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文分享 (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生,該是加法!
李家同
人生應該要多用"加法",少用"減法 "
有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準備報考研究所,並同時應徵了一份非常嚮往的工作,然而,似乎天不從人願,他研究所沒有考上,原先最嚮往的工作也沒有錄取,還跟女朋友分手。他受不了精神上的打擊,整個人變得極為憂鬱、退縮。
好朋友介紹他去向一位心理治療師求助,他憂愁地說:「我的研究所沒考上,想要的工作沒錄取,女朋友也告吹了,這些我都失去了,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在跟治療師傾訴完自己的不幸之後,治療師耐心、微笑地問了他幾個問題:「怎麼會什麼都沒有呢?想一想,五年前的你,有大學文憑嗎?」
「沒有。」
「對!所以,現在的你,比起五年前,多了張大學文憑!」
「五年前的你,有一技之長嗎?」
「沒有。」
「所以,現在的你,至少在工作實力上,比起五年前要好了很多!」
「五年前,你有跟你剛分手的女朋友在一起嗎?」
「也沒有。」
「所以,現在的你也沒有比以前慘,不但如此,你還在大學裡交到了一群死黨!接著,治療師用一種興奮的口氣對他說:「想一想,這五年來你不但沒有失去很多,反而得到了很多,你的生命中,多了很多原本沒有的東西!你的收穫多大啊!」年輕人頓時豁然開朗。
其實,又何止是這個年輕人呢?
人,都很容易把焦點給定在自己所「失去」的東西,都很喜歡用『減法』來看自己的人生、生活。

然而,人生該是『加法』!
該多用『加法』的角度來看自己的生活,多看自己所「得到」的,少看自己所 錯失的,必會讓您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感動。
很多人都會陷入『減法』的人生觀,以至於現代人的憂鬱症狀越趨嚴重,甚至憂鬱症還被"世界衛生組織" (WHO)給預言為人類「二十一世紀第三大疾病」!此現象的嚴重可見一般。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把下屬變成人才
<好文轉載>
佚名
對企業而言,如何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如何贏得或保住市場,都是極爲嚴峻的挑戰。競爭力的核心,便是來自高素質的隊伍---人才。企業缺乏合適的人才,如若採用挖角方式,雖可救一時之急,但卻無法長期滿足企業成長的需要,企業應著重于從內部培養。但多數企業並沒有下大力氣實施人才培養,這其中有觀念的問題,也有實際的障礙。

擺脫六個思想障礙
1、沒有時間。主管沒有時間,這當然是很合理的理由,但是會形成惡性循環:屬下越是能力不足,主管越是不敢授權,結果主管更忙,屬下更幫不上忙。由於屬下的培養在企業中屬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因此往往被忽略。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徹底認知部屬培養的重要性,並按其重要性分期執行。   
2、自己做比較快。相對於企業中多數的任務,主管的熟悉度以及掌握度都比部屬要好,因此,許多主管缺乏耐心的指導,或不放心交給部屬去做。結果事必躬親,部屬無法得到培養,也缺乏參與感,更無法感受到組織對其的信任。這時主管應把次要任務,或部屬已經可以承擔的任務逐步交給部屬,完成任務的轉移。   
3、教了徒弟餓了師父。中國自古有留一手的習慣。但社會不斷在進步發展,環境日趨複雜,任何人都不可能單打獨鬥獲得成功,如果不趕快把“徒弟” 培養好,可能連師父的飯碗都保不住。因爲無法發揮組織效能,部門績效不好,主管的位置便沒有那麽牢固。   
4、死活都教不會。這句話有兩種可能:一是部屬不具備可栽培性,二是主管指導技巧不足。前者必須在招聘時做好篩選,或是運用測評工具,提早評估部屬的潛在特質,以便擇優培養。而技巧方面則需要主管自己去不斷磨煉。   
5、與其流失,不如罷手。有時培養成熟的員工,結果成了競爭對手的人。人才流動當然會引來痛苦乃至傷害,但不能因此便拒絕或停止培養人才,這樣會造成以正確的理由做出錯誤事情的後果,就像農夫遇到天災便不願再度耕作,船員遇到風浪便不再航海一樣。不過,培養人才必須同時考慮到員工的忠誠度、人格特質、可信賴度以及公司留才策略,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6、都是培訓部的事。沒錯,培訓部門的職責是負責公司整體的培訓工作,但是主管更應承擔培育之責。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曾經說過:“過去的主管是個監督者,現在的主管必須是部屬潛能的開發者。”在組織中,有許多實戰性的任務,通過工作的直接指導,培養效果會更好。
提高部屬意願四法
如果您期望培養自己的部屬,那麽,該著手哪些方面的培養呢?培養內容可分成意願與能力兩方面,意願指的是一個人面對某項任務時的吸引力、專注度及持續力,能力即指知識、經驗和技巧。   
在提高部屬的意願方面,可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讓他瞭解所做事情的意義與重要性。從企業整體而言,企業的宗旨與願景是吸引員工的主要核心;
二是增加參與的機會。不能只是交代任務,還要增加討論和溝通的機會。
三是提供必要的資訊與資源。提供各種資源可以促進成功的機會,部屬越瞭解情況,越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減少不必要的錯誤;
四是肯定成就,獎懲公平。經常評價與獎懲部屬,可以提高他們的熱情與積極性。
培養部屬四大技能
技能方面應該從哪幾方面著手呢?
首先是思維技能。現代化的企業由過去腦力與體力截然分離,已逐漸發展至手腦並用,因此,組織要有競爭力,部屬的思維就必須經過有效訓練;
二是管理技能。企業的資源要做最有效的組合,必須依賴良好的管理。管理也是保證組織運作順暢、任務有效執行的基本要素。
三是人際技能。組織是人的組合體,無法與其他人好好相處的人,不論能力多強,都會變成組織的麻煩與障礙,這在倡導“和諧”社會的中國更是如此。
四是專業技能。通過專業技能的培養,讓企業中的員工在什麽職位,就有像樣的表現。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文轉載>
「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作者:佚名
剛剛回來之後,洗完澡,我爸跟我說了一件事情,關於他教過的一個學生。
  那不是他導師班的學生,他只是教過這學生某科而已,這學生家裏很窮困,爸爸經商失敗後,欠了大筆債務,他媽媽非常瞧不起自己的丈夫,行李收拾收拾就離婚跑人了,留下他和他姊姊,悲慘的是,連他姊姊都瞧不起這個爸爸,也離家出走,從此再也不聯絡,留下父子倆相依為命。
  但,他爸爸其實是沒有能力養他的,經商失敗後,為了償還大筆債務,搞到最後連房子都只能用租的,平日就開計程車維生。他爸爸買不起車子,只能跟車行用租的,而跟車行租車,一天不管你跑多少客人,到晚上就是固定要繳錢回車行,算是租金;偏偏現在經濟又不景氣,計程車又不是很好賺,常常跑不到客人,連固定繳回車行的每天的租金,有時都還要自己貼,更發生過,繳錢給車行後,只剩下十塊錢坐公車回家,連飯都沒得吃。
  而這學生,高中考上我爸任教的學校──南港高工。說實話,真的不是什麼好學校,可想而知他的成績有多差,但是他真的很認真,同學討論哪裡好玩好吃的,他都是默默聽著、一聲不吭,因為他沒有錢,更沒有時間讓他揮霍他的青春。但是他真的很厚道,也許這點遺傳了他的爸爸,社區的義工、醫院的志工…他都當過,證書獎狀厚厚一疊。
  從國中時代,他就有一個交往中的女朋友,後來這女孩子考上北一女,雖然高一高二仍然有來往,卻都是為了利用他,因為他的電腦繪圖很強,總是幫女孩應付所有大大小小的美編、壁報…等等。到最後,女孩終究還是離開他,北一女、南港高工,這之間的距離有多大,男孩子自己心裡也曉得,他也知道這女孩,就像他的媽媽瞧不起他爸爸一樣的瞧不起他,從此再也沒有來往。但是卻並未造成他喪志頹廢,他一樣為了生活和前途努力的打拼。
  四年前,他從南港高工畢業,應屆考上台科大高分子工程系,他爸爸知道他考上台科大,真的很高興,可是卻也很憂心,因為,他爸爸出不起學費。
  他爸爸很難過的告訴他,他只能想辦法自己出學費。就這樣,四年來,他沒要他爸爸一毛錢,除了第一學期用助學貸款,每個學期他都拼命的打工好付學費跟生活費,甚至,他還拿錢給他爸爸補貼家用。一樣的,這四年來,他犧牲了無數的玩樂,他沒本錢像一般大學生一樣,逛街、花錢、吃好吃的、治裝打扮,他根本沒時間,也沒本錢。甚至,他連女朋友都不敢交。
  四年後的今天,他跨組考研究所,成了台科大自控所的榜首,同時更考上台大機械所。
  今天,他去找教授,教授一個個問每個來的學生什麼高中、什麼大學畢業?每個不是建中、台大、交大,就是竹中、清大,輪到他,他很坦然的說,台科大。教授說:「哦~不錯啊!什麼高中畢業?」「南港。」「南港高中?」他搖搖頭:「南港高工。」教授看著他,點點頭:「好,你進來。」
  找完教授,他打電話給正在開計程車的爸爸,告訴他爸爸,他考上台大研究所了,要他爸爸也要勇敢活下去。他爸爸接完電話,當場淚如雨下,再也無法做生意,一路開著車回家。
  他爸爸打電話給我爸爸的同事,也就是這學生高中的導師,一邊講電話、一邊哭,他覺得真的很愧疚,四年來,他沒給過這孩子一毛錢,他不是不想給,他是根本給不起;當老婆跟女兒離開他之後,若非這兒子還在他身邊,勇敢的為了自己和爸爸而活下去、而努力,他早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今天,他兒子打電話給他,鼓勵他,也要勇敢的活下去,他真的徹徹底底的潰堤了,一個客人都不能載,就這樣哭了一整天。
  我想,這孩子一定會成功的,在那樣的逆境,是我怎麼想都沒辦法想像的,從來不愁吃不愁穿的我,真的可說是十分汗顏,當我還在想著買多少化妝品、買多少衣服時,當我還在計較著怎麼我的錢都不夠我吃喝玩樂加打扮時,有人這麼辛苦而又勇敢的生活著。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就發生在今天的台灣。
在這個時代,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順境學轉舵
一生只追求一個目標的人生規畫已經過時!美國研究顯示,每人一生從事12~15種工作,轉換跑道將是常態,你得未雨綢繆,隨時做好準備!
曠文琪(本文摘錄自商業週刊)
「如果,我給你七千萬元,只要求你從此不再換工作,也就是放棄你轉職的權利,你願意嗎?」這是一O四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在二OO二年提出的問題。當年,這個問題讓很多人難以抉擇。但是,當時大家都還有不轉換軌道的權利。五年後,情況已經反轉。全球化的趨勢讓職場環境激烈變動,根據職場顧問公司渥克資訊全球網路(Walker information Global Network)與智庫哈德遜機構(Hudson Institute)的研究顯示,不管自願或是非自願,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將會擁有十二到十五種工作,每份工作平均維持三點六年。
「轉換跑道將是常態,每個人都要準備重新當菜鳥。」暢銷書《C型人生》(Cycles)作者馬蒂.迪特瓦(Maddy Dychtwald)說。
生涯規畫學者已經將生涯轉換的能力列為二十一世紀的重要趨勢。美國勞工部在一九九九年所發布的一份名為〈二十一世紀的職場趨勢與挑戰報告〉中更明確表達。未來三十五年,所有人要習慣跳脫以往的工作組合模式,學習掌握變動。他們甚至還為這個趨勢創造了一個新字「Jobsolete」,意思是指因為職位忽然消失的失業者。
「過去我們聽天由命,但現在要學會安身立命,」專攻生涯規畫的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金樹人說。唯有化被動為主動,人才可以在每次生涯轉換時,都立於不敗之地。也因此,現在對於生涯轉換也需要有跟過去不一樣的思維。

新思維一:在高峰時布局下個高峰 用最豐富的資源掌握最多的機會
現在,管理生涯須如同管理企業般周延。若要延長人的黃金職涯,與其被迫在走下坡時轉舵,倒不如主動出擊,在一個高峰時,就運用當下豐沛的資源與充裕的時間,布局往下一個高峰的能量。
在人生高峰投資未來確實有好處。首先,風險成本較低。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篇名為〈如何繼續卡在錯誤的生涯中〉(How to Stay Stuck in the Wrong Career)的文章,便剖析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無法轉換跑道;結果發現,大家以為最好的轉舵方式是——已經要離開、決定接下來想做什麼,然後才開始行動,但其實變化是沒人預期到的。最好的方式,反而是漸進式的移動,這通常需要三到五年。一個方法是你可以在現職中透過兼差或是輪調的方式累積能量,另一個方式是小幅度的移轉領域,不斷修正,移往你最有興趣的方向。然而,嘗試需要成本,所以最好趁資源豐厚時進行。
高峰轉舵的第二個理由,是會有較多選擇機會。大多數人以為本身的專業技能夠,在高峰時轉舵,或是下山峰後再轉舵,結果都相同。《不確定下的投資》(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一書已指出:所有資本投資必須考慮到未來的選擇會增加還是減少的價值。如果等離職再考慮轉換,很可能失去選擇的機會,因為你需要一份工作的心態將主導你。此外,許多人是在碰到了瓶頸、沒了工作才想要轉換跑道,但常常只是從現有的痛苦深淵,跳到另外一個痛苦深淵,路只會越走越窄。一○四人力銀行協理王榮春指出,「離職後才決定轉舵目標,是最不得已的選擇。」,想要提前布局下一個黃金生涯,必須回到最關鍵的一項投資——「自己」。

新思維二:深入了解自己 小事聽從腦,大事聽從你的心
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觀察,中、高階的專業經理人,已太熟練觀察別人,但是卻鮮少觀察自己,當現實與認知出現落差時,心理的衝擊自然很大。很多人想轉換生涯,只想到專業技能或是人脈關係培養,卻略過「認識自己」這件事情。「我放棄了與家庭、朋友相處的快樂,努力往上爬,卻發現,更大的快樂並不在那邊!」這是馬修最後放棄高位的原因。其實,這也是很多經理人內心的苦惱,一輩子費盡心思盤算每一步,但最後走到的地方,卻並非心中渴望。
其實他們可以更早兼顧內心渴望與現實的工作。「小事聽從你的腦,大事聽從你的心」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現代人太注重左腦的邏輯性思考,卻不信任右腦的直覺力。但事實上,這些直覺都是我們內隱學習的結果,它記錄著會讓我們有熱情的事物,並發出微弱的信號。
跟著興趣走,不代表就要犧牲薪水報酬。《一生能有幾次工作》的調查就證實,很多人把興趣與生涯機會放在薪資前面,去選擇工作機會,但最後他們對薪資水準的滿意度,往往比「滿意」還高出三○%的水準。這也難怪成功學大師柯維(Stephen R. Covey),把「傾聽自己」列為成功必備的第八個習慣。
除了傾聽,要認識自己,很重要的一件事是盤點自己。「只要想,沒有名片後的你,還會剩下什麼,你就能得到答案了。」兩年前辭去MTV台灣分公司副總裁暨董事總經理職務的王文華說。當時他自覺,內心的創意與熱情正在消失,「只好趁別人發現之前趕快停損,重新整理再出發。」「雖然我鼓勵大家要勇敢,但是仍是要累積一定能力,如果什麼都沒有就轉,只是空轉。」王文華說。

新思維三:調整價值觀 要有歸零、正面思考的能力
轉舵並非轉業,轉業只是換工作,但轉舵卻可替你的人生再加分,那可以幫你換到更高的職位,或是更快樂與有成就感的人生。然而,轉舵時,包含你的價值觀、你與家庭、社會的互動,也將轉變,就算是預期內的轉舵,也需要心理調適期。「換跑道的難度,比我想像難三倍,」從營建業轉舵到旅館業的牡丹灣Villa董事長曾忠信,被新環境硬是磨出了龜毛性格。他在營建業時,買地、養地、蓋房子,只簽五千萬元以上的支票,賭的是眼光,一年見輸贏;但是到了旅館業,為了要做服務,他連一盤菜要放三片肉還是五片肉、洋傘的顏色到底要多白,才會襯出湖水的顏色,都要反覆思索。此外,「要有歸零的能力,還要能正面思考,不去看自己損失了什麼,」王浩威點出這些轉舵人能夠義無反顧往前走的關鍵。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三十歲時,被趕出一手創辦的公司,卻因禍得福,激勵他轉換到下一個更有發展性的領域,甚至後來還將先前的失土收回,他說:「我人生中每一件事都是一個點,發生當時看不出原因。但在路的盡頭,這些點都會連成一線。」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快樂的方法——嗜好可以為你打開心靈所有的窗
文/奇哥童裝董事長 陶傳正
心態,決定了你要快樂前進,還是留在原地怨天尤人。高中時要考英文作文,有個同學常研究怎麼寫才能得高分,結果考試時想太多,愈求好愈下不了筆,最後方寸大亂,寫了一行就時間到,抱個大鴨蛋。我呢,反正寫不出什麼偉大的句子,就用有把握的字詞寫個普通版,還拿了60分,開心得很。
我偏是個不完美主義者,覺得成功的定義很寬廣,並不等於要成為首富或揚名立萬,我選擇做童裝,一做30多年,從沒想過靠此發大財,只因為喜歡小孩,想替他們張羅可愛又好用的東西,誰說這就不算是企圖心?
生活要快樂,好奇心是要緊的元素。我從不壓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各路貴人也隨之而來,貴人們成就了我的多職生活,旅遊也成了我和妻子60歲後的美妙依靠,讓我勇於面對沒來由找上門的焦慮症。生活飽滿更讓我的消費欲望降低,10塊美金的卡其褲我一次買了十幾條。對現代人來說,出自真心的快樂並不容易,我的處方也並非萬能,但能學著返璞歸真,讓念頭變單純;快樂,其實就藏在你以前不曾注意的任何角落。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才,重IQ更要重EQ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來自於IQ的高低,智力高的人,靈活度高,容易吸收知識,應用所學,在工作技能的學習上,相對比較容易。
對於有意願加入聯強工作的人,都要接受一項筆試,在專人解說下,進行五十分鐘的測驗,考數學計算、詞彙類比、圖形辨識、眼手速度等。之所以大費周章對每一個應徵人員做筆試,是因為資訊產業具有競爭激烈、變化快速的特性,所以在工作技能的學習上需要認知快、學習迅速的人員。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來自於IQ的高低,智力高的人,靈活度高,容易吸收知識,應用所學,在工作技能的學習上,相對比較容易。因為IQ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一般而言,即使成長後也不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透過這項測驗,選取常態分配下,IQ比較高的前25%(相當於四個選一個)人員做為候選人,未來進入公司工作,才能很快的適應環境,學習工作知識,跟著公司共同成長。
但是遴選出來的這些人員進入公司執行工作以後,卻常常發現績效表現差異很大,甚至於未滿三個月就遭受淘汰,所以,並不見得IQ高就是好人才的保證,真正影響績效差異的關鍵,就在EQ。
EQ是態度、價值觀等性格特質的指標,反映出一個人的主動性、自制力、理性程度、人際關係等特質。相對於IQ天生下來就不容易改變,EQ具有比較大的可塑性。 由於後天生活環境和成長過程的影響,每個人呈現出來的情況不同,差異也非常大。舉例來說,每個人在小時候,都必須依賴父母或其他成人撫育,所以小孩子的依賴性都非常大,但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環境及學習認知的影響,個人的獨立性就越來越強。成長之後,大部份的人都能養成獨立性,積極主動地投入自己的心力設法解決困境,但是,有些人卻還是和小時候一般依賴,只要遭遇困難,立即想到的是推給別人去解決,甚至退縮或是置之不理。在工作的環境中,獨立性強的人,表現出來的是能主動完成工作,積極面對新的挑戰,對同事能分攤工作,對主管能協助完成目標,對客戶可以提供立即服務;而依賴性重的人,因為完成工作的心態是被動的,主管要花更多的時間指示、督導,加上其得過且過的心態,因此無法有效擔負部門工作、達成部門任務,更遑論為客戶提供積極的服務。
一個人在工作當中可以產生多大的績效,會有多大的成長空間?取決於IQ和EQ相乘後的綜合表現,而EQ的影響更大於IQ。 以數值化來看IQ和EQ的影響,如果IQ是 1-10,數值越高表示IQ越高,EQ是 -10到+10,數值越高表示正向EQ越高,如獨立、主動、積極等特質;負數表示負向IQ,像是依賴、被動、畏縮等,負數值越多,表示這些負向特質越明顯。以IQ值 5、 7、 9代表資質中等、略佳及優秀的人,當他們具有不一樣EQ時,相乘之後所表示出來的能力與績效的差距相對變得更大(如下表所示)。

由這裡可以看得出來, 有著負向EQ的人,即使有著較佳的資質(IQ比較高),所呈現出來的工作能力與績效也不見得好, 尤其是IQ越優秀的人,如果負向EQ的特質越明顯,其所產生的偏差行為也越嚴重。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會發現明明IQ很高的人,卻因為嚴重的負向EQ,譬如情緒控制力低,溝通能力差等情形,以自己狹隘認定的方式處理事務,而導致工作績效平平;甚至由於資質聰明,過於自以為是,反而嚴重影響到整個團隊的運作。
所以在遴選人才的時候,對於應徵者EQ的判定,就非常重要,除了利用自傳、履歷表及相關書面資料的內容和嚴謹度來判讀之外,更要 透過面談的過程,從應對內容的細微處,發現應徵者所具有的個性特質, 也就是EQ,挑選出真正符合工作需要特質的人才,而這種功力並非可以三言兩語道盡,端賴主持面談主管個人的經驗與火候。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輸家潮世代
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過得比自己好,也相信隨著時代進步,下一代會有更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讓很多人意外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新世代年輕人的日子,過得比上一代更艱難。
 一向以來,我們目睹人類在科技、經濟、醫學不斷成長,因此把進步視為理所當然,順著「好還會更好」的假定,總認定下一代必然會過得更富裕更享受。可是現在國際間的趨勢顯示,年輕世代面臨的挑戰其實更加嚴酷,生活負擔也將會更沈重。
 最直接的因素是全球化,在產業條件可以全球流動的情況下,工作機會是以全球為競爭範圍。換句話說,要找工作,不只得打敗在台灣的競爭對手,還必須贏過印度、捷克或韓國的年輕人,算算人口比率,恐怕只有金字塔頂端那百分之幾的人才有這個本事。
 除了工作機會全球跑之外,全球化的另一個影響,是導致薪資向低處拉平。當企業主能以低薪在越南找到人力時,就不會願意付高薪聘差不多技術等級的人。因此,最近在工業國家的一個普遍現象是,企業獲利紛紛創下新高,CEO個個拿天價高薪,一般勞工的薪資卻始終原地踏步,望著愈來愈高的物價和房價唉聲嘆氣。
 於是乎,在歐洲、日本這種社會福利好的國家,出現一種依社會資源劃分的「代溝」。戰後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享受了高度就業及經濟起飛後,現在已經步入退休潮,開開心心地享受優渥的老人年金,而且拜醫療進步之賜會活得很久,年金也會領很久,而產生的財務負擔,全壓在人口愈來愈少的下一代肩上。
 相反的,下一代的年輕人除非是頂尖菁英,否則要嘛很難找到工作,要嘛只能屈就於低薪或打工兼職,因此收入往往還比不上老爸老媽。德國勞工為了保住工作機會,以免工廠外移到東歐或其他地方,只好同意不加薪而延長工時,等於實質減薪。法國在1975年時,30歲的人賺的比50歲的人少15%,現在則要少40%。1975年時,大學畢業兩年了還在失業的才6%,現在是25%,四個年輕人裡面就有一個沒頭路!
 世界各國許多企業為了省錢,索性大量裁員,以兼職或派遺人員來取代,南韓和日本等國都有種情況,日本現在兼職人員比率已高達三分之一(1992年時只有20%)。這樣的工作缺乏足夠的保障,薪水也低,年輕人可能在一個個低薪的打工中,度過職場最重要的學習成長階段,將來年紀一大,會更難找到長久而有發展性的工作,以致於陷入難以掙脫的經濟弱勢泥沼。
 眼看著上一代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好處撈盡,自己卻錢少擔子重,自然一肚子怨氣,有人於是以「輸家潮世代」(Baby Loosers)來形容這個時運不濟的新世代,說他們是嬰兒潮製造出來的輸家,似乎也不為過。德國則有「Generation Intern」(實習世代)之稱,因為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以無酬實習的方式工作,無非希望以實際的工作表現爭取受雇的機會,但往往只換來失望甚至絕望。
 因為年輕人的經濟能力萎縮,為了精打細算,許多只好一直窩在老家靠爹娘養。1976年時,英國首次購屋的年齡平均是26歲,如今是34歲。現在24歲的法國人有65%還和父母住,幾乎是1975年的一倍。而在義大利,30到34歲的人,也有45%還在老家承歡膝下。
 全球化的競爭會愈來愈激烈,所以,現在做父母的絕對要有憂患意識,不要光顧著讓孩子快樂學習,而疏忽了對下一代智能與意志的鍛煉。他們將來要打的仗可不輕鬆,如果不及早完成武裝,將來恐怕不是父母拖垮孩子,而是孩子拖垮父母呢。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企業徵才先搞定家長
聯合新聞網
【林聰毅/經濟日報/20070330】
隨著「直升機家長」(helicopter parents)與日俱增,美國職場出現一種有趣現象,企業在向備受呵護的新一代大學生求才時,經常須挖空心思先從他們的父母下手。 企業先向招募對象父母打招呼的例子不勝枚舉:美林公司日前邀請見習生的家長參訪公司,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 )特地為家長準備公司資料,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也寫信給新進人員的家長。包括德勤會計事務所(Deloitte & Touche)在內的許多大企業都正考慮類似做法。
所謂「直升機家長」是形容那些規矩太多、過分保護與關愛子女的家長,有如災區上空的直升機,時常「盤旋」在子女左右。由於愈來愈多家長主動介入子女大學畢業後的計畫,現在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在規劃職業生涯時,也比早期的學長更依賴父母的建議。另外,科技也扮演推波助瀾角色,行動電話與電子郵件使得父母與子女的連繫更加密切。
因此,企業徵才時,須先設法說服家長,以免在談待遇時遭到干擾,或碰上父母在背後亂出點子的情形。去年5月美林邀請暑期見習生的家長參觀公司的股票交易場、餐廳,以及聽取主管解說公司政策和員工作息,以幫助家長更了解公司,進而放心讓子女在此工作。
這一招對馬菲女士很管用,她女兒在亞特蘭大斯培爾曼學院念四年級,計劃暑假到美林實習。馬菲原本擔心女兒太晚下班的返家安全問題,但在知道公司對晚下班的員工提供叫車服務後安心不少。她說:「我深信美林司非常適合我的女兒。我覺得這家公司有能力照顧員工。」
安永會計事務所這兩個月打算在12所學校舉辦校園徵才說明會,向學生分發特別為家長準備的資料,說明公司的福利、徵才過程,以及職缺要求的技能等。安永美國校園徵才主管布雷克說:「我們的候選人和見習生在做就業決定時,愈來愈依賴父母的意見。」
徵才業者和大學都說,雖然家長在子女求職時應該加以指導、提供意見,但無論是詢問申請工作或是談待遇,都應讓孩子自己打電話。徵才人員提醒,父母過度介入,有時會讓孩子感到尷尬。
先鋒集團的大學關係兼徵才經理福克斯女士說:「儘管有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他們仍希望被當成獨立的成年人。最後他們通常還是會要求我們寄送資料給父母,但你必須以專業人士看待他們。」(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快意享受B級人生走出 A+成就迷思
( 本文由《 Career職場情報誌》提供 )
你想要過A級人生,事業有成薪水頂尖,卻犧牲掉其他全部人生,還是想過 B級人生,寧可降格賺次級收入,卻能享受精采人生?這取決於你如何衡量「人生投資報酬率」;若是成績單上出現B ,大部分人聯想到的,絕對不是「Better 」,而是「 Bad」;B這個字母,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次等」的表現,每個人都奮力想達到 A,甚至A+,彷彿若不能達到 A 的成績,就是不夠努力與稱職。但人生凡事都追求A,一定能獲得滿足感嗎?

享受生命的充實感
最近「 B級人生」的話題,在日本引起不少討論。
起因於經濟專家森永卓郎,把人生分成三級:A 級人生是「有錢沒閒」;
B級人生的「錢少一點,但是有閒」,可算是「有錢有閒」。
至於 C 級人生則是經濟困窘,可能是「有閒沒錢」(如失業者),也可能「沒錢沒閒」 ( 如底層勞動者)。森永卓郎認為, B級人生是最有滿足感的生活。
若每天工作10 幾小時,犧牲家庭與休閒,不惜一切代價追求 A 級人生,即使賺到A 級財富,沒時間享受也是枉費。
B級雖然收入次一等,但還是能維持在一定生活水準之上,反而因為付出較少的代價,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生命的充實感,所以整體生活絕不輸 A級。因此,森永卓郎特別強調「 B is Beautiful 」,認為「B is Better Than A 」。

精算人生投資報酬率
B 級人生這種價值觀的出現,有其社會淵源。
作家劉黎兒指出,日本經過長年經濟不景氣,原本「 1 億國民都是中產階級」的社會,已經不再回頭,轉成「 1%超級精英+ 99%平庸上班族」的結構,除了極少數 A+超級精英之外,99 %工作者的薪水都在遞減,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
在這種社會結構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正比例關係被打破,打拚不再保證出頭天,「努力必有回報」也成為一種欺瞞的說法。因此,許多日本上班族,開始思考「人生投資報酬率」的問題。當付出無法獲得回報,他們不想再無條件賣命給公司,寧可將更多時間用來享受家庭生活,或是經營個人興趣休閒。
B 級上班族雖不是高薪族,但還是有一定生活水準,也還買得起車子等用品。比起將人生全部送給公司的 A +超級精英,誰的人生比較划算,答案不言可喻。

贏了事業,輸了人生
有人用古瑪雅文化的活人獻祭,來形容追求 A級人生的工作者。
瑪雅皇宮貴族居住的中心地帶都有一個球場,凡是贏得球賽的人,就會被當作被神所選中的神聖的人,由祭司血祭給神;而贏家被砍頭祭給神明,被看成是件很光榮的事。
超級精英不惜一切贏得 A級人生,就好像在瑪雅球賽最後贏得勝利的人,所換到的不過是過勞死。根據統計,日本每年死於心臟病的 21 萬人,至少有 20%是肇因於過勞,其中多半是中壯年上班族。追求 A級人生本身沒錯,只是若只把人生當成是一場競技,就算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身體、輸掉家庭、也輸掉人生,這樣划算嗎?

事業高度 Vs.生命廣度
但追求B級人生,是否太消極呢?
一位在媒體任職的劉小姐認為, B級人生重視「人生投資報酬率」,從追求工作表現的「高度」,轉為追求人生多采多姿的「廣度」,這是一種價值選擇的問題,與人生是否積極進取無關。
她以研究所成績為例,一般研究生表現普普大約有 85分,稍微認真一點有86分,一定要表現很亮眼才能拿到 90 分。她自己每天不眠不休,念完所有原文papers才得到 89分,但其實只要稍微多花點心力念書,已經可以得到 86分。為了多得那3分,劉小姐捨棄了社團活動與假日休閒。「一學期 120天,每天多念 3小時書, 360小時只換來3 分,想想真是划不來;若是拿 360 小時做其他有意義的事,人生想必更精采。」
劉小姐認為,不論是課業或工作,都適用 80 ╱ 20 法則,即80%的成績,來自於 20%的付出。假設你有 100小時,只要花20 小時做 A工作,就能拿到 80分,剩下的 80小時,你有兩種選擇:
1精益求精在 A工作下苦工,最後拿到滿分100分;
2去做 BCDE四件工作,每件工作投注20小時,各拿到 80分,最後總分是5×80=4 00 分。
哪一種時間運用方式,投資報酬率較高,可帶給你更大的滿足感?這就是 B級人生所要思考的問題。
從連續2年蟬聯年終獎金第一名的理財專員工作引退,寧可在銀行櫃台當一般行員的安小姐,就是選擇 B級人生的例子。

工作樂趣蕩然無存
大學畢業後,安小姐就在老字號的三商銀擔任臨櫃行員,辦理一般存款工作, 5 年前銀行民營化,她在組織重整後,被調到貴賓理財部門。剛轉換跑道時,她相當滿意理專的生活,「可以說是虛榮吧!」安小姐說,這幾年理專儼然是當紅炸子雞,金控為訓練理專「伺候」金字塔頂端客層,安排許多繽紛的課程,安小姐轉跑道第一年學到很多新鮮事,包括高爾夫、品酒品茗、藝術鑑賞、插花、命理星座等。課程的多采多姿,讓她學到許多人際應對技巧,而且第一年就考上多張證照,還幸運地拉到幾位「 VIP大戶」(資產超過 300 萬元 ),使她從工作中獲得不少成就感。
每想到,第一年的一帆風順後,銀行開始調高安小姐的績效指標。「公司把我的業務目標訂得『比山高比海深』,高不可攀的業績壓力,令我深感挫折,工作樂趣也蕩然無存。」安小姐說,當時每天加班到晚上 10 點是常態,甚至周末假日也不得閒。
「我不怕累,但我最怕客戶賠錢。如何在業績與顧客權益取得一個平衡點,令我飽受煎熬」安小姐說。安小姐去年決心向公司遞出辭呈,但公司基於愛才,強力慰留她當銀行行員。

人生,要學習「減法」
揮別年薪百萬的工作,安小姐沒有後悔。
她說,人生前半段的職涯規畫,是一種「加法選擇」,所以擔任理專時,她不斷尋求各種可能性,為自己的職涯資本增值, 包括薪水、職位等等。
現在她則把人生當成「減法選擇」。她說,減法管理其實非常簡單︰在人生諸多追求的目標中,如金錢、地位、家庭、愛情、享受生活等等,一項一項刪除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最終留下一兩項,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標。
33歲的李勇毅過去一直是個眾人稱羨的電子新貴。擔任晶片設計研發工程師期間,李勇毅形容說,自己每天至少 12小時和電腦相親相愛,忙碌一天後,再也提不起力氣做任何事,下班就直接打道回府,頂多倒在沙發前看電視,洗個澡,睡個覺,又是另一天的開始。他表示,大部分工程師的生活乏善可陳,根本沒時間參加聯誼活動結識異性,所以曠男怨女一堆。「工程師最大的座右銘就是努力工作、趕快賺錢、盡快退休。」

再見!電子新貴
剛開始李勇毅也是抱著這種看法,但 3年前他找到人生摯愛的伴侶,婚後生活有了重心,他開始無法忍受一天工作 12 小時的生活。 「 4月結婚、 5月就決定考公職、 7 月如願考上高考第一志願電力工程,分發到民航局上班。」從電子新貴到小公務員,李勇毅的薪水足足縮水一半,但他毫不後悔。「以前我用時間換金錢,現在我用金錢買時間,把過去加班的時間,用來享受天倫之樂。
作家吳淡如說,「賺錢也賺到人生,才是最大幸福的人。」
人生和金錢的關係有四種可能狀況:
賺錢也賺到人生、不賺錢卻賺到人生、賺錢卻賠上人生、不賺錢也賠上人生。
前兩者都是成功者,後兩者則為失敗者。
賺錢也賺到人生,其實就是 B 級人生的真義,擁有一定水準的金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人生的贏家。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人力資源管理提昇經營績效
在企業內扮演幕僚功能的單位常會受到質疑-「這個部門有存在的必要嗎?這個部門對企業有什麼頁獻?」本篇文章即在探討HR實務與經營績效之關聯。首先從三個問題切入揭開序幕:一、HR實務是否會影響組織經營績效,二、HR如何對經營績效有所貢獻,三、何種HR評估驅動經營績效。
在「HR實務是否會影響組織經營績效」方面,許多實證研究已驗證HR實務對建立員工承諾(employee commitment)有所貢獻,如Huselid(1995)對968家公司所做的調查顯示,員工績效提高一個標準差,離職率降低7.05%、生產力上升16%、銷售額增加27,044美元、市場價值增加18,641美元、利潤增加3,814美元,因此HR實務確實會對組織經營績效有所影響。

在「HR如何對經營績效有所貢獻」方面則介紹了兩個分析架構:一、Kaplan & Norton(1992,1993)所提出的「balanced scorecard」主要在解釋「什麼」是企業的焦點,其中三個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顧客及股東。二、Ulrich & Lake(1990)所提出的「strategic HR」主要在提供特定的工具及路徑以顯示HR實務「如何」產生槓桿效果。

使用「balanced scorecard」架構的實例包括Sears及Eastman Kodak。Sears發現員工行為改善5%,顧客維持率增加1.3%、收入增加1.04%、利率增加0.4%;Eastman Kodak在1990至1993年間,奉行「顧客滿意後,驅動股東滿意,再驅動員工滿意」的模式,發現財務方面的表現並不佳,在1993至1995年間,改採「員工滿意後,驅動顧客滿意,再驅動股東滿意」的模式,發現員工滿意度增加80%,而市場價值增加90%。可見「balanced scorecard」架構中員工、顧客及股東這三項要素,何者最先驅動差異頗大,「員工滿意-顧客滿意-股東滿意-再回饋給員工滿意」的循環路徑,對組織經營績效的正面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若將「balanced scorecard」架構與「strategic HR」架構整合,則可以表達HR實務是如何影響經營績效的。「strategic HR」架構包含經營策略、組織能耐、HR實務三要素,將「balanced scorecard」架構中員工滿意、顧客滿意、股東滿意的三要素整合後,可發展出二條連結鍊。HR實務驅動組織能耐、員工滿意、顧客滿意三者為第一條路徑,組織能耐驅動經營策略、顧客滿意、股東滿意三者則為第二條路徑。

在「何種HR評估驅動經營績效」方面,首先陳述HR功能的轉變,由HR驅動到經營驅動,由活動導向到影響導向,由向後看到向前看,由個別HR活動到整體HR系統。因此,測定HR對經營績效的關聯,須包含內部作業評估、內部策略評估、外部策略評估三者。內部作業評估為傳統HR所執行的業務範疇;內部策略評估如360度回饋等,須由直線經理負起評估的責任;外部策略評估如關係行銷、與客戶建立夥伴關係等,均會使得顧客滿意與顧客承諾改變的程度直接影響經營績效的測量。

最後,須注意的是在正確議題上的評估即便較弱,也比在錯誤議題上做有力的評估還要強(a weak measure on the right issue is better than a strong measure on the wrong issue),此外,在做評估的時候要注意「適時蒐集資料」、「回饋給適當的聽眾」、「討論與擬定行動方案比評鑑結果更具價值」、「HR與直線經理均應負起責任」等要點。

本文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揭示「何者決定企業的成功」、「HR如何對關鍵成功因素產生附加價值」、「設計對應整合架構的HR評估面向」。不但證實HR對經營績效的貢獻,更明白表達關鍵的驅動力在於「員工滿意」,肯定「人是企業最保貴之資產」的觀念;此外,也陳述達成員工滿意的責任須由HR與直線經理共同承擔,再次肯定「所有直線經理均是HR經理」的觀念。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成為老闆的眼中釘
六十四年次的女孩,剛認識的第二個星期,她換了工作,再連絡時,她告訴我又要走馬上任了,原因是「受不了主管的囉嗦」。
有趣的是,很少聽到資深上班族離職的說詞是和主管有關係。原因很簡單,上班久了,就會發現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很少主管是好相處的;第二件事是,太好相處的主管,遲早是要滾蛋的。為了一個不可能的夢想:「找一個受得了的主管」,去冒換工作的風險,別傻了!所以,愈是職場老鳥愈懂得找方法適應主管,順著毛摸,他少找你的碴,你少踩他的貓尾巴,彼此痛苦就減少了。
主管很難不教人討厭,因為他有達成目標的壓力,壓力又不能全部自己吞到肚子裡,一定要往下分給屬下,「盯」著你把事情完成。被盯,沒有人是舒服的。所以,聰明的人不是抱怨主管,也不是陽奉陰違,更不是逢迎拍馬,而是懂得比主管快一步。快一步就好了,別快太多步,他就不會囉嗦你。
剛自學校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做事,有個通病,是「慢」!原因是不進入狀況,不知道事前就該緊張,總是事後挨罵了才緊張。這種人的問題是「不長眼」,敏感度低,感受不到周圍的氣氛與旁人的步調。好聽一點是,他有自己的時鐘。慢的另一個原因是,求好心切。他不是沒有動作,反而是很早就開始緊張,卻始終交不出成果。他有自己一把理想的尺,可是他不懂得「更好是好的敵人」的道理,因為連「好」都交不出來,「更好」是沒有意義的。
還有一種慢是悶著頭做,忘了抬頭看看蔚藍的天空,也忘了問問主管目標在哪裡,等到他到達了,才發現主管要他到台北,而他到了台南,於是再重來一次。台灣是個快步調的社會,「速度」是一種新的競爭力,不只是企業本身要快,上班族也要快,重要的是「快而且好」。過去可能只要求「好」,現在還要求「快」,每個人身心所面臨的壓力非常大。但是,如果不要求自己「快而且好」,你會發現另一個壓力又加了上來,那就是主管兩道銳利的眼光直直飛射過來……
工作要開心,就是要做盯人的人,不要做被盯的人。當屬下不一定永遠是被盯的人,只要快一步,你也可以享受盯主管的樂趣,那是很過癮的事!更開心的是,你掌握了節奏、步調,時鐘是你自己撥的,做工作的主人,不是奴隸。
要快更要好
快,固然是效率,可是未必有好的效果,還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正確率要高:如果做得快,卻老是錯,不斷重來,反而時間成本更高,也會予人不可信賴的累積印象。
2.知會相關單位:有時寧願慢,也要撥出時間讓相關單位「參與」,比如開個會交換意見、先提建議案供他們會批等,否則很可能一旦付諸實行時,遭到反彈。
3.先擱抽屜一天: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也許會有更精采的想法出現,更重要的是,「思考嚴密周全」在大企業是很受重視的人格特質。
4.按捺住求表現的心:有的主管喜歡「細膩」、「精緻」,你太快了,以為可以抓得住他的心,反而讓他認為你的過程太粗糙、行為太莽撞。
永遠記得,你要的不是「效率」,而是「效果」。這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做事永遠要記得做人,靠大家「牽成」,執行想法的過程才可以流暢圓滿。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施振榮)明基案由員工分紅引起
【2007/03/21 經濟日報/記者何佩儒】
針對明基一案引起的軒然大波,泛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20日發表公開信強調,員工分紅制度是台灣科技業發展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明基將檢討現行制度如何調整,符合法令規範及企業經營的實際需求。
上周施振榮出國前,明基發生遭檢調搜索案。考量此案已進入司法調查階段,施振榮認為,他個人不便多做評論或發表意見,以免事情複雜化。但明基是上市公司,有很多投資人,因此,他特別在昨天明基舉行董事會和法說會的這一天,以公開信的方式說明。
施振榮表示,本案是因明基處理員工分紅股票引起,也與台灣高科技產業多年來的員工分紅制度息息相關。從「引才、育才、留才」的角度來看,現行員工分紅的制度主要在獎勵員工的績效表現,員工拿到分紅配股後,卻往往因同業挖角或自行創業離職,這對企業長遠發展的穩定性相當不利,分紅配股的制度在「留才」上未能著力。
因此,各公司都想辦法希望解決這一問題。過去,他也責成公司幹部在符合法令規範下做到兩全其美。施振榮認為,依現行法規,要兼顧法令與企業留才的實際需求,「如何找到兩者的平衡點,又不違反相關規定,是企業經營的努力方向」。
這次明基可能是公司在執行過程,是否有違內線交易規定,引起檢調單位展開調查。施振榮強調,他向大家保證,公司經營是站在股東與員工的長期利益做考量,追求企業的永續經營,這一切是是非非就靜待司法調查的結果出爐。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新組織的管理特色

每一個組織基於自己的價值觀,都有一些運作上特色。這些特色是凝聚組織成員、激勵組織前進的動力。這些特質雖然看不見,但是具有生命力,是組織成功的動力,也是要求每一項運作達臻卓越的熱望。但卓越與完美不同,不可混淆。經營特色包括靈活管理、管理者的態度、承受風險、與不確定因素並存、支持創新,以及對於政策和執行的態度。

靈活管理
我以靈活代替專業,因為前者涵蓋的範圍更寬廣。靈活管理表示具有豐富知識、瞭解互動關係、貢獻於組織的創新需求、戒慎恐懼的心態、進行整體考量但有若干限制、信譽良好而且獲得人心。經理人不能只專注單一事務,他們必須知曉與企業有關的各種知識。商學院的教授們常說:「具有管理能力,即能管理任何事。」這句話不適用於現下許多經理人。速成班的學員無法快速學會事務。他們不瞭解公司,不瞭解產品和市場,也不瞭解科技。我親眼見證多位執行長,上任後進行一次、兩次,甚至三次組織結構改造,但企業績效仍然不佳。經理人必須瞭解許多事務,管理許多事務,而且這些事務常呈現介面互相衝突的狀態。對於各項事務戒慎恐懼的心態,即是持續給予注意,而不是聽取部屬報告。這些管理方式,都能使經理人信譽良好並贏得人心。

管理者的態度
管理者的能力只是企業成功等式的一部份,管理的態度才是績效表現的原動力。處理任何事務,態度非常重要。創新列為最優先事項的組織,管理階層的態度更是加倍重要。如果經理人顯示「可以辦得到」的態度,必須達成的事便很可能達成。相對的,如果經理人態度懶散,整個組織的做事態度都將趨於懶散。如果大主管容忍開會遲到,小主管們也會有樣學樣。如果總經理容忍績效不及格,所有的部門主管都將容忍績效不及格。經理人的任何行為都將成為表率。擔任經理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但是很重要。這也是經理成為經理的原因。好態度或壞態度都有傳染性。如果經理人逕行拒絕新構想,這種態度即表示一種負面心態。相對地,如果經理說:「我們來討論一下。」即便這個構想不值得進一步探索,至少曾經被討論過。構想固然必須符合組織的目標和目的,但有些無關目的與目標的構想卻能激發其他新構想。某些構想一點也不重要,但經理人必須聆聽並給予意見,而不是逕行拒斥。不幸地,許多經理人已變成官僚式的行政人員。如果經理人整天待在辦公室裡頭處理文件(現在是電子郵件了),即表徵一種心態─我只需要看報告。於是每一個員工將上行下效。如果經理人只關心自己,不關心組織的運作,即是散佈消極心態。企劃經理如果只看報告,而沒有和成員面對面溝通,這個企劃案的結果很可能讓他大吃一驚。經理人的消極心態,導致部屬更消極的心態,傳染至整個組織。以積極心態做事,即便遭逢極大困難,每個參與者仍將全力以赴。當每個人都努力貢獻所能,懶惰蟲就沒有生存空間。

不確定因素和風險
不確定因素與風險是兩回事。不確定因素即是做決策之時,所有未知和無法預測的事項。企劃案已經到了必須做決策的時候,許多關於科技、市場、公司營運的各項資訊仍然無法確認。不能確定的程度決定風險大小。小公司通常比資本額億兆美元的跨國企業,願意承擔較大風險。3M即是一個顯著的例子。這家公司由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五年,基本業務都是在製作砂紙。一九二五年推出的切割膠帶,是該公司第一件非研磨商品。當時管理階層決定賭上公司所有資產,結果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現在3M資產超過一百六十億美元,不太可能賭上高比率資產去進攻新市場。

管理不確定因素
所有的企劃案開始的時候,都具有已知、不知,以及麻煩的不確定因素。不論是研究、發展、生產、行銷等事務,都有這三類資訊。已知因素由於我們已經有充分瞭解,問題不大,只需進行評估。我們也可以界定哪些是不知因素,並運用特定方式探索,使成為已知因素,或仍將它們列為不知因素,或刪除不再考量。經過探索之後,若干不知因素可能改列為不確定因素。接著,我們必須評估不確定因素的可能效應。並非所有的不確定因素都可以被解決,但我們必須判斷,哪些不確定因素將影響企劃案。不確定因素大都屬於科技方面和市場方面。引進新科技沒有經過完整的現場測試,即有不確定因素和風險。一項提高產量、提昇品質、降低成本的新生產程序,在實際進行產製之前,仍有不確定性。即便經過模擬和測試,新程序順暢運作之前,仍然可能發生產量、品質和降低成本方面都不如預期的現象。最後,這個新生產程序可能超越所有先前期望的指標;但是,新生產程序未達臻預期指標之前,自生產線工作人員至最高管理階層,心中都存有不確定性。市場更充滿許多不確定因素,尤其是某項新產品,不僅使用新科技,而且屬於另一個商品部門,使用新的配銷體系,以及新的銷售團隊或重新訓練過的銷售團隊,結合太多新狀況,事先必須仔細評估。每增加一項不確定因素,即增加一些負面影響。一項結合多項新因子的企劃案,必須深入檢查其中不確定因素。檢查的程序由評估產品的概念開始。產品的功能必符合顧客的需求。教導顧客新產品的優點和其極限,這個程序當重要。商品所屬的部門必須確認;顧客的接受度務必弄清楚。此外,還必須考量產品所屬的商品部門,市場規模會不會縮小。

承擔風險
一項生意的所有不確定因素即是風險。創新具有不同程度的風險,但做生意即是承擔可測量的風險。如果經理人期望創新,即必須承擔風險。科技、生產、行銷、銷售、配銷,各呈現不同程度的風險,必須以系統性方法進行瞭解。任何風險因素都不能被漠視。如果組織的目的、目標、策略呈現一致性,許多風險可以避免或減至最少。知識可以減少風險,雖然我們無法獲得所有知識,但必須有足夠的知識界定風險度。如果承擔風險的人具有某種信念,即可減少風險。這個信念即是「不做就滅亡」,也就是說:不論有多少困難,我們都將繼續幹。而且不是做到下午五點就結束,明天早上九點再繼續。有時候,風險未曾經過詳細評估;沒有經過適當測試即使用一項新科技,如同自殺行為。新科技未曾測試是否適用新產品之前,不可貿然使用。進入新市場之前,也必須進行市場測試。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逆向開展自己
羅馬時代有一傳說,一戶人家的佣人,在廚房不小心打破一瓶油,驚嚇的他嘗試用手把油舀回去。當時做飯都是燒木柴或麥梗,地板上的灰屑,也一起被佣人的手舀收起來。
事後,佣人到井邊洗手,發現雙手去汙神速。這個小錯誤卻意外的促成肥皂的誕生。原來,油加上草木灰中的鹼成分,具有去汙功能。
一般人都不喜歡手滑膩膩的,會想盡辦法「去掉」油。但是,若在油中「添加」鹼的成分,反而讓「油」,變出「去油」的額外功能。
這故事,開展出一個啟示,有時候「不減不去」,逆向用「添加」的方式,反而讓一件事,多出了四面八方向的發展空間。
放眼職場的糾結,上司執意要「去掉」不順眼的下屬,這種案例何其多。
美國一家知名汽車公司,因一位高階主管的錯誤判斷,虧了1,000萬美元。高階主管引咎辭職,總裁說:「我才剛剛花了1,000萬美元訓練你,怎麼可以輕易讓你走?」
就人性與榮譽心來看,該位主管接下來應該會更拚命為公司效命吧。
另一則故事也發生在美國。一位總裁巡視公司,發現一位員工,坐在窗戶前發呆很久。總裁詢問總經理原因,總經理回報說:「我們公司八、九成的創意,都是這位員工在窗前發呆時想出來的」。
職場犯錯,一定不可原諒嗎?上班發呆,一定效益不彰嗎?相處不順的人,就一定得「去掉」或發落邊疆地帶嗎?主管看不順眼的人,就等同對公司毫無貢獻嗎?
對一個活生生的人而言,什麼樣的價值標準才是權衡他現階段表現的一把尺呢?是主管的個人喜好,還是數字效益,或是其他向度的貢獻?
你知道狗與貓,永遠作不了朋友的關鍵嗎?因為狗高興時會張大眼睛,生氣時會瞇起眼睛。貓恰恰與狗相反,瞇眼時,代表喜悅,圓睜著眼十足表示不滿。
狗與貓永遠站在自己角度,解讀對方,敵對對手。「杵」在原地,就注定與對方形成「平行線」。人,應該略作改變,嘗試「去掉」敵意,「添加」善意,讓對方的一扇窗成為自己的一面鏡。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方法,還要智慧
鄒景平/資訊科技專欄作者
現代人學習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渴望「方法」和「速成」,一窩蜂跟著流行走,「藍海策略」蔚為時尚,就趕快買來讀,「M型社會」來了,又是一陣風潮,大家以為讀完一本書,就學會了書中的方法,其實天差地遠,適合別人讀的書,未必適合自己!若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盲目跟著流行走,學習的效果就很有限。
我們與其目不轉睛爭逐著外界的變化,還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什麼是最適合自己走的路,多想想『我是誰?我重視什麼?我要怎麼活這一生?』,唯有我們不斷的自問和思考,才有可能活出自己的創意人生。這種思考和自我對話,就是智慧的起萌。
譬如我自己,跟蹤國外數位學習的發展多年之後,才驚覺這種方式下,自己永遠是個拾人牙慧的「追隨者」,講來講去,都是別人的成果,我自己的創見與發現在哪裡呢?我要如何揚長避短,展現自我獨特的風格呢?雖然我不如別人在管理上有豐富的成功經驗,但我自己在中國文學和歷史、文化上的長處,好像還沒發揮出來,而這個時代最缺乏的是遠見,遠見來自於跳脫現狀,以歷史角度,做更長期且全面的觀照,我是否能在這方面有所發揮呢?於是我開始嘗試以「從歷史學智慧」的角度,來寫一些新文章。
賴聲川先生說:「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後解這個題目。」,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大題目,就是「我要怎麼活出自己獨特的人生?」,如今傳統價值崩潰、社會形態轉移、家庭結構瓦解,古老的教條和意識形態,不再全部適用於這個新世紀,因此,也就沒有人能教我們怎麼活!而許許多多想教我們活的人,背後又都有其目的,不是好為人師,就是想要操縱我們,或是想賺取我們口袋中的鈔票!唯一能教我們活的,只有自己內在的清明智慧。
當我們想清楚自己想過的人生之後,下一步就是把它實踐出來,這時就需要方法的協助,賴聲川先生說:「創意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透過兩個步驟進行的—欲望的湧現,以及表達這欲望的方式。這兩個相互獨立卻又相連的部份,可以稱為「欲望」與「表達」,也可以稱為「構思」與「執行」,也就是創作中的「創」與「作」。這兩個不同的學習科目不能從一種領域中獲得,必須在兩種不同的領域中獲得。」
佛法用「智慧」和「方法」這兩個名詞,來精確代表這兩個場域,它是佛法的心靈修行中兩種雖然不同,但不可分割的能力。如果有方法,沒智慧,就像盲人騎瞎馬,橫衝直撞、耗盡心力,卻不見得能達到目的地,有智慧,沒方法,雖然像有眼睛的人,但若沒有好馬可供驅策,也是枉然,即使看的再清楚,速度太慢,也不容易到達彼岸。
目前世界上的教育,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方法」的領域,也就是左腦專擅的理性分析與邏輯這部份,卻缺少了跟右腦相關的「智慧」這一塊,方法只能給我們速度,卻無法提供正確的方向,只有智慧能幫助我們穿越嘈雜與迷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Daniel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這本書中強調:「在新世紀裡,左腦的訓練不是不重要,但已不敷使用,我們還需要開發右腦的能力。」
賴聲川把智慧定義為:「一種覺知的能力,讓我們洞察人、事、物的真面目,以及其間的所有關係。」,人生如戲,我們大多數人都入戲太深,唯有智慧,能讓我們跳出戲外,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看自己所演的戲,戲演的好、演的壞,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以後的戲要怎麼演下去?好好想想自己究竟要過什麼樣的人生?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要靠智慧來做自己人生劇本的導演,而不是糊里糊塗的過了一生。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的恐慌

文/周質平2006/10/22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副刊》及《世界新聞網》2006/10/24】
在這個網路的時代裡,信息的獲得是很容易的,真是所謂在「指顧之間」。只要手邊有部電腦,稍一搜索,總能找到一些想要的材料。「讀書」這個概念,漸漸有被「上網」取代的趨勢。對許多在電腦時代成長的人而言,「讀書」幾乎是落伍而又過時的。學生報告的注腳,不再是書名和頁碼,而是網址。
根據2006年7月7日的《光明日報》,每兩年發表一次的「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人的「閱讀率」下降了8.7個百分點。如果「閱讀」指的是「看傳統裝訂成冊的書、報或雜誌」,那麼,在可見的未來,所謂「閱讀率」,一定還會加速大幅度的下降。
有人憂心忡忡的說,這是「閱讀危機」,中國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知識越來越貧乏了,思想越來越膚淺了。其實,這絕不只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在這個大趨勢之中,「讀書」的人,確實與日俱減,但與此同時,我們卻又看到,這批不讀書或少讀書的人,卻又似乎「求知若渴」,唯恐和時代、和外界脫節。
「現代人」只要一天不上網,不查電子郵件,感到的不只是和外界失去聯絡的恐慌,甚至還帶著一份莫名的罪惡感,覺得自己「疏懶成性」。因此,在機場、車站、咖啡館裡都能看到:埋頭上網,看電子郵件的人。這種三小時不看電子郵件,就坐立難安的感覺,很像菸癮或酒癮,無論身在何處,必須立刻找個「網吧」解決問題。其急迫的程度,不下於「內急」。
現代人的另一個標誌是耳朵裡塞著個耳機,唯恐漏接了任何一個電話。即使不講電話,還需聽著震耳欲聾的音樂,總之耳根是不能清靜的。「耳根清靜」也是過時落伍的象徵。現代人似乎怕靜,安靜代表的不再是恬適,而是一種難堪的寂寞。
我在公共場合看到這種塞著耳機、打著電腦的人,在敬意之外,也有些同情。其實天下事重要到「不可須臾離」的還真不多。許多人無時無刻不在查看電腦、手機,我相信看到的,十有八九都是「垃圾郵件」,所剩的十之一二,依舊是無足輕重的通知或告示。
這年頭,丟了皮夾,還能掛失、止付,丟了手機,簡直不知何以終日。這些現象都足以說明,現代人是如何地恐懼寂寞、恐懼與其他人失去聯繫。表面上看來,人和人之間,似乎無時無刻地不在聯繫,但實際上,人和人的關係卻又是極端的冷漠。「聯繫」不等於「關懷」,聯繫只是工作上的需要。也正因為如此,雖每日接讀上百的電子郵件,卻又覺得無一可談之人。這種特有的孤獨和寂寞,在「郵電交馳」的網際網路時代,顯得特別地突出。
網際網路帶給人們的另一種錯覺是誤「信息」為「思想」。信息的獲得是容易的,因為信息往往只告訴我們「是什麼」,在獲得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但知識和思想卻是「為什麼」,在獲得的過程中,需要思考、分析和解釋。這正如同記誦不是學問,纂輯也並非著述。兩者之間,看來相似,而實際卻大有出入。指記誦為學問,纂輯為著述,用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的說法是:「猶指秫黍以為酒也。」(《文史通義.內篇二.博約中》)酒是由秫黍釀成的,但秫黍卻並非酒。正如同知識或思想之中有信息,但信息卻並非知識或思想。今天的一個奇特現象是信息氾濫,而思想貧乏。大家在一瞬之間將消息傳遍世界,但大多是在轉述別人的看法,而少有自己的意見。
網上的信息往往讓人淺嘗輒止,在感到似乎已有所知之後,不再作進一步的鑽研。所以知識全來自網上的人,看似無所不知,而實際上卻又一無所知。雖然而今已是二十一世紀,讀書大概也還值得提倡。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都在學做人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星雲覺得人生,不管是士農工商、各種人等,只要學習就有進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需要學習的事。

星雲大師有一位徒弟,台大畢業後,到夏威夷讀碩士,又到耶魯讀博士,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終於得到博士, 非常高興。
有一天他回來,對星雲說: 「師父,我現在得到博士學位了,以後要再學習什麼呢?」星雲說:「學習人。」

第一、「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
認錯的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佛祖,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
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
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
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生忍」。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萬事都能消除。忍就是會處理、會化解,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各位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有了忍,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
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相互了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第五、「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就把它放下,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
人生的歲月有限,認錯、尊重、包容才能讓人接受,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學習感動」。
我們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
感動是一個愛心、菩薩心、菩提心,在我幾十年的歲月裡,有許多事情、語言感動了我,所以我也很努力的想辦法讓別人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為了生存,我要維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不但對自己有利,也讓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孝親的行為。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傑出的背後
老虎伍茲為什麼傑出?巴菲特(Warren Buffett)為什麼是全球知名的投資專家?老虎伍茲為什麼傑出?巴菲特(Warren Buffett)為什麼是全球知名的投資專家?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天生俱備了成功的才能。正如巴菲特不久前接受財星雜誌(Fortune)的訪問時表示,他天生就會分配資金。

不過,事情可沒有這麼簡單。沒有人天生就具備某項工作才能。沒有人是天生的CEO、投資專家,或是圍棋高手。除了長時間奮力不懈地努力,沒有人能夠達到傑出的層次。這個努力不是隨便的努力,它是痛苦的磨練過程。至少,大家都知道,巴菲特在面對可能的投資標的時,會很努力地花上數小時研究其財務報表。
因此,你天生具不具備某項才能,與你是不是傑出是沒有關係的。許多研究也都證實這點。近日,英國研究人員豪爾(Michael J. Howe)、戴維森(Jane W. Davidson)與斯路波達(John A. Aluboda)接受財星雜誌的訪問表示,他們近日進行的一項研究,結論直指傑出與天份無關。那麼,傑出的條件是什麼?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人不努力就能成功。即便是最成功的人,都要花上十年的功夫,才可能爬上世界級的水準。研究人員稱之為「十年規則(ten-year rule)」。十年規則代表著一個非常粗淺的估計,研究人員發現,要達到成功最少要十年的時間,有些領域可能需要二十、三十年的經驗,才能達到高峰。
因此,傑出不會憑白無故掉下來,它需要很長的努力。可是單單努力仍然不夠,許多人努力了幾十年,可是仍舊達不到成功。問題出在哪裡?其實,最有成就的人都是花了最多時間在「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上。這是一種力求突破的反覆練習過程。簡單來說,打完一整籃的小白球並不叫刻意練習,這是為什麼許多打高爾夫球的人無法進步的原因。刻意練習是,打三百顆球、八○%的球都落在目標的二十呎內、不斷地觀察結果、調整打擊方法,每天練習。持續不斷地刻意練習是關鍵。研究也顯示,最優秀的小提琴手平均練習一萬小時以上,次優秀的小提琴手有七千五百小時,再其次是五百小時。
那麼,在商業上的應用呢?其實,商業上有很多東西是可以練習的。譬如,簡報、談判、解釋財務報表等。不過,這都還不是決定管理優劣的關鍵。管理需要運用不完整的資訊、在不確定的環境、與人互動,做出評斷。這能練習嗎?可以,但是一定不像練蕭邦練習曲一樣,而是,你必須一邊繼續做你正在做的事,一邊在工作中創造練習的機會。
要在企業日常運作裡「刻意練習」,需要做出重大改變。第一就是要設定新目標:不要只是把工作做完,你要專注地把工作做得更好。心態一旦改變,你就會用全新的方法工作。研究顯示,當人的心態轉變,他們在處理資訊時就會更仔細,也會試圖找尋更多的資訊。這個轉變很重要,看看業餘歌手與專業歌手的差異就會了解。業餘歌手為了好玩,心態輕鬆,但是專業歌手每場表演會專注練習。同一件事,心態卻很不一樣。
此外,回饋也很重要。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你可能會停止進步,會變得蠻不在乎。因此,就算得不到回饋,也得主動去找回饋。你希望自己有傑出的表現嗎?馬上開始「刻意練習」!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8 美的比例、理想的人生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應該維持在最適合的平衡狀態。例如一艘郵輪,其左舷和右舷而裝載的旅客和貨運量,應該維持平衡,船身才不至於傾斜。又如飲食對健康來講很重要,而如何在攝取營養上,如堅持肉類(譯註:對素食者所言為蛋白質)和蔬菜的均衡,則是首要重點。
一國的政治要能健全運轉,根據學者專家的說法,保守與革新勢力必須維持均勢;另一方面,執政黨的勢力太大容易走入獨裁,太弱則政局容易陷入混亂。至於人類的肉體,也不能失去均衡。所有的人都必需控制身高和體重,主要的目的是避免肥胖。醫生們也會提供一套公式,讓人計算自己的身高體重比例是否理想。雖然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但是他們都知道,健美身材的正確數據和理想的指標。
還有,人在處理心的問題時,也應該留意平衡的感覺。工作能圓滑地進展,固然需要理性的辦事技巧,也需要感情的拿捏。例如,如果一個人早上起床就想著:「我的公司不會倒吧?」「我不會被炒魷魚吧?」「我不會生病吧?」「退休後的生活真讓人擔心!」或擔心「日本的未來沒問題吧?」「今日會不會有暴動?」……心中充滿擔心和恐懼,這一來每天的生活都會過得很晦暗。但是如果自信過度,動不動就說「只要做就一定成功」「總是會成功的」「船到橋頭自然直」,什麼也不放在心上,這種樂天派的生活觀也會令人感到不安心的。比較合理的生活,應該是對事物夠用心,也夠大膽去面對,然後在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
處理企業內部事物時,維持適度的平衡感也很重要。例如很多企業人都知道,企業需要賺錢才能存活,也應該對地方或整個社會有所貢獻,兩者之間更需要取得平衡。因為如果以獲利為優先,企業就不能在文化事業、環境保護或公共事務上做出貢獻;話說回來,如果企業只知道貢獻社會,很可能忽略對企業來說也很重要的營收,而落入赤字經營。其次,時間有如人類生活和企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資產,時間的使用方法,也有必要取得應有的平衡。例如,大家都了解,企業人士生活中的時間,主要可以區分成兩大部分:
一為「工作的時間」也就是「受限制的時間」,也稱為「開機(ON)時間」。一為「自己的時間」也就是「自由的時間」,也稱為「關機(OFF)時間」。
如果徹夜加班、長時間一直工作,可能你的開機時間增加,生產力也因此有所提升,但是相對的關機時間就會減少,長時間過同樣的生活,就會導致生病,或因為太疲倦、精神恍忽,而引起意外事故,十分危險。但是,如果關機時間過長也有問題;如果每天心不在焉或整日遊玩,工作就沒有進展。再說如果養成懶惰的習慣,很可能因為工作能力差被降職或解雇,給自己找來麻煩。總之,人生當中的開機和關機時間也是需要保持平衡的。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任VS管理
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十年前,我帶年僅三歲多的兒子到美國旅行,寄宿親戚家。親戚拿個全新的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給我,說:「這裡規定兒童一定要坐汽車安全座椅,這個給你用,因為是借來的,請儘量不要弄髒,我還要還人。」 兩週後,我不再開車,他拿著半新不舊的安全座椅到量販店辦退貨。店員一聲不吭,錢全數奉還。親戚得意地對我說:「美國的商店,兩週內都可憑發票退貨,所以我們常來這裡『借』東西。
有些大陸人甚至連電視都『借』哩!你說,美國人笨不笨?無條件退貨的漏洞這麼大,他們竟然都不知道!」
隔年,我到日本,在當地做事的台灣朋友招待我,出入都開車。我問:「東京地狹人稠,不是很難停車嗎?」「沒那麼嚴重啦!政府規定要有停車位才准買車,所以車子並不像你想的那麼多。」他說。「哇!那你有停車位嘍?一定貴得嚇死人對不對?」,「你怎麼跟日本人一樣笨!先租個停車位,等車子掛牌後,再把停車位退掉,不就解決了?」
幾天後,換成日本朋友招待我,待遇淪為兩條腿加地鐵;他客氣地說:「東京養車容易,養停車位難。所以只好委屈你擠地鐵了。」
我馬上向他傳授「破解之道」。沒想到他沒有「悟道」的狂喜,只淡然說:「真要鑽漏洞,其實到處都是,比如家母住在鄉下,我把戶籍遷過去再買車就可以了。但是,我實際上就住東京,沒停車位卻買車,左鄰右舍會怎麼看我?開車上班,我怎麼面對同事、上司及正派的人不會這樣做。」
美國商店無條件退貨的機制與日本到處漏洞的法規,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當「信任」瓦解,社會也會崩潰 。
也因此,他們可以容忍政客做錯事,卻不容許政客說謊。
台灣呢?
我們則是「假到真時真亦假」,每個人都虛虛實實,整個社會是在「懷疑」的基礎上運作。但即使已是防弊重於興利,結果還是「敢的拿去」。
中國「信託」的「信用」卡,遭「卡神」套利百餘萬元,社會卻站到「卡神」那一邊。「信託」與「信用」,難道是反諷?想法思維影響行為,而個人行為又可擴及影響企業服務、社會運作。
記得去羅馬搭乘地鐵時,發現有售票機卻沒有驗票機。當場起了疑惑,到底要如何確認乘客有沒有買票?那這樣地鐵不就鐵定虧錢嘛?這是我們的習慣想法,總是想要替自以為的小聰明或貪小便宜尋求應對之道。對於義大利人而言,我們會問這種問題才奇怪。搭車為啥不買票?乘車怎麼可以不買票呢?兩方想法當下有了差異。
如果你真想知道是不是可以不要買票搭車?可以,的確可以入站搭車,但是你要確保不會被富有正義感又雞婆的義大利人發現,因為他八成會去舉發你。到時候罰款可就是車價的數倍,而且丟臉還丟到國外去,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建立信任,不容易,卻很重要!

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

路 .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在紐約.有一次參觀有名的「大都會博物館」。
付了錢,櫃檯給我們一個約10圓台幣大小的金屬片門票,有兩條夾子。方便我們別在衣領上。友人告訴我參觀中途可以隨時出來,如果還要再進去,門票就不用繳回,可以憑原本的門票再進入。
確定不再進去參觀,就把門票丟入門口的壓克力玻璃櫃中。
我問:「門票的形式、顏色有每天換嗎?」
朋友回答:「沒有」
「那會不會有人把門票帶回家,過幾天再來呢?或是10人進去只買5張門票,其中一人再把門票帶出來給其他人?」
朋友大笑:「只有台灣人會這麼想!
美國人想法單純多了,進去就是要買門票,不再進去,就繳回門票。
基本上美國人相信大家都是守法的好人, 所以門口工作人員很少。」
剎那間讓我覺得很慚愧,
我們的 防弊多於興利的觀念,
鑽漏洞的念頭竟是文化的一部份。
最近幫台積電上課,發現台積電的餐廳跟科學園區的其他廠商一樣,
採用外包模式 , 一樣乾淨整潔明亮。
所不同的是餐廳沒有人幫你打菜,要吃什麼一切自己來,發水果的地方貼了一張紙條 ----每人限拿一袋(洗好切好的 )。
連入口處也很少有人在管,進餐廳自己用識別證刷卡,月底自動從薪水中扣除。 一位台積電副理告訴我:有一位員工被抓到吃飯沒刷卡,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開除了。
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彼此方便,成本自然下降,工作也越愉快。
相反的 彼此猜忌.防範、圍堵、監督。不但降低生產力,工作也被動,不愉快。
各位親愛的夥伴.您是否也發現.
當您和週遭朋友 ..同事.處於信任的環境中.
做起事情來都非常的有效率.而且默契十足.
但是 處於猜忌和不諒解的情形下. 任何事物都進展的很不順利.....
您了解了這道理. 從現在開始. 就將心胸打開 用開放的心情.
信任的態度.來對待每一位夥伴.
或許剛開始.會發現.吃了很多虧.大家都還是防來防去.....
那是因為您的夥伴還不習慣您的處世態度
記得.
堅持.....對的事情就要堅持 ..堅持才能天長地久.
路. 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peterpr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