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台灣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書籍市場
依照市場的理論,如果在某個地區的某件事情正流行或是某項職業很熱門,在當地一定會有非常多的書籍熱賣中,不過,很有趣的是在台灣人力資源管理這個工作,在這些年非常熱門,不過台灣每年出版的人力資源中文書籍幾乎是寥寥可數。
如果HR業界有朋友像我一樣常常到國外Amazon、Barnes & Noble這些網路書局買書,一定很習慣先看網友對每本書的評鑑與分享,才會做出是否要購買這本書的最後抉擇;而在大陸地區,不管你在北京、上海、廣州、東莞、深圳,你會非常驚訝在每家書局都看到那一整排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書籍,不管是翻譯書或是大陸學者專家所出版的。
但是相對台灣呢?前幾年,台灣的金石堂書店曾經非常積極的弄了個網路店長,當時,我也特別觀察了一下,專門以推薦人力資源管理書籍的店長,大概只有3-4位,而裡面大家推薦的書籍幾乎也就那幾本,譬如「人力資源最佳實務」、「才能評鑑法」、「人力資源的12堂課」…等之類的HR書籍,另外,我還推薦了幾本80-90年代我曾經看過的舊書(不過這些書大都已經絕版),可惜的是現在金石堂書店連網路書店也幾乎不能正常推薦作業了。
有時候想想在台灣的HR從業人員,也挺可憐的,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你要做個工作評價,只能去找幾本人力資源管理或是薪資管理的教科書裡面談「工作評價」這個章節來看,不過除了非常少數1-2本之外,大部分內容都是談架構,很缺乏know how and how to do,台灣這近20年來就只有在1980年曾經有一本由林富松、褚宗堯、郭木林翻譯自Douglas L.Bartley “Job Evaluation Wage and Salary administration”的中譯本”工作評價”,這兩本書當然我都擁有也看過,也算是台灣早期翻譯不錯的一本書;相較於現今的大陸或是國外談工作評價的書籍,幾乎是多到如過江之卿般的多。
看看台灣這些年整體人資專業與領域的發展如此快速與蓬勃,但是,卻無法有相對的更新穎的HR專業知識與觀念出現在文化市場中,也許有人說因為台灣的HR在文化市場佔有率有限,不過,我倒是覺得這有都部分跟台灣的HR從業人員不太喜歡看書可能比較有關聯吧。
只要有機會去幫業界人資人員上課或是分享時,我常常會問:「這邊每個人一個月會花多少錢買書?或是一個月會買多少本跟工作有關的書籍?」,像類似這樣的問題時,我都會很沮喪的得到很難過的答案,就舉商周出版的「人力資源最佳實務」(原文書書名:Human Resource Champion),這本書的內容都已經是作者在上個世紀末對HR角色與趨勢的舊觀點,他另一本新的書籍都已經出來兩年了,可是前面這本中文書在人資界沒看過的居然還挺多人了,那更不要說作者新出版的那一本新書了。
我相信很多人會覺得理論有時候無法解決實際工作時所面臨的狀況,但是,如果一位人資人員想協助組織從人事作業面轉換或跳脫到人資策略,理論思維邏輯是必須的,更何況有非常多好書是可以提供架構系統的工具書;相較現今很多人都不願意多花時間花錢去買書來自己專研思考,反而直接開口或伸手去直接要答案,也難怪台灣文化界沒人願意出版更多更棒的人力資源管理書籍;但這是不是也突顯一個很可怕的問題,也就是代表很多HR從業人員不求進步、不願追求更上一層樓,那長久之後呢?是不是就失去競爭力,終究為亞洲或大陸HR人員所領導了呢?!
其實,不要小看知識的力量,HR未來是否能協組織做變革與提升人力資本,HR的知識能力將會是發揮關鍵性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