的判斷下,還是得引導小孩向可能有助於小孩未來但卻不為小朋友接受的方式去進行,所以父母親得以溝通或是其他方式來化解小朋友的反彈與不悅是相同的道理。
相對的,如果是針對員工個人發展方案或是人員留才的套餐或是員工福利措施,對組織整體發展與制度無衝擊性的部份,HR倒是可以在預算與能力掌控的範圍的內提供給員工去做選擇,甚至可以提供更多訊息諮詢服務,讓員工備受尊敬與感動,而願意長期留任於組織服務,這部份在HR的專有名詞被稱做為:「自助餐式的福利」,也是增加員工自主權利的一種手法;這就像在家裡父母親可以讓孩子就生日與過年禮物或是夏令營,只要在預算範圍內都可以提供給小朋友做選擇,而不用幫他們都做好決定與安排是一樣的道理。
有時候如何在整體與自主中去得到平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